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虽然只有几千个,但其中不乏读音相同或相似,字形近似而字义各异的例子。这不仅考验着我们对汉字的掌握,也时常在使用中引发误解或笑话。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四个常被混淆的汉字:“祇、祗、衹、袛”。
如果直接讲四个字的意思,可能当时有印象,但是后边可能就会忘记了。
其实咱们可以拆开看。
实际上,这四个汉字都是由相同的四个基本部件组成的,
这些部件分别是“礻”、“衤”、“氏”和“氐”。
通过将这四个部件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这四个汉字。
具体来说,
“祇”和“祗”是由“礻”这个部件与“氏”和“氐”结合而成,
而“衹”和“袛”则是由“衤”这个部件与“氏”和“氐”结合而成。
示部和衣部是两种东西~
古代的字挺有意思是,没有一个偏旁部首是无用的。
“祇”和“祗”,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左偏旁都是示部“礻”,而区别在于右偏旁。“祇”的右偏旁是“氏”,而“祗”的右偏旁则是“氐”。
从古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示”字的上部“二”象征着上天或祖宗,下部的“小”则代表晚辈,整体上表示祭祖或敬神。
衹”和“袛”,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在于左偏旁都是衣部“衤”,右偏旁分别为“氏”和“氐”。
从字形上看,“衣”是一个象形字,其结构象征着上衣的形状,都跟衣服有关系。
看偏旁就能区分四个字的本质区别了,那我们分开看一下他们四个字的意思:
“祇”这个字。它有两种读音,qí 和 zhǐ。
在古代,qí 主要用于指地神,如“地祇”、“神祇”,这里的“祇”承载着对自然神灵的崇敬之情。
而作为副词使用时,它的读音变为 zhǐ,意为“仅仅”,但这一用法在宋代以后逐渐被“只”字取代。
这种变化反映了汉字随着语言发展而逐渐演变的特点。
《说文解字·示部》: 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颜氏家訓·音辞》: 岐山當音為奇,江南皆呼為神祇之祇。
《尸子》:天神曰灵,地神曰祇。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修礼地祇,谒款天神。
《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祇。
“祗”字,读作 zhī,它的基本含义是敬意或恭敬。
无论是作为形容词还是动词,如“祗请”、“祗候”,都透露出一种尊敬和谦卑的态度。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祗”字经常出现在描述礼仪、尊卑关系的语境中,
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节的重视。
《说文》:祗,敬也。
《书·皋陶谟》:日尹祗敬六德。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广雅》:祗,祗敬也。
“衹”字,它的读音和用法较为复杂。
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读作 tí、qí 或 zhǐ。
其中,tí 通常用于指代橘红色的丝织品,
而 qí 则用于“衹衼”一词,指僧尼穿的法衣。
最为常见的读音 zhǐ,“衹”和“祇”常通用,
但随着文字的规范化,“衹”逐渐被定位为“祇”的异体字,以及“只”的繁体字。
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汉字简化的历史过程,也展现了语言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广韵·平声·支韵》:「衹,衹衼,尼法衣。」
“袛”字,读作 dī,主要用于指短衣或汗衫,如“袛裯”(dāo),指的是贴身的短衣。
在古代文献中,“袛”字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它的存在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代服饰文化的小窗口。
《说文解字·衣部》:「袛,袛裯,短衣也。」《后汉书·卷三一·羊续传》:「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
小口诀:平时读奇 穿上袜子读只 穿上衣服读止 衣服袜子一起穿读滴。
因此,我认为,除非是专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否则没有必要过分纠结这些字之间的细微差别。
换句话说,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并记住这些容易混淆的汉字的确是一项挑战。
还是那句老话,有想知道的,容易混淆的,记得模糊的字都可以给问我,写在下边的留言就行,打不出来,可以跟我说“不要是什么字?不直怎么说”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