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敦煌,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应该会想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那么在这片偏远的西北大漠,究竟是什么孕育了灿烂繁盛的敦煌文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期视频的主角——月牙湖。月牙泉地处西北大漠,为何千年不干涸?它的水从哪里来?本期视频将与您一起探索月牙湖背后的秘密。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大西北独特的戈壁大漠景观,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大漠中,有一股千年不涸的清泉——月牙泉。由此图可见,月牙泉“如其名”,形如半月,是敦煌鸣沙山怀抱中的一股清泉。月牙泉是敦煌八景之首,被誉为天下大漠第一泉。说到月牙湖的美景,就不得不说说月牙湖周边的鸣沙山。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七公里处,沙峰起伏,金光闪闪。风一吹,沙山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微风吹来,宛如管弦乐队,故名鸣沙山。鸣沙山与月牙泉相得益彰,“山因灵而歌,水因灵而美”。这里,山与泉并存,沙与水并存,黄与绿,旱与湿并存,成为世界奇观。
那么月牙泉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而它为何能在沙漠中生存千年?这就不得不提荡河了。荡河位于月牙泉西侧,距月牙泉最近处仅3.5公里。虽然距离这么近,但党河最终并没有流入月牙泉,那么党河是如何补充月牙泉的呢?事实上,虽然党河与陆面月牙泉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两者是通过陆下地下水相连的。党河位于月牙泉西侧,河床西高东低,党河河床海拔高于月牙泉。另外,月牙泉底部是一层砾石,颗粒大,很软。党河的地下水很容易补充月牙泉。
那么大家可能又会好奇,荡江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党河的源头说起。荡河发源于祁连山西部的冰川,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尤其是党河,它是中国唯一一条由南向北流的地下河流。它由南向北流动,苏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祁连山口向北呈簸箕状,融雪冲出山口,继续向北流去。然后,砀江跨过戈壁,向西北流至鸣沙山,在鸣沙山以西折回东北,流入敦煌绿洲,到达敦煌城,最后注入敦煌西湖。荡江造就了敦煌盆地,滋养了敦煌绿洲,孕育了敦煌文化,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它使敦煌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促成了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的诞生。
然而,随着这里人的生存繁衍,敦煌文化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而荡河水源和月牙泉的存亡也面临危机。1975年,敦煌在党河上修建党河水库,通过干渠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但由于党河水库的建设,下游地表径流从此被切断。地表水的缺乏直接影响月牙泉地下水的补给。结果,月牙泉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平均水深从7.5米下降到1.3米。在月牙泉水最少的那几年,甚至下降到0.8米。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月牙泉开始人工补水。首先,党河水库的水通过干渠调入蓄水池,然后将蓄水池中的水净化后排入月牙泉附近的渗水池。最后用人工水管将渗水池中的水灌入月牙泉底部。经过人工补水,一度面临干涸危机的月牙湖终于转危为安,告别了灭绝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