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及应用深度剖析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地质勘探领域,准确获取地下地质结构信息对于资源勘探和地质研究至关重要。井孔地震资料作为一种能够近距离获取地下信息的重要数据来源,为地质构造的精细成像提供了独特视角。它能够有效补充地面地震勘探的不足,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对于提高地下构造的成像精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逆时偏移方法作为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成像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地震波的双程波场信息,避免了传统单程波偏移方法中存在的角度限制和振幅失真等问题,从而在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方法能够适应任意的横向变速,对于陡倾角甚至超过90°的界面也能实现准确成像,并且能够保留正确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为地质解释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随着勘探目标逐渐转向复杂地质区域,如深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复杂构造带,对井孔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成像方法在处理这些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井孔地震资料时,往往难以满足高精度勘探的需求。因此,研究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通过对逆时偏移算法的优化和改进,提高井孔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和效率。具体而言,将针对逆时偏移过程中的波场传播模拟、成像条件选取以及噪声压制等关键环节展开研究,提出适用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高效逆时偏移策略。同时,结合实际的井孔地震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为地质勘探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成像技术支持,助力复杂地质区域的资源勘探和地质研究工作。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逆时偏移方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技术,逆时偏移的概念逐渐形成,主要集中于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为后续的实践应用筑牢根基。到了20世纪80年代,Whitemore等人正式提出逆时偏移成像技术,但受限于当时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足,由于其计算量巨大,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并行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出现,为逆时偏移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一阶段,逆时偏移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成像优势逐渐凸显,被广泛应用于叠后纵波资料处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逐渐成为地震勘探领域的重要工具。
进入21世纪,逆时偏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迈入新的阶段。科研人员将重点放在进一步提升逆时偏移的精度和效率上,不断优化算法和计算流程,以降低计算成本。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逆时偏移技术开始与这些新技术融合,致力于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地震数据处理。
国内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俞岱对井中地震复杂介质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展开研究,采用波动方程方法进行井中地震全波场正演数值模拟及逆时偏移成像研究,有效解决了井中地震技术在复杂储层、非常规及海洋油气勘探中的精细成像问题。李梦真等进行了井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和弹性波逆时偏移研究,为井间地震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尽管逆时偏移技术在井孔地震资料成像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逆时偏移技术的计算量庞大,需要高性能计算机和大量的计算资源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逆时偏移对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和边界条件较为敏感,需要精确的地下介质模型和边界条件信息来保证成像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由互相关成像条件引入的低频噪声也是困扰逆时偏移实用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压制这些噪声,提高成像质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为实现基于井孔地震资料的逆时偏移方法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理论、模拟到实际应用,全方位深入探究该技术。
在理论分析方面,深入剖析逆时偏移的基本原理,从波动方程的理论根源出发,推导和分析逆时偏移算法。全面研究波场传播模拟的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