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王强刘晓明:仿生光热超疏水超材料为高效防冰除冰提供新方案

冰害现象在气温降至冰点以下时常发生,对建筑、航空、电力线路和公路交通等构成严重风险。防冰/除冰材料因其具有持续防护、低能耗、低维护成本及适应复杂环境等优势,成为应对冰雪灾害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光热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仍面临诸多挑战:光刻和激光蚀刻虽能构建有序微纳结构,但纳米级特征成本高昂且难以大规模应用;而无序微纳结构则存在性能可调性差、一致性低等问题。此外,化学沉积易产生副产物且纳米结构易脱落,层叠组装则受限于弱相互作用导致机械性能不佳。绝大多数方法制备的微纳结构排列随机,严重影响表面性能的均匀性和可重复性。

近日,东北大学王强教授、刘晓明副教授合作,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结构化微纳晶体阵列光热超疏水超材料(SMNA-PSM),用于高效防冰/除冰。该材料通过物理沉积过程中的阴影效应形成柱状晶体阵列微纳层次结构,将沉积的金属-绝缘体-金属(MIM)结构转变为异质谐振器。这些具有不同尺寸、角度和厚度的谐振器拥有更多电磁波响应位点和散射表面,将均匀MIM结构的分离吸收峰转化为连续吸收带,实现了96%的太阳光谱吸收率。通过简单调节沉积材料,晶体阵列的表面形貌可从光滑调整为粗糙,从而实现从疏水性到超疏水性的切换。与传统微纳层次结构不同,该结构可与薄膜堆叠架构集成,继承薄膜基材料的优势:性能可调、均匀性好、基材友好且可扩展。相关论文以“Bioinspired Photothermal Superhydrophobic Metamaterial With Structured Micro-Nano Crystal Arrays for Anti-/De-Icing”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研究团队从自然界中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芋头叶获得灵感,其表面具有微米级凸起结构和纳米级褶皱。仿照这一结构,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纳米压印技术在蓝宝石衬底上制备出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凸起结构。随后,通过磁控溅射在凸起上沉积铝层,形成具有丰富纳米褶皱的柱状晶体阵列。由于阴影效应,凸起顶部沉积了更多铝颗粒,形成更粗糙的柱状晶体,从而构建出结构化的微纳晶体阵列。最后,通过溅射沉积Ti@PTFE-SiO₂-Ti三层MIM结构进行光热超疏水改性。在铝柱状晶体褶皱表面的影响下,MIM结构自发形成异质谐振器,这些谐振器尺寸、角度和厚度各异,有效促进了宽带电磁波吸收。顶部Ti@PTFE层采用梯度成分设计,钛含量从底部向顶部递减,顶部仅保留疏水且抗反射的PTFE,兼顾了疏水性与光热能力。

图1. SMNA-PSM的设计 a) 仿生设计及SMNA-PSM吸收和转换阳光的示意图。 b) SMNA-PSM制备过程示意图。 c) 铝柱状晶体、异质MIM谐振器以及Ti@PTFE-SiO₂-Ti的MIM结构示意图。

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SMNA-PSM呈现出规则的六方密排结构,周期为3微米,结构高度为3.3微米。铝柱状晶体表面粗糙,具有丰富的纳米级褶皱;MIM结构层次清晰,底层钛厚约75纳米,中间SiO₂层约60纳米,顶部Ti@PTFE层约100纳米。元素扫描进一步证实了各层成分的均匀分布,氟元素的存在表明PTFE已均匀沉积在结构顶部。

图2. SMNA-PSM的制备 a) SMNA-PSM表面形貌的SEM图像。 b) SMNA-PSM截面结构的SEM图像。 c) SMNA-PSM截面结构的TEM图像。 d) 铝柱状晶体的截面结构。 e) Ti@PTFE-SiO₂-Ti的MIM结构截面。 f) Ti@PTFE层的截面结构。 g) SMNA-PSM截面结构的元素扫描图像。 h) SMNA-PSM异质MIM谐振器的截面结构。

