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11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11月14日19时,暮色中的山东聊城古城墙下,9岁的小景攥着刚买的冰糖葫芦,脸蛋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父亲余先生卸下沉重的背包,轻轻揉了揉儿子的肩膀,目光掠过身后绵延的路迹,满是欣慰。11月14日晚,这对从湖南慈利出发的父子,用45天时间走完2000多里路程,在寒夜中迎来了这场特殊旅程的终点。16日,记者采访了这对徒步父子。
风雨兼程,脚下走出成长印记
小景的徒步之旅始于一场父爱里的冒险。
一年级时,“多动症”让小景难以专注,上课坐不住、动作不协调,眼神里渐渐没了孩童的光彩。“看着他明明想做好却力不从心的样子,我心里像被揪着疼。”爸爸余先生说。
今年3月,余先生毅然为儿子办理了休学,辞去深圳月薪2万元的工作,决心用特殊的方式帮孩子找回状态。
其实早在去年12月,这场旅程已在筹备。两个月的住院康复、半年的训练,父子俩一步步夯实基础。“最要紧的是心理准备,其他困难都能克服。”小景爸爸说。
今年10月1日清晨,带着简单的行囊,小景和另外两个家庭组成的队伍一同出发,11岁和13岁的两位哥哥成了他路上的榜样。
“最开始几天,孩子确实有点体力不支,但只要同行的哥哥们动身,他就咬着牙跟上。”余先生记得,有段路遇上大雨,3个孩子浑身湿透,小景却仰头喊着“我们是雨中战士”;沿途的善意也温暖着这段旅途:好心人的帮助和鼓励,陌生路人竖起的大拇指,这些瞬间都被父子俩珍藏在记忆里。
每天25公里的路程,成了最生动的成长课堂。小景渐渐学会了照顾他人,看到捡废品的老人会主动递上零食;夜晚抵达住处,会帮爸爸挤好牙膏、收拾行李,甚至笨拙地捶捶爸爸酸痛的肩膀。
“吃饭时,他总是第一个给我拿筷子,这些小细节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余先生的语气里满是感动。
破茧成蝶,千里征途换得新生
11月14日晚,聊城古城下的欢迎仪式格外温馨。同行队友的家人早已给3名勇敢的孩子备好金牌、鲜花和欢迎宴。当沉甸甸的奖牌挂在小景胸前时,这个9岁的男孩异常淡定,仰头对爸爸说:“我能吃冰糖葫芦吗?”
简单的要求,让在场的人都笑了,也读懂了孩子纯粹的快乐。
父子俩的千里徒步让小景完成了肉眼可见的蜕变。“身高长了几厘米,体重也增加了,整个人结实了不少。”余先生细数着变化,“以前动作不协调、反应有点迟钝,现在灵敏多了,眼神里全是光,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更让人欣慰的是,小景的多动症状明显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坐立不安,专注力也有了提升。
出发前,有网友对孩子健康提出质疑,可余先生从未动摇:“我们做了很长的准备,孩子提前半年多进行运动训练,打好基础,他们不像大家想的那么脆弱。”余先生想告诉更多家长: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越走越精神,能量超乎想象。在他看来,这段旅程带给小景的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有精神层面的滋养——“脚踏实地、不急不躁,有决心就能达成目标,这种自信会影响他一生。”
如今,徒步之旅落幕,新的计划已经开启。按照安排,父子俩将开启全国游学,探访特色学校、拜见专家学者,在行走中增长见识。
小景时常问爸爸:“下一个伙伴是谁?”余先生对记者坦言,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家庭同行,“让孩子有个伴,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余先生说,明年3月,小景将重返校园,而这段千里徒步的经历,终将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照亮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