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地理老师徐国芳坚持让学生画地图,让于永正先生终生受益,可见教师课上画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做完实验之后画操作简图,不仅及时掌握了操作步骤,而且能有效锻炼他们的绘画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需要,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尝试着开展“画写实验”策略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1.展现探究的有效性。只要学生敢于去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切身用心去探究了。试想,如果不去探究,单纯去玩儿的话,根本画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去画实验也是检验实验课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
2.实验探究需用心。开展“画写同行”活动,倒逼学生们在实验探究中做个有心人,不仅督促他们掌握操作技巧,更主要的是探究出一些真知来。
3.体验探究的美感。“画”由心生,展示学生自我,张扬他们的个性,从而促使他们体验到实验探究的“美感”和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他们喜欢上实验探究,喜欢上科学学习。
二、具体做法。
1.教师示范画实验简图。每做完一个实验,我们率先垂范在黑板上画出探究操作简图,然后号召学生们跟着画。比如在学习《热对流》实验后,我及时在黑板上画出如下简图,不要求多么完美,但得表达出基本的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等情况。等坚持画一个阶段之后,寻找比我画得好的学生代替我到黑板前展示,以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他们往前赶。
2.引导学生把探究“画”出来。首先,专门设计了图文并茂的自主作业模板。学期初,我们科学组就专门设计了《把探究“画”出来》作业模板,统一印发给学生,内容包括“导语”“探究的主题”“探究的过程”“取得的结论”“探究的感悟”五部分,其中“导语”就是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敢于展示自己;“探究的主题”就是每个实验的题目;“探究的过程”要求边写边画,根据探究的步骤、操作简图画下来,也尽量写出一些“现象”;“取得的结论”就是实验结论;“探究的感悟”则结合学生的体验有感而发。一学期下来,的确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很优异,达到了理想效果,只是学生们太忙,整体数量不是很足。通过学生们完成的情况看,他们不仅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且还用醒目的符号解释实验的过程与相关技巧,让别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他们所做的实验一目了然,值得欣慰。特别是最后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实实在在,很有启发性。其次,边做实验边完成自主作业。尽量在实验课堂上完成主要内容,对于进一步的完善与美化可以放到课余时间来完成。再次,根据学生们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提升。注重把实验过程巧用简单明了的图示表达完整相关的探究环节,最好用“箭头”等相关的符号展现实验中的关键步骤与提示,还可以采用“小鱼吐泡泡”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展现出来。
本学期,在画写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们可以借助于“箭头”“警示语”等符号和标识着重突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显著现象及实验结果等。如在五年级“模拟地震实验”中,双手握住一根木条时提示语“双手一定握紧哟!”;当用力掰、压木条时,则提示“缓缓用力,不要太猛”;当木条折断时,则出现警示语“咔嚓!”“小心手”或者小感慨“手是不是有些麻?”在填写“实验感悟”时,切记只写“真好玩!”“科学好伟大!”“原来有这么多的小秘密呀!”等简单的语言,而是应该“总感觉科学实验就是玩儿,今天想不到简简单单的一根小木条竟然在折断时具有这么大的威力,我以后一定认真去探究科学的奥秘”等等。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通过三四年级二班的实验对比(四年级二班是实验班,三年级二班是非实验班),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明显出现了三点变化:
1.学习目的性增强。当前,只要领着学生们走进实验室,他们都是喜闻乐见、兴致勃勃,因为在实验室里总比单纯听讲自由开心多了。但参与实验的学生却比没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少了实验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他们来到实验室目的明确,心底里多多少少构思着“实验探究的步骤有哪些,较为明显的实验现象会出现啥,在实验中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画写实验该从何处入手”等。
2.探究主动性提高。虽然学生们都对实验探究活动很热情,但参与实验的学生对于探究实验主动性明显提高,尤其是能写会画的学生威望普遍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每个班级24个实验小组中,85%的小组长都是“画写实验”的高手。
3.凡是参与实验的学生自信心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四、进一步研究的举措。
2.注重画写的科学性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14观察蜗牛》一课时,通过画写蜗牛探究前后的不同促使学生们掌握蜗牛的外形特征。课一开始先让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出“印象中的蜗牛”,然后对比蜗牛的实物及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重点引导他们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鼻子等器官,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结合探究进行第二次画“探究后的蜗牛”。如此一来,经过前后画写的对比,学生们会更牢固地掌握了蜗牛的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