在超疏水性能方面,SMNA-PSM的接触角高达160°,这得益于微米凸起结构、纳米褶皱以及低表面能PTFE材料的协同作用。对比实验显示,无PTFE时接触角仅为61°,无微凸起结构时为106°,无纳米褶皱时为126°,凸显了三者对超疏水性的关键贡献。铝柱状晶体因其结合能和原子迁移率差异,形成了更粗糙、褶皱更丰富的表面,而钛柱状晶体则更致密光滑。SMNA-PSM还表现出低粘附性和优异自清洁能力,水滴易滚落并带走表面灰尘,有效减缓水滴附着与冻结。

图3. SMNA-PSM的超疏水性能 a) SMNA-PSM超疏水机制示意图。 b) SMNA-PSM与三种对比情况的润湿角。 c) 铝柱状晶体与钛柱状晶体的表面和截面形貌。 d) 铝柱状晶体与钛柱状晶体的3D形貌及2D轮廓。扫描区域:21 μm×21 μm。 e) SMNA-PSM对水滴的低粘附性及快速回弹。 f) SMNA-PSM的自清洁特性。

光热性能方面,SMNA-PSM的宽带吸收源于微凸结构的光陷阱、异质MIM谐振、钛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及梯度组成设计。有限元模拟表明,异质谐振器在短波区域将电磁波强烈限制在介质腔中,形成连续吸收带;在长波区域,光陷阱主导吸收。梯度设计的Ti@PTFE薄膜使电磁波更易深入材料内部,增强吸收。实验测得SMNA-PSM在太阳光谱范围内吸收率高达96%,在1太阳光照下表面温度4分钟内从室温升至90℃,且经过10次循环测试仍保持稳定的光热转换性能。

图4. SMNA-PSM的光热性能 a) SMNA-PSM宽带太阳吸收示意图。 b) SMNA-PSM在0.5 μm、1 μm、1.5 μm和2 μm波长处的电场分布。 c) 钛等离子体纳米颗粒的电场分布。 d) 均匀成分与梯度成分Ti@PTFE薄膜的电磁波损耗分布。 e) SMNA-PSM的吸收光谱及样品照片。 f) 1太阳光照下SMNA-PSM的表面温度及5分钟内红外热图像。 g) 1太阳光照下SMNA-PSM的十次循环温度曲线。

在防冰/除冰应用中,SMNA-PSM在-10°C环境下将5微升水滴的结冰时间延长至100秒,较衬底延长三倍以上。在1太阳光照下,表面冰滴20秒内开始融化,140秒完全融化;2.5毫米厚霜层120秒内完全融化。即使在0.5太阳低光照下,霜层也在480秒内完全消失。经过50次光热除冰和水滴碰撞循环测试,SMNA-PSM的微纳结构仍保持稳定。在风力涡轮机叶片上的实际测试中,约7毫米厚的冰层在16分钟内完全融化,且因叶片曲率,融水未残留,避免了再次冻结。

图5. SMNA-PSM的防冰/除冰性能 a) SMNA-PSM的防冰性能。 b) 1太阳光照下SMNA-PSM与衬底上冰滴的融化过程。 c) 0.5太阳和1太阳光照下SMNA-PSM与衬底的光热除霜性能。 d) 50次循环光热除冰测试。 e) 水滴碰撞测试后SMNA-PSM的表面形貌。 f) SMNA-PSM贴附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示意图。 g) 无冰涡轮叶片的初始状态。 h) 叶片上冰层的截面形貌。 i) 风力涡轮机叶片上结冰的位置与形态。 j) SMNA-PSM在风力涡轮机叶片上的光热除冰性能。

