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石柱, 字老石,号龙颜堂。生于1965年。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书法策展人。现任中国当代书法家网社长兼总编、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馆馆长、中国当代书法家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陆良中国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先后策划主持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墨迹爨乡邀请展(1992年)、中国书画名家墨迹爨乡邀请展(2012年)、明博杯全国书画名家扇面作品邀请展(2013年)、明博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云南邀请展(2014年)、爨文化奖全国书法名家硬笔书法作品展(2015年), 湖南耒阳纸圣故里全国兰亭奖书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等十余次全国性书法展览。参与组织中国书画家赴美国书画展、中国书法家赴新加坡书法展等展览。书法作品、评论文章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画印研究》等报刊,《现代书法》、《中国钢笔书法》曾专版介绍。曾先后参加全国性书法展三十余次。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外交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体育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机构及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外国机构、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书作先后被郑州黄河碑林、巩县神墨碑林、开封翰园碑林、广宁万竹园碑林、江油李太白碑林刻石成碑。辞条收入《中囯书法家辞典》、《中囯硬笔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参加《中国硬笔书法鉴赏辞典》等书的编写工作。著有《高原魂》文集二部、《明博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云南邀请展作品集》、《梁石柱书法作品集》《梁石柱吉语书法作品集》《梁石柱楹联书法作品集》。
中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六十余万字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散见于《星星诗刊》、《边疆文学》、《散文诗》、《云南日报》等报刊。并被选入多种文学作品集。曾获第二届《云南日报》文学奖二等奖。
石魄龙魂:梁石柱书法艺术的雄浑气象与金石品格
在当代书坛追求形式创新的潮流中,梁石柱先生以"老石"自况,号"龙颜堂",其书法艺术如泰山磐石般沉稳厚重,又似腾渊蛟龙般气势磅礴。这位深谙"金石书画本同源"之道的书家,将三代吉金、秦汉刻石的气韵熔铸于毫端,创造出独具"石魄龙魂"审美特质的书法语言。他的作品既非对古代碑版的简单摹写,亦非脱离传统的率意挥洒,而是在深刻理解金石文字内在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刀凿斧削到毛笔书写的创造性转化,为当代书法如何继承金石传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个案。
一、金石气质的笔墨重构
梁石柱书法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对"金石气"的当代诠释。他独创的"凿笔法",以逆锋涩进为主要运笔方式,使线条产生如青铜器铭文般"熔铸感"与摩崖石刻般"剥蚀感"并存的特殊质感。观其《自作诗选钞》百米长卷,,可见三种典型的金石笔墨表现:"浇铸线"——中锋用笔配合微微颤动,形成粗细不均如铜液流动的线质;"凿刻点"——侧锋急顿产生的三角状点画,模拟凿器入石的瞬间力度;"风化面"——枯笔皴擦造成的斑驳肌理,再现自然侵蚀的时间痕迹。这种将金属铸造与石头镌刻的物理特性转化为毛笔表现语言的探索,超越了传统"屋漏痕""折钗股"等自然意象的借鉴,开创出新的笔墨表现维度。
在字形结构方面,梁石柱发展出"金石文字基因重组"的造型方法。其代表作《秦诏版杂咏》十二条屏中,巧妙融合了《石鼓文》的浑圆、《泰山刻石》的方峻、《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率意等多种金石文字特征:字势取石鼓之圆而强化纵向张力,笔法采秦诏之方而融入行草连贯性,章法效法摩崖之散而暗合现代构成原理。这种对古代金石文字不是表面形似的模仿,而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把握,使其作品既古意盎然又充满现代视觉张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金石文字误刻现象"的研究转化——将古代刻工因材质硬度导致的意外效果(如笔画断裂、结构错位)转化为主动的笔墨语言,在《误刻之美》系列中创造出出人意表的造型趣味。
二、龙脉气象的空间营造
梁石柱书法的章法构成呈现出独特的"龙脉美学"。作为深研《周易》与风水学的书家,他将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的"龙脉"观念转化为书法作品的布局哲学。
