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护豚有方”!厦门这群人组成了一支“海上大熊猫”守护者联盟曾千慧保护

数据库:用相机捕捉白海豚探出水面的画面,给每一头新出现的个体编号,创建个体识别数据库,呈现白海豚数量、分布、存活率、繁殖力等特征

科技保镖:开发中华白海豚智慧保护系统和智慧监测监控系统,并利用AI对数据进行分析

“陆海空天”一体化守护:巡护救护艇、无人船,以及拥有北斗定位、实时分析功能的巡护终端等即将投用

6月6日,厦门西海域,海上温度近40摄氏度。一艘停留了半个多小时的船,随波摇曳。

船头,曾千慧穿着防晒服,端着单反相机,静静地注视前方。忽然,她迅速调整焦距、连按快门,把跃出海面的两头中华白海豚尖尖的背鳍,摄入焦距180-600毫米的镜头里。

长焦相机成像背后的这一连串动作,曾千慧娴熟地做了整整9年。作为海洋三所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研究与保护团队(以下简称“鲸豚保护团队”)的一员,曾千慧在其“追豚”生涯中拍下的30万余张照片,如今都保存在其所在单位的数据库里。

被誉为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厦门,是全国唯一能在城区看见它们的城市。

但是,白海豚栖息地与人类涉海活动区高度重叠,成为一个保护的难点。从照片也可直观看出,小精灵跃出海面的背景,是高楼大厦与来回游弋的船舶。

这个难题破解之道何在?

真实的连续性数据是制定合理保护措施的基础。海洋科技人员的“追豚”行动,早在2009年就已经展开。而随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力量加入“守护者联盟”,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增添了更多助力。

结伴出游的中华白海豚。(雍李明 摄)

老朋友 海上“追豚”人

他们频频出海,为白海豚创建个体识别数据库

波光粼粼的厦鼓海域,9日又上了社交平台“小红书”的热搜榜——网友们跟帖热议的,依旧是在这里“组队”出游的白海豚:它们一身粉色,时而在水中追逐嬉戏,时而跃出水面展露身姿。有网友补充:本月初在鹭江宾馆观海餐厅喝茶时,也看到了粉色海豚。

鲸豚保护团队近期用相机拍到在海面活动的白海豚,则是在本月6日午后。活跃在九龙江入海口的它们,粉色的身躯在阳光下十分耀眼。

不过,相对于追踪到粉色海豚,曾千慧更希望能看到一抹灰色。

“不同年龄的白海豚有不同颜色——刚出生时体色是铅灰色的,随着年龄增长,体色会不断变浅,青春期前后身体将出现快速变化的斑点,直至壮年斑点才保持稳定。到了老年,斑点会慢慢消失,体色会变成全白。”曾千慧介绍,当活动剧烈时,白海豚皮下血管扩张,身体会呈现粉色。

灰色海豚能给曾千慧团队带来惊喜,很显然是因为它们代表着厦门白海豚群体的新生力量。据介绍,目前在厦门湾繁殖的白海豚,雌性个体至少有13头,平均繁殖间隔为4.27年,相当于平均每年就有两三头幼崽出生。而未来的10至15年,是厦门湾白海豚保护的关键时期——若诞生的幼崽都能存活,且现有种群状态稳定,厦门白海豚的种群就能壮大了。

不过,有一点让鲸豚保护团队忐忑:在他们的观察中,目前厦门湾总数不到60头的白海豚,相比之前,数量并没有明显攀升。而不利条件下白海豚幼崽存活率低,亦是一道难以破解的课题。

这也是曾千慧和她的同事频繁出海的原因。他们用相机捕捉白海豚探出水面的画面,给每一头新出现的个体编号,创建个体识别数据库。这些真实的连续性数据,呈现出白海豚数量、分布、存活率、繁殖力等特征,并能提示白海豚面临哪些潜在的威胁。所有这些,都将为保护措施的出炉或调整提供依据。

