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髭蟾属(Vibrissa phora)
学名: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髭蟾又叫胡子蛙,我国特产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锄足蟾科
、角蟾亚科的一属。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2至11枚黑色角质刺,有“中国角怪”和“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之称。髭蟾(4张)
崇安髭蟾--峨眉髭蟾同属中的一种,别名:坑鹅、角怪。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梵净山。
雷山髭蟾--胡子根数没有峨眉髭蟾多
瑶山髭蟾--同为中高海拔髭蟾的一种,产地不同于其他
哀牢髭蟾--仅分布于云南滇中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
平时髭蟾不会轻易露面。 到了求偶时节,夜晚时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涧中鸣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注:多数两栖动物早已进入冬眠,髭蟾此习性相当奇特)。在山溪内才抱对、产卵,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团状或圆环状,卵群在水中飘荡,最后卵粘附于水中石块上,卵群含卵量多为200-500粒。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
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头部和身体约长31毫米。蝌蚪背面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蝌蚪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在石缝内,夜晚以苔藓、藻类为食,蝌蚪需越冬两次,约3年才变态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
关于角怪名称的来历
角怪是一种我国独有的蟾类动物,学名髭蟾,又叫胡子蛙,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
髭蟾在中国广西、四川、江西、贵州、浙江等地有分布,但数量稀少。[1]
在中国四川省的峨眉山、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均有发现,2013年6月四川泸州发现髭蟾蝌蚪。
其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人为捕捉,如:峨眉山景区门口的有些餐馆里出售髭蟾蝌蚪。
关于髭蟾的最新报道
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每到深秋的夜晚,都会从远处传来一阵阵“啊一啊一”的怪叫声,在岩峰溪涧之间回荡。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这种叫声常常令人心惊肉跳。见过这种动物的人则把它称为“角怪”。
“角怪”的习性的确十分奇怪。每年11月,当青蛙已经开始冬眠的时候,它却进入溪水中准备繁殖,那奇特的大咧咧的怪叫声就是雄性为了寻求配偶发出的信号。雌性将卵产在溪流中,呈环状或团状粘附在石头的底面,每次产卵的数量可达335粒左右,卵的直径为3.4毫米,一端呈灰白色。它的卵要经过一个月左右才能孵化成蝌蚪。蝌蚪大多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头部和身体长31毫米。它们的背面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蝌蚪白天隐蔽在石缝内,以苔藓、藻类为食,大约再需要两个长冬才能长出四肢,经过变态成为小“角怪”。这种发育过程跟青蛙完全不同。
“角怪”的长相也很怪,头部扁平,鼓膜隐蔽。雄性的体长为86毫米,雌性的体长为71毫米左右。最奇怪的是它的眼睛,瞳孔能随着光线的强弱忽大忽小,巩膜的上半边是浅绿色,下半边却是深棕褐色。它的嘴唇好像涂了一圈胭脂和粉,雄性的上唇的两边生着黑色的锥状刺,刺的数目变异也很大,最少的只有一对,其余的三根、四根、五根都有,最多的为三对。在它身体背部的皮肤上有极细的网状棱,四肢上的棱较为显著,呈纵行排列。体背皮肤的颜色为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胯部有一个白色的月牙斑,身体腹面满布白色的小颗粒。它的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附近,指端、趾端都很圆,趾间有很小的蹼。
“角怪”的真名叫髭蟾,为我国特有物种,其中崇安髭蟾仅分布于武夷山,主要生活于海拔800米~12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主要栖息在常绿阔叶林和竹林间流溪附近的草丛、土穴中或石块下,在农耕地内也可见到。
崇安髭蟾主要以昆虫为食,是治理害虫的能手。由于当地人传说吃了“角怪”会麻舌头,所以很少有人捕捉它,使其能够在武夷山地区繁衍生息。
(网友供图)
“这种'蝌蚪’是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小溪中发现的,有一大群,大概有30只左右。”网友“老农民”说,这些“蝌蚪”的外形很奇怪,体型硕大,有成人的手指头那么粗。对此,大家都十分惊奇,于是情不自禁地捉起一只拍了照。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有关专家在通过图片鉴定后,认定该蝌蚪系世界级濒危物种—髭蟾。髭蟾又叫胡子蛙,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存在于中国四川省的峨眉山(微博)、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及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四川泸州之前暂无发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