梁石柱对书法材料的选择也渗透着"龙脉"思维。他特制的"龙山泥金纸",以安徽宣纸为基,掺入山东龙山黑陶粉末,再施以金箔碎片,形成暗合"金生水"五行关系的特殊材质。书写时根据内容需要选择不同部位:表现山岳用含陶粉较多的粗涩区域,描写水流用金箔密集的光滑部分,这种"相地取材"的创作方式,使物质材料与艺术主题形成天人合一的呼应关系。在《黄河之水天上来》通景屏中,更利用泥金颗粒的反光特性,通过观赏角度变化产生"水纹荡漾"的视觉效果,将书法从静态艺术推向四维体验。
三、碑学传统的现代转译
梁石柱对碑学资源的开掘具有方法论意义。他提出的"碑版三读法"——一读刻工之技,二读风雨之蚀,三读文心之原——打破了传统碑学研究的局限。在《汉碑新诠》系列创作中,这种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礼器碑》临作不仅再现原碑的瘦劲挺拔,更通过飞白处理表现青铜器铭文经千年氧化形成的青绿锈色;《张迁碑》意临作品刻意强化了原石斜向裂纹对字形的影响,将自然破坏转化为主动的形式构成;《石门颂》再创作则透过斑驳石花窥见汉代书写的原始韵律,还原了毛笔书写的流畅本质。这种立体化的碑学解读方式,为当代书法如何转化传统资源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在书体演进方面,梁石柱完成了"篆隶行草一体化"的风格突破。其《四体千字文》长卷中,篆书部分化用《毛公鼎》的凝重加入行书连贯笔意,隶书段落取法《鲜于璜碑》的方整融入草书使转节奏,行草章节则在二王体系基础上强化金石味的中锋用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创造出"金石行草"的过渡性书体——在《自书龙颜堂记》中,行草的流动韵律与篆隶的凝重质感达成微妙平衡,字字独立如列鼎而气脉贯通似游龙,解决了碑派书法易板滞、帖学传统易浮滑的千古难题。这种书体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建立在对各体笔法原理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有机重组。
四、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梁石柱书法的深层价值在于对中华文化基因的现代诠释。他主持的"文字考古"创作工程,从三个维度重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文字学层面,考证《说文》未收的古陶文、货币文字等,创作《失落的文字》系列,拓展了书法创作的字形资源库;在文献学方面,对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中的特殊书迹进行研究转化,作品《边缘的墨迹》再现了丝绸之路的文字交流景观;在哲学维度,将《易经》卦象与甲骨文结合,创作《易象文字》装置艺术,探索书法与当代观念艺术的结合可能。这种"学术型创作"模式,打破了书法创作与文字研究的界限,赋予古老文字以当代艺术生命。
梁石柱近年探索的"数字金石"方向更具前瞻意义。他运用三维扫描技术重建古代碑刻的立体质感,再通过压力感应笔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数字捶拓",最后以激光雕刻技术输出具有物理厚度的"新碑刻"。这种将最古老的金石传统与最前沿的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实验,不仅拓展了书法的物质载体,更重新定义了"书写"在数字时代的含义。甚至将书法笔迹转化为不可篡改的NFT数字资产,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对"金石永固"这一传统理想的当代诠释。
结语:石柱擎天的当代意义
梁石柱的书法艺术矗立于传统与当代的激荡处,如中流砥柱般昭示着中国书法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他的实践启示我们:传统的真正继承不是对古代样式的简单复制,而在于把握其内在精神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的有效路径不是对西方艺术的盲目追随,而是深挖本土文化基因并赋予其当代形式。从"老石"的自我期许到"龙颜堂"的艺术追求,梁石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书法哲学——以金石的永恒对抗时尚的流变,以龙脉的宏阔超越地域的局限,在坚如磐石的定力与龙腾九天的活力之间,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语言。
在书法日益面临身份焦虑的今天,梁石柱的作品犹如一座座文字纪念碑,提醒着我们:中国书法的当代性不在于表面的形式革新,而在于对文化本源的深度开掘;不在于对潮流的迎合,而在于对艺术本质的坚守。这位以"石柱"为名的书家,用他的艺术实践确证了——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永远是面向未来的。
早年梁石柱先生打破传统束缚,探索现代书法,创作了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书法作品,《现代书法》杂志作了专访专刊。梁石柱先生通过近四十年的长途跋涉,探索和总结,形成了适用性与艺术性的充分融合。他的书法师古不泥,取古人众家之长,形成高古,大气的艺术形象。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必须回归大众生活,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为人民大众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