白龙谷位于晋中榆次区东面,由南往北走向,有一条白龙河穿过,源起寿阳,蜿蜒曲折贴榆次区东部,途经:什贴村、南窑村、韩家寨、小寨、焦家寨、南咀村、龙白村、李家河,在神堂沟归入涧河,最终流入汾河,成为汾河的一个支流,整个白龙河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同时白龙河流域还环抱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京陕、京原省的古官道,榆次什贴镇桥头村北,原是古京官道,京陕的交汇处,车通燕京,北上太原,西通西京,故称“三岔口”,历史上人物在此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同时,许多响马贼人在此出没,打劫过路客商的凶险之地。如今,白龙河谷在最近十几年已基本形成太原、榆次两地休闲、度假、养生、悟禅的去处,白龙谷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加之具有特色的地形地貌,在不久的将来被打造成北方黄土高原丘陵地带的地质公园,呈现在世人面前。
白龙谷中的白龙,据传说是东海龙王的四太子,由于龙王从小对四太子娇生惯养,四太子从小调皮捣蛋,长大后逃离龙宫,在黄河流域兴风作浪,黄河年年泛滥,淹死两岸百姓不知其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传颂的治理洪水,又规定中国版图九州。
大禹治水,总结了父亲的经验,用水方法是“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地安居乐业。大禹治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治理黄河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东海龙王的四太子,眼睁睁的看着大禹治水,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便逃到东北的黑龙江,他到此地后,生性凶恶,经常兴风作浪,把当地百姓淹死了无数,周边的村民、百姓世世代代深受其害。
有一年,在胶州湾一代,住着一户李姓的人家,有兄妹二人。一天哥哥出门去了,妹妹李姐到海边洗衣服,因为天气太热,故不知不觉在海滩上睡着了,醒来后,她收起衣服回家了。
谁知李姐却怀上了孩子,第二年春天生下的不是孩子,却是一条小黑龙,李姐很喜欢小黑龙,后来李姐的哥哥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后,因为不知道黑龙的习性,怕黑龙伤害到自己的妹妹,于是他偷偷地藏起了一把刀。晚上小黑龙回家,他突然举刀狠狠地向小黑龙砍去,只见一道火光闪过,屋里响起了一声响雷,小黑龙不见了,地上只留下一段被砍下的龙尾巴。
后来小黑龙化成一位英俊的少年,因为被舅舅砍断了尾巴,所以大家都叫他“秃尾巴李”。砍伤后不久,人们再也没见到他,也不知他去哪里了。
又是一年的春天,一天,住在江边的老船夫正在做饭,忽然来了一个穿黑衣的小伙子,他想在老船夫的草棚里借宿一夜。老船夫很喜欢这个风度翩翩的年轻人,连忙说:“住下吧,等我做好饭,咱们一起吃”。第二天,小伙子要出去办事,老船夫约他晚上来是来住,小伙子答应了一声,就顺着江边向东走了,天气本来挺好,可小伙子走了不久,只见东边山上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天空一会儿黑,一会儿白,忽然,一团云落在江面,黑云也不见了。
天快要黑了,老船夫又要开始做饭,他想,小伙子昨天一顿把我准备三天的饭都吃掉了,今天出去一天了,不吃饱怎么能行呢?于是他做了更多的菜等小伙子回来。
少年回来以后,一口气又把老船夫做的饭菜全吃光了,晚上临睡前,老船夫见少年直叹气,就安慰他不要发愁,还说他明天可以再去买菜,这江边的人都会帮助他的,少年却说:“一顿饭吃容易,顿顿吃饱难啊”,说着说着,老船夫迷迷糊糊快要睡着了。忽然他听见有人在他耳边说:“我是一条黑龙,家住在山东胶州湾,人们都叫我秃尾巴李,自从被舅舅砍了一刀后,一直住在东海。我常常听到北方有哭声,后来才知道是白龙江里的白龙作怪,它年年兴风作浪,淹死百姓,冲走庄稼。今天,我在东山和白龙打了架了,把白龙打败了,他让我明天中午再战,白龙的家在这里,它饿了有吃的,我是从远方来的,饿了没吃的,怎么能打败它呢?这就要求您帮助我,明天中午我和白龙打仗时,你站在东山顶,见到江里黑水翻上来时,就往江里扔馒头,见到江水翻白时就往江里扔石头。这样,我就可以把白龙赶走了,老船夫听到这里,猛地坐起来,只见窗外天已亮起来,小伙子也不知去向了。他走出草棚,看见附近的伐木工人们都在议论纷纷,原来他们昨夜做了和老船夫一样的梦。于是,大家决定一起帮助小伙子,上午,他们家家蒸了好多大馒头,又准备了许多石头和石灰,一同上了东山顶。中午刚过,天忽然阴了起来,只见江面黑白两股水搅在一起,发出呼拉呼拉的巨响,大家看见黑水翻上来就把一屉一屉的馒头扔下去,还异口同声说:“黑龙加油,黑龙加油!”大家看见白水翻上来,就把一筐筐的石头、白灰扔下去,还骂道:“凶恶的白龙,快滚开。”经过一阵厮杀,突然一股白烟腾起,一会儿就消散了。江面上,黑色的江水平静地向东流去。
那天晚上,少年没有回到老船夫那里,第二天一早,老船夫正要去南山开荒,一出门,少年站在门外,笑嘻嘻的说:您老歇歇,我去吧。说完就走了,老船夫忽然想到,少年没有带工具,就拿起镐头送到了南山,他一条没有尾巴的黑龙正用头上的角推倒大树,已经开出了一大片荒地。老船夫想,这一定是那个英俊的少年了,就悄悄的回去了。
后来黑龙同当地人们一起捕鱼、狩猎,沿江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条黑龙就居住在黑龙江。
东海龙王的四太子小白龙,被黑龙打败后,看来此地无法居住,想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准备向南方寻找藏身之处。
