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祁连山的“雨神们”

新华社兰州4月23日电  题:守望祁连山的“雨神们”

新华社记者连振祥、王朋

“总共发射了4枚火箭弹。”杨礼告诉记者。“经过人影作业,今天的降雨有可能会达到中雨程度,有利于春播。”

杨礼是甘肃省气象局聘请的人影作业点的负责人。作为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旦马乡细水村的村民,杨礼负责细水人影作业点已经8年了,每逢气象条件适合人工增雨雪,杨礼就在门前的空地上,向云层发射火箭弹。

杨礼仅仅是守望祁连山的众多“雨神”中的一位。记者了解到,仅在祁连山东端,就设有人影作业点63个,杨礼这样的“雨神”就有63位。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河西走廊56条内陆河流的源头,冰雪融化产生的径流量每年达72.6亿立方米。甘肃省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祁连山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后退竟达12.5米—22.5米。

虽然祁连山雪线在上升,但祁连山有丰富的地形云,水汽、天气、地形及微物理条件都十分有利,是我国人工增雨雪最佳地区之一,空中水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宪志说,目前祁连山区空中水汽资源转化为降水的比例还不到15%。为充分利用祁连山水汽资源,甘肃在祁连山区开展了人影天气作业,设立了人影作业点,杨礼就是其中一个点的负责人。

杨礼的家在海拔2840米的山梁上,石板砌的围墙和羊圈,家门口对面就是干沙鄂博雪山,积雪终年不化。2010年,杨礼开始负责细水人影作业点,经气象部门的培训就上岗了,平时杨礼忙地里的活:养羊、种小麦和豌豆,有云层的时候,杨礼就及时告知气象部门,气象部门申请空域,获批后电话通知杨礼“开炮”。“现在人影天气手续确实比过去简单了,从申请空域到获批,也就几分钟时间,不会错过云层的。”杨礼说。

气象部门在杨礼的家门口建了一个活动板房,里面存放着火箭炮和火箭弹。“我不仅要实施人影作业,还要保障火箭炮和火箭弹的安全。”杨礼说,“只要气象条件合适,气象部门就来电,我就进行作业。”记者了解到,去年杨礼进行了37次人影作业,今年已经实施了8次。“效果绝对不一样,雨雪量都会大幅增加。”

“这几年祁连山的降水量确实增加了。”在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家住祁连山畔的农民李毅告诉记者。“只要有云层,就能听到西营水库边上发射火箭弹的炮声。”

甘肃省气象局介绍,在祁连山区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每年可增加15%约7.4亿立方米的降水量,伴随着人影作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再多增加10%—15%的降水量。

目前甘肃全省有人影作业点475个,从业人员1300多名,这1300多名“雨神”遍布陇原大地,作业覆盖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雨水多了,祁连山生态恢复得就快,河西走廊也就不缺水了。”杨礼说。

THE END
0.气候大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甘肃降水天数创近31年来最多,祁连增雪每日甘肃网兰州7月23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记者今天从兰州区域气候中心获悉,据该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7月甘肃省出现了明显降水和多地气温偏低的气候历程,全省降水日数创1988年以来最多年,景泰、乌鞘岭、玉门、敦煌、肃北达到日极端降水事件标准,至今未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在此背景下,祁连山各段积雪jvzq<84yyy4rkwl{cpmxcwl0eqs/ew4eqpzfp}4423?.2@4471ipp}jpva7859660jzn
1.祁连山及周边地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期刊[4]蒋强.祁连山降水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2022. [5]张磊.祁连山地区降水垂直分异特性及其影响因素[D].2022. [6]王昆.近40年祁连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与变化特征[D].2023. [7]靳生理.近50年河西地区降水均匀度和强度变化研究[D].2013. [8]王笑蕾.GNSS水汽时间序列周期性分析及气象文件自生成研究[D]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deju496223619
2.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形成和演化的观测研究【摘要】: 利用2007年祁连山地形云的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的演化过程,得到了祁连山地形云发展和演变的概念模型。(1)祁连山地形云的水汽主要分布在3500~6500m的范围内,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到祁连山区。(2)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MZSa7232622:>0jvs
3.西秦岭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西秦岭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西秦岭,氢氧稳定同位素,氘盈余,极端降水,水汽来源,为了明确西秦岭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于2020年1~12月在甘肃陇南收集了109个降水样品,对其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年内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Ctvodnn4F\FW32;8242630qyon
4.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变化特征[28] 马晓虹, 罗生洲, 王红莉. 环青海湖地区5-9月降水与云层关系的分析研究. 青海气象, 2006(4):15-17. [29] 吴鹤轩. 青藏高原的低云.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5. [30] 张强, 张杰, 孙国武,等.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 气象学报, 2007, 65(4): 633-643. jvzquC41yy}/r{titgytkwlgqixbrq~0eqs0EW4cduzscly1cdyutjhv3493: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