三角站位,每个位置三十分钟,四个人轮流值守,成为曾千慧和其所在团队成员每次出海监测的“标准程序”。换句话说,每个人要裸眼或举着望远镜往大海的同一方向观测,一盯便是半个小时,一轮下来要花一个半小时,如此循环往复。“拍照的时候,我们不会以鱼作饵吸引白海豚,而是默默保持20~30米距离,尽量不打扰它们。”曾千慧说,她每个月都要在海上待七八天,而这支队伍已经在海上工作超过1万小时了。

曾千慧很自豪,目前在厦门湾生活的这些白海豚,她“一眼就能认出来”。它们当中,她专门提及了两头。

一头是“大白”,大伙都称之为“英雄的母亲”。在2012年4月、2018年8月、2020年5月、2023年10月,团队分别拍摄到“大白”带新生小娃的画面,而曾千慧也多次在九龙江口看到它。“除了带自己的娃,相机还曾记录下‘大白’帮其他白海豚带娃的场景。”不过,令曾千慧惋惜的是,这头外向的明星白海豚,已经是“老奶奶”了。

另一头则是“乐宝”,去年它在泉州石井海域迷路搁浅,被福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联盟组织救下,曾千慧也参与了救护。作为全国首例救护放归的白海豚,“乐宝”经40天“住院”疗伤后回到厦门。不过,曾千慧却有些“责怪”它:回家那天,“乐宝”飞快滑入大海,头也不回地走了。

拥有“老朋友”,结识“新伙伴”。曾千慧说,这是她简单的愿望,也是大家最直接的工作成果。

曾千慧正在拍摄露出背鳍的中华白海豚。(陈嘉祺 摄)

新力量 人工智能

它们成为白海豚的“贴身管家”“科技保镖”

翻开特殊版本的厦门旅游地图,厦门岛周边多个蔚蓝点位,被特别标注上了白海豚的图案。事实上,早在二十几年前,这片海就因为白海豚而广受瞩目。

1997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厦门又将白海豚、文昌鱼、白鹭三个保护区整合在一起,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

同样一片海,同样都是白海豚分布区,厦门湾的白海豚却酷似人类社会,有不同的社群,如今它们分别群居在东、西不同的“村落”。

“尽管如此,有些雄性海豚会在东、西两片海域里来回找伙伴们互动。”在曾千慧看来,这几头“擅长社交”的海豚扮演了东西两个社群交流使者的角色。

在游客们的惊呼声中,白海豚跳跃着路过了厦鼓海域。而它们的迁移之路,也被人工智能技术精准锁定。

去年台风季期间,海洋三所、华为、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三方开发的“中华白海豚智慧保护系统”,成功捕捉到“大白”为躲避强风浪在厦门湾迁移的路径。人工智能专家振奋不已:这首次验证了白海豚应对极端天气的避险行为模式。

“我们通过部署在岸基摄像头中的视觉终端,包括水下高清摄像机、水面长焦相机以及无人机等,采集白海豚的姿态、身体细节、行为等个体数据,并将影像数据实时采集并上传至AI分析平台。”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市场负责人金华斌说,这弥补了以往人工手动拍摄影像数据的短板。

金华斌提到,AI模型通过对比数据库,能实现秒级个体识别,准确率超过95%。而结合白海豚的背鳍形态、斑点分布等生物特征,系统还能通过构建专属物种库,在将来为海洋三所提供数据支撑。

尝试给白海豚配备“贴身管家”,并不只是他们。

早在2021年,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智慧监测监控系统就开始运行,工作人员陆续在白海豚活动区域设立73个高清摄像头,监测视频可实时传输至云端,远程就能实时掌握白海豚的动态。现在,他们正利用AI算法,根据拍摄到的白海豚行动轨迹自动分析白海豚的生活习性。

厦门理工学院综合楼25楼,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大模型的中枢神经所在地。这里的5G人工智能珍稀海洋物种保护系统几乎每天都会即时发出“嘀嘀”的报警声。