一天风和日丽,小白龙起身飞过东北三江平原,进入了山海关,逾过幽燕大地,越过河北大平原,来到河北石家庄,沿井陉入太行,西出太行过阳泉,寿阳,见榆次有一条狭长的谷地,有百里来长,一条河在谷地中缓缓流淌,虽属黄土高原,但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太子白龙想到,可以在这里安居。于是便停下脚步,变作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起名为白老四,夜晚在白龙谷安身,白天在白龙谷一带溜达,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熟悉当地的地形地貌,好似快活一段时间。
有一天,在转悠间,走到凤凰寨,看到一位妙龄十七八岁长得十分俊俏姑娘,在担水浇地,满头大汗,动了恻隐之心,走过去便对姑娘说:“姑娘,你太辛苦,我帮你担水浇地吧。”姑娘看这个小伙子长得很帅,平时没有见过,便问:你是哪个村的?在这里干什么?白龙回答到:“我是附近什贴村的,今天路过,看到你很辛苦,想帮你担水浇园。”姑娘回答到:“好啊,谢谢你帮忙”又问姑娘叫什么名字,姑娘答到:“我叫李佳娇。”
之后,一连几天小伙子出现在菜园,佳娇姑娘每天来菜园便把担水浇地的任务交给了白龙小伙子。俗话说日久生情。一天佳娇姑娘主动向小伙子倾诉衷情,说,“我家只有一个年迈的老父亲,已经七十有余,母亲去世多年,膝下只有我一个人和父亲相依为命,在这白龙谷中种些粮食和菜,艰难度日。”小伙子告诉姑娘:“我是从东北老家,逃婚出来,路过此地,独身一人。今天见了你,可能是缘分,我俩在一起生活好吗?”姑娘想了半天说到:“好啊,你不嫌我家贫,今天我就领你到家中见一见老父亲,你若愿意我们成亲,我虽家贫,但两人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说完,姑娘便领着小伙子回村去看老父亲。小伙子跟着姑娘来到院中,看到三眼窑洞,家里物具,相当简陋,窗户外一盘石碾,院里倒是比较干净。小伙子拜过老父,寒暄一阵子。姑娘向父亲说,这个小伙子便是她未来的女婿,问老父亲答复不答应。老父亲看到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非常精干,想到自己已年迈,姑娘也已经十八岁了,也应该找个女婿,我死后也就放心了。便说:“小伙子如果愿意,今天就住我家啦。”
小伙子向李老父说:“我原意和佳娇姑娘成婚,就不走了,留下给你老养老送终”。李老父亲看见小白龙精明强干,态度又憨厚,身体如此壮实,便道:小伙子,不要走了,就留在我们凤凰寨吧。过了几天,李老汉便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让姑娘李佳娇和小伙儿小白龙拜堂成亲。一家人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若干年后,妻子李佳娇陆续给小白龙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大儿子叫白天宝,二儿子叫白二宝,小姑娘叫白龙女。
至此,小白龙换了一个人似的,收敛了过去少时的恶性改了,爱妻子爱儿女还孝顺老人,整日勤劳作事,默默无闻,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一天天长大。
随着孩子长大的同时,小白龙便把自己见多识广的知识,言传身教传授给孩子们,他给孩子从小就讲解生活,生产的知识。比如他说,一年有四季,四季中共有24个节气,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我们白龙谷寒来暑往,四季分明。
这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生活劳作的时辰表,一年12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我不论春种夏管,还是秋收冬藏,都有按照它生活生产。
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反映的现象,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应物侯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还要记住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种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白天宝,白二宝和姑娘白龙女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一年四时按照父亲所授知识操作,一传十十传百,农耕文明在黄土高原上广泛传播,历代后人还不断发扬光大,农耕文明不断走向辉煌。
今天,虽然小白龙、白大宝、白二宝、小龙女已长眠地下,但他们的灵魂仍在白龙谷飘荡,他们的灵魂依然在护佑着黄土高原这块土地。前段时间我和榆次作协、榆次政协几位老师一起畅游京原官道和京陕官道,沿着白龙河,穿过白龙谷时,耳边再次响起24节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种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此时,我们的车正驶向榆次丰润泽的园区,进一步在丰润泽园区巡礼,听到幽雅的歌声深深地体会到,这24节气歌,是千百年寒来暑往、四季分明的气侯总结,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真正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