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李小刚(1981—),男,博士,教授,本刊第一届青年编委,从事油气增产改造理论、技术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研究。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邮政编码:610500。
Email:swpuadam@126. com
LI Xiaogang, HE Jiangang, YANG Zhaozhong, et al.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J]. 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 13(3): 348-357.
李小刚1,何建冈1,杨兆中1,易良平1,2,
黄刘科3,4,杜博迪1,张景强1
(1.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500;2.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3.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4.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
摘要:为了探究弱面发育页岩压裂裂缝特征,基于三维块体离散元方法,建立考虑层理弱面和天然裂缝弱面的页岩储集层压裂裂缝扩展模型,分析了不同施工排量、压裂液黏度、层理抗拉强度和天然裂缝内聚力下的压裂裂缝特征。研究表明:高排量泵注和高压裂液黏度能够减少近井筒层理对水力裂缝的限制,增加水力裂缝穿层能力,当压裂液黏度达到10 mPa·s时,水力裂缝能够连续穿过6条层理;与天然裂缝连通的层理,其抗拉强度不是影响自身开启的主要因素;天然裂缝内聚力越大,其抗剪强度越大,开启程度越低。当井筒周围发育层理和天然裂缝时,通过提高前置液阶段排量、增大压裂液黏度,可以促使水力裂缝充分延伸;对于容易形成简单双翼裂缝的页岩储层,在前置液阶段泵注适量酸液,可以溶解天然裂缝填充物,从而达到降低天然裂缝内聚力,增加其开启程度,提高裂缝复杂度的效果。
1 三维块体离散元方法
3DEC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款以非连续介质力学模拟作为目标,采用离散元法作为基本理论进行定制开发并商业化的三维分析程序,特别适用于因不连续界面导致变形和破坏现象的机制性研究,是岩体变形、破坏等力学分析常用的数值方法。
以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目标区为背景,建立页岩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图5)。该模型在x、y、z方向分别长 80 m,宽 80 m,高 40 m,井筒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y方向)设置。研究区层理发育,采用等效方式将层理近似为压前“显式”的层理弱面,层理间距设置为4 m。为了表征页岩中发育的天然裂缝,采用离散裂缝网络(DFN)建模技术,设置两组离散高角度天然裂缝,在模型中随机分布。由于页岩层理发育,因此,将其视为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并结合焦石坝地区页岩地质特征,赋予模型基本参数,岩石密度、杨氏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分别设置为2 600 kg/m3、35/30 GPa、0.20/0.18和13 GPa;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垂向应力和孔隙压力分别设置为56、50、58、40 MPa;天然裂缝内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和倾角分别设置为2 MPa、27°、1 MPa和 70°;层理内聚力、内摩擦角和抗拉强度分别设置为3 MPa、36°和3 MPa。
3.2 压裂液黏度的影响
天然裂缝内聚力是表征其抵抗外来剪切作用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天然裂缝内聚力对裂缝扩展的影响,设置内聚力分别为 1、3、5、7 MPa,其他参数保持一致,模拟结果见图14和图15。
4)内聚力是影响天然裂缝扩展的关键因素,内聚力越大,天然裂缝开启程度越低。对于容易形成简单双翼裂缝的页岩储层,建议在前置液阶段泵注适量酸液,降低天然裂缝内聚力,以此增加压裂改造过程中天然裂缝的开启程度,达到提高裂缝复杂度,增大渗流面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