综上所述,该研究提出的结构化微纳晶体阵列创新性地解决了光热超疏水材料微纳结构制备的难题。SMNA-PSM展现出卓越的超疏水性、高光热转换效率及稳定的防冰/除冰性能,且制备工艺基于物理气相沉积,具有简单、环保、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势。这一设计为光热超疏水材料的微纳结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在宽带波吸收、润湿性控制及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THE END
0.侯鸿浩/邱小忠团队开发基于褶皱微结构化水凝胶的心肌梗死传感检测针对上述难题,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仿生褶皱微结构与纳米粘土片层互锁增强自适应的离子导电水凝胶柔性应变传感器。该种新型微纳米增强水凝胶具有高度可拉伸性和延展性,可以拉伸将近1000%而不断裂,并能承受高达5000次以上的力学拉伸/压缩循环。该离子导电水凝胶被设计成具有表面褶皱微结构和内部高度有序排布纳米结构的多级jvzq<84rqtzbn7xow0kew7hp1lizz‚4kphu0399415<987mvo
1.国家研究中心熊伟教授团队提出超快激光3D打印多维纳米褶皱结构通过调控界面应力失配程度,研究团队实现了多维纳米褶皱结构的可控按需制造和对褶皱特征形态的精确控制,其典型的褶皱结构波长为40 nm。进一步,通过引入结构应力失配,研究团队实现了纳米褶皱结构对材料表面力学性质的微观反常调控,以及褶皱晶格结构体从表面起皱到结构形变转换的仿生动态调节。该研究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制备任意jvzq<84pgyy/j~xv0gjv0ls1kplp1:5251:6:A;0jvs
2.青蛙手机壳折叠设计背后的仿生学原理p 在自然界中 青蛙的皮肤褶皱结构能有效缓冲外力冲击 这种生物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 科学家发现 褶皱表面可分散压力 提升抗压性能 这正是 仿生学 的典型应用之一 如今 这项原理也被巧妙融入日常用品设计中 比如专为华为Mate系列打造的青蛙造型手机壳jvzquC41lkgoiqz0vcuccx3eqo5hwjsinqibn89994?`fA=h25g76;9g5f85;:g::h8:6?jh2e84
3.校区青年教师程子明研究成果获国际仿生创新奖受人体皮肤褶皱增强人体自身辐射力的启发,研究团队围绕光谱调控实现高效辐射制冷的研究思路,进而提出仿生皮肤自然褶皱结构结合优化粒子实现太阳光谱和大气窗口双波段优化的设计方案,有效提高涂层的光谱性能(太阳波段反射率~95%,大气窗口波段发射率~96%),实现正午时段最高低于环境温度8.1℃的降温效果。相关专利经技术转让已实现规模化生 jvzquC41vqjb{7mkvyn/gmz0ep532;7134681l6245g28<8;71vbin3jvo
4.共聚焦显微技术生活中的仿生学微信文章基于此,科学家们利用类似鲨鱼皮的结构研发出了Sharklet抗菌防污技术。通过模仿鲨鱼皮表面的褶皱结构等,Sharklet结构能够实现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细菌附着等效果。借助于蔡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 900MAT(查看更多),可以清晰的看到Sharklet结构的三维形貌,同时对于结构的宽度与高度也可轻松的进行表征。 jvzquC41kdupm7fpvrkekj3eqo5y1B>669
5.多级褶皱结构表面的仿生制备及其防污性能研究多级褶皱结构表面的仿生制备及其防污性能研究,污损生物,防污,仿生构筑,超疏水,玫瑰花雌蕊柱头,生物污损普遍存在于海洋、工业等各个领域中,危害严重。通过防污剂释放的防污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损生物的附着,但其造成的生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Fkuyft}fvkqt0C{ykenk039::;/714:;495750wm0jvsm
6.基于蜻蜓翅膀仿生的褶皱肋环型薄壳结构研究结构仿生作为建筑仿生的重要分支,它是将自然界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优化生物体内部结构特性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前沿学科。目前,国内外对蜻蜓翅膀的研究表明,蜻蜓翅膀的褶皱截面能大幅度增强蜻蜓翅膀刚度,翅膜与翅脉共同工作,使蜻蜓翅膀更有效承受飞行过程中所受的 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Fkuyft}fvkqt0C{ykenk0/:5342746:60jvsm