切换画面:厦门南部海域,一艘船正跨过“电子围栏”,进入白海豚的生活海域。几乎同一时间,这个刺耳的报警声被同步给相关船只。

与“贴身管家”相比,该保护系统更像是给白海豚添加了“高科技保镖”。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朱顺痣介绍,过去保护区主要依赖望远镜瞭望和巡逻艇巡航等方式进行守护,如今,借助新技术平台,除了能实现对保护区内船只速度的实时监控和异常行为分析,还能对白海豚活动轨迹进行监测定位。这一虚拟空间设置的“电子围栏”,使白海豚的保护面积扩大了三倍之多。

AI,DeepSeek,大模型。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通俗词汇,如今成了探寻更多白海豚生存密码的关键词。

新方向 “陆海空天”

将投用的巡护救护艇等 可推进全方位一体化守护

清晨7时,厦门公务码头,一艘每天固定开往火烧屿的渔船缓缓起航。工作日,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负责人周清都要乘船登岛。尽管航道中隐藏着“火眼金睛”,但途中,他还是习惯拿着相机拍摄:一方面,拍可能出现的白海豚,另一方面,可以排查海面上可能给它们带来伤害的隐患。

海的另一头,初显成效的“中华白海豚智慧保护系统”,并没有减少曾千慧和她同事的出海频次。实际上,这支科研团队最近更忙了,除了要频繁出海观测、识别白海豚,还要在设定的站位点和白海豚出现点位取水样,测温度、盐度、深度等多种环境因子。出海归来,他们还会根据发现海豚时的经纬度坐标,构建多种栖息地分布模型,分析白海豚的潜在适宜栖息地。

提及人工智能,周清和曾千慧都表达了类似观点:AI强大,但并非万能。例如,相比他们手中的长焦相机,目前智能系统传回的影像仍存在不足。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白海豚保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即使人工智能介入,也不能一劳永逸。

越来越多的新动态,在共同探寻小精灵生存密码的前沿传来,这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亟需多方发力。

最近,又有众多小鱼小虾顺着滑道游向大海,仅全国放鱼日当天,厦门两场增殖放流活动就共计放流775万尾苗种,给处于海洋生物链顶层的白海豚带来利好。

最近,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依据法规,把海沧大桥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持证渔船范围压缩到“史上最小”,今后这里“底拖网和不合规的流刺网作业”将被严查。

也是最近,一项与白海豚保护紧密相关的巡护系统和科研监测系统的可研报告得到市发改委批复。即将投用的巡护救护艇、无人船,以及拥有北斗定位、实时分析功能的巡护终端等,有望推动厦门在“陆海空天”一体化守护白海豚的路上迈出实质步伐。

……

眼下,又是白海豚幼崽出生的高峰期。

蹲守船头的曾千慧有个想法:与厦门毗邻的漳州和泉州,是否也能划定一个类似厦门的保护区,实现白海豚守护的“三地联动”?她手中一份观测报告显示出新动向:一些调皮的白海豚,这两年开始前往龙海、石井等邻市海域“旅行”。

当然,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更多人思索:在下一头甚至下一批带有灰色背鳍的新面孔出现在曾千慧的镜头或“小红书”页面之前,我们还需破解哪些白海豚的生存密码?

