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保护栖息地

报告由SEE基金会与多方机构合作编写,聚焦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现状、威胁因素及保护建议,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学与分布特征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鲸目海豚科驼背豚属,成年体长约250cm,体重200-250kg,平均寿命33-36岁,9-12岁性成熟,生殖周期3-5年,体色随年龄从铅灰色渐变为白色或粉色。其主要栖息于10米水深以内的沿岸及河口海域,以10-25cm的硬骨鱼类为食,依赖回声定位捕食,有合作捕食行为。

在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福建宁德以南至广西北部湾的大陆近岸海域、海南西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海域。已知种群数量中,珠江口及香港约2500-2600头,为最大种群,其他如台湾西岸、厦门湾等地种群数量在60-800头不等,关键栖息地包括台湾西岸、厦门湾、珠江口等海域。

生存威胁

- 渔业活动:流刺网、幽灵渔具等导致误捕缠绕,非法电拖等破坏底栖生物资源,每年误捕致死数量若超过种群1%,会威胁种群可持续性。

- 栖息地丧失:围填海、离岸风电等工程直接摧毁栖息地,台湾西岸35%的摄食环境丧失,种群碎片化风险增加。

- 海上交通:高速船只撞击和螺旋桨伤害可致其死亡,观豚旅游逼近行为干扰群体结构,导致幼豚被抛弃。

- 水下噪音与全球变暖:打桩、爆破噪音损伤听力,海水升温改变食饵分布,海平面上升影响栖息地深度适宜性。

保护现状与空缺

我国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体系,2017年启动《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成立保护联合机制。但仍存在基础信息缺口,如种群动态长期数据不足,保护行动在广度、范围和格局上存在空缺,且保护与渔民生计冲突显著,替代生计方案面临渔民教育水平低、外部资本介入等问题,公众自然教育也需加强与本地文化结合。

保护建议

- 完善监测调查:开展全国基线调查,填补分布间隙信息,持续监测地方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环境,评估人类活动影响。

- 促进保护与渔业共生:加强跨区域联合执法,治理废弃渔具,探索生态旅游替代生计,遵循生态友好、本地获利等原则,多方协作确保渔民收入。

- 推动公众参与:发展公民科学收集种群信息,设计结合本地文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建立人与自然的连结,提升保护意识。

THE END
0.中华白海豚种群生存报告保护栖息地中华白海豚属鲸目海豚科驼背豚属,学名为Sousa chinensi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宁德以南至广西北部湾的大陆近岸海域、海南西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海域。其平均寿命33-36岁,9-12岁性成熟,以10-25cm的硬骨鱼类为食,依靠回声定位捕食,有合作捕食行为。我国已知种群数量约4000-5000头,关键栖息地包括台湾西岸、厦门湾、珠江口jvzquC41pg}t0|tjw0ipo8f1;2>65;833a73497:4:8
1.中华白海豚|宣传教育•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区域[3]。 中华白海豚分布[3] 栖息地 • 中华白海豚主要生活于河流、河口以及有红树林、泻湖、珊瑚礁、沙洲、泥潭的海岸区域[1][3][9]。 繁殖 • 中华白海豚全年都可以进行繁殖,一般在春天和夏天产下幼崽[5][7]。 jvzquC41yy}/eqnognuoi7hqo1}jnmqkhg3bejigo{5ff~hcvkuo1kfkmg557?<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