7.综述:聚合物表面创新性褶皱制备技术:光学与防伪应用指纹仿生:复现生物指纹的独特性,提升防伪标签安全性。 Conclusion 褶皱技术为微纳结构制备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但其随机缺陷和形貌单一性仍是挑战。未来通过多场耦合调控(如光-力-电协同)和机器学习辅助设计,有望推动褶皱材料在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的突破。 作者团队 第一作者邓崇锋(D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4424;18;=457?4:A920jzn
8.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封伟教授团队AdvancedMaterials综述:当仿生设计红外隐身材料则聚焦动态发射率调控,模仿头足类动物色素囊收缩机制,利用柔性微腔、褶皱表面等仿生结构,通过电/热/机械刺激实时改变表面形貌,实现红外辐射特征与背景的动态匹配,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两类材料均需解决宽谱段协同调控难题,需结合多层结构、多物理场耦合机制实现全光谱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提升材料在极端jvzq<84oug4ul~3gfw4dp8nphq523<7168670qyo
9.波浪褶皱设计为何适合OPPO手机防护?在工业设计领域,波浪褶皱结构常被用于提升材料的抗冲击性与空气流动性 。这种源自仿生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贝壳、蜂巢等具有高强度支撑特性的形态,通过凹凸起伏的结构分散外力,增强整体韧性 。如今这一原理也被巧妙应用于手机配件中,尤其是针对日常频繁使用的手机壳,提供更科学的缓冲保护。 jvzquC41lkgoiqz0vcuccx3eqo5hwjsinqibn89994?`d=h:237bgj:98glc4?9925h42>655g?d
10.服装仿生褶皱设计及应用研究艺术性、创意性与工艺性的设计原则,其设计方法有创意思维法、量化分析法与多元兼容法;功能性仿生褶皱在服装设计中有内部结构性和外部廓形性仿生褶皱两种应用方式;装饰性仿生褶皱的设计表现分为点饰型、立体线饰型和面饰型仿生褶皱,其应用方式可与服装造型相结合、与服装面料相结合、与服装工艺相结合以及与其他方式相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4;;.397397<12A3jvo
11.石雾遥:辣椒表面的褶皱也能用科学来解释!结果表明生长在水面上的荷叶通常会出现弯曲的锥形,且会在荷叶的外周边缘处长出长波的褶皱。而对于漂浮的荷叶,外周边缘则会有短波的褶皱。研究结果可为仿生结构形貌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荷叶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可见,不少的生物的发展规律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并会为新事物的发展提供新奇的思路。你还发现哪些有趣jvzq<84yyy4lgyz0pgz/ew4mrsll8fnn1814<44249158y424915;5a3873;B3jvor
12.泛亚视野城市里的建筑“仿生学”骨感复杂的几何图形,对称的结构,像是外星神秘基地,或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场景。 ▲建筑大楼模型构造复杂,似骨架一样利落的造型 ▲建筑立面图 // 迷人的建筑纹理 走进建筑的局部,你会看到振翅的“雄鹰”,身上仿佛真的有黑褐色的羽衣。 鹰的“爪子”上,还有皮肤一样的“褶皱”。 jvzquC41yy}/f6ftvu4dp8ftvkimg8ftvkimghnphq5lg‚4OVK}N|V~QFK;OF`I|7vutL‚pey0nuou
13.服装仿生褶皱工艺方法.pdf一~一一~一~岫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芬弧一一~㈨一一~删一啦㈨一呻一鼬批一~叫一一一胁~删岫~一~一麓♂短骺服装仿生褶皱工艺方法雩岫.耋蒯岫薹恸鼬.薹溅删№一一丰渡一山崃引‰崦出劬。出李暖暖,吴志明。严疵.一斜相jvzquC41o0zbqmteu0ipo8u/79=:9@7380nuou
14.分子/细观统计力学行为团队在流体仿生智能操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本研究将介电弹性体与润滑剂浸入的光滑表面相结合,通过设计圆环状电极,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放射状褶皱结构,且对电极形状、电极大小、预拉伸以及电极材料等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褶皱几何形状和润滑剂厚度可以通过电场动态调节,通过编程径向褶皱和润滑剂厚度来控制液滴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来实现不同体积液滴的定向传输和分选。jvzq<84yyy4mpv3kogii0lfu0et0m‚iv14637:61v4637:636a=:9=59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