海洋三所的工作人员正准备放飞无人机,从空中观察中华白海豚的行为。(陈嘉祺 摄)

鹭江茶桌仔

解题

2023年10月初,厦金大桥(厦门段)开工在即。施工现场未见工程车,却先行举行了一场由多部门组织的白海豚保护宣贯会。海洋专家、项目管理者、施工人员、观察员等坐在一起,从白天讨论到黑夜,明确了白海豚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划分。

在20米以下水深内湾中生活的白海豚,与向海而生的我们,几乎共用了同一个家园。当重大项目遇上珍稀物种,当500万人的长远利益与数十头白海豚的安宁生活发生冲突,最终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这是一个国内其他城市都不曾遇到的难题。“二选一”,显然不是标准答案,在两者中找到最佳平衡点,用尽老方法、新手段把项目对白海豚的影响降到最低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解题人,也不该局限于海洋部门、科技人员,任何一位热爱这张城市名片的厦门人都是。

“追豚”人相机发出的咔嚓声,智能系统屏幕上传输的数据,执法船艇行进中划开的水波,大桥建设者吊装墩台的降噪措施,增殖放流时游向大海的每一条鱼虾,市民游客在海滩上拾起的每一个垃圾,其实全与白海豚的生存质量有关。

THE END
0.厦门湾中华白海豚:面临的威胁与保护对策期刊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哺乳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近岸及河口水域.厦门湾是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之一,同时也是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进行了高强度的海洋开发活动,对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vyny497323628
1.中华白海豚现身福建厦门海域,总台记者现场见证!丨央视新闻近日,福建厦门市民频频在海沧湾等海域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现身的画面。总台中国之声记者1月24日乘船前往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采访时,就现场见证了这一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海洋精灵成群在海面上出现的情景。随行专家表示,在城市中心位置能够看到中华白海豚,说明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jvzquC41yy}/rnhopt4dp8sgyu4ivvqAckj>7;>99::
2.厦门湾中华白海豚:面临的威胁与保护对策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哺乳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近岸及河口水域。厦门湾是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之一,同时jvzquC41yy}/|qfpisobqtj{cp4dqv4cecjforh/lq{spjq/epekq~wpcn3bryqkgf3penfpqixbrq~avjktk|424273:B5439760qyon
3.在厦门湾,我们开启了一场救助白海豚的研学行动厦门市新浪财经2023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为了更大范围地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到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当中,《原来是这样》节目组在厦门椰风寨海滩上开启了一场以中华白海豚为主角的“沙滩救护研学之旅”。 近年来,由于海水潮汐变化,或是追捕猎食等自然原因,导致了中华白海豚搁浅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故层出不穷。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53176781fud/rr{xeqzcA7346830|mvon
4.海洋季风|在厦门湾,开启一场救助白海豚的研学行动但由于城市发展、渔业捕捞、海面航运及意外搁浅等因素,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急剧减少。据不完全统计,中华白海豚全球总数不超过16000头,我国海域内甚至不足6000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易危物种”。 为了减缓人类给中华白海豚带来的生存环境威胁,厦门市建立起了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除了救护基地外,为了更好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8:;=37B896865;A655
5.人海和谐共生共荣——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厦门实践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在厦门湾见到中华白海豚并不是“偶遇”,而是鹭岛儿女久久为功,修复海洋生态、保护濒危海洋物种的“必然结果”。 由于对栖息地环境要求严苛,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成为衡量地方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过去,无序的人类活动给脆弱的中华白海豚造成严重威胁。jvzquC41yy}/zvyx0et0zvyx14636654/4?0e9983ej34
6.海洋季风|在厦门湾,开启一场救助白海豚的研学行动但由于城市发展、渔业捕捞、海面航运及意外搁浅等因素,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急剧减少。据不完全统计,中华白海豚全球总数不超过16000头,我国海域内甚至不足6000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易危物种”。 为了减缓人类给中华白海豚带来的生存环境威胁,厦门市建立起了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除了救护基地外,为了更好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9;@77;5=5899;:394
7.“海上大熊猫”背后的倾力守护“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头名叫‘大白’的中华白海豚。我们出海经常能看到它,记录到它带着四个孩子出来‘遛弯’,可以说有丰富的带娃经验。”王先艳笑着说。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作为指标性物种,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情况反映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它们在厦门湾的碧波中度过jvzq<84yyy4ykwmwcpku0lto1vkdj87246624A464973coff94k54:i:4g>7g;j58d?54=;1e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