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
2. 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
3. 机械记忆占优势,擅长具体形象的记忆;
4.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5. 情感易外露,日渐具有社会性;
6. 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7. 自我意识发展较明显。
1. 知觉和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发展;
2. 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对词的抽象记忆能力有明显提高;
3.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
4. 情感日益丰富,社会情操初步形成;
5. 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6. 兴趣明显扩大并不断分化,理想还带有幻想色彩;
1.. 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
2. 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并具有闭锁性;
3. 自我意识发展接近成熟,自我评价增强;
4. 独立性和自制力增强;
5. 理想和世界观初步形成。
三是班级学情分析,即班主任对本班学情的整体分析,一般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1)期初学情分析。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分析学生作业、阅读学生档案、访谈前任教师、观察课堂表现等途径,宏观分析本班学生的整体概况。(2)期末学情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一学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给家长提出建议。其中期末考卷分析,重在分析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出失分较多的题目及其失分原因,明白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在假期应如何进行补救性学习,师生今后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四是特殊群体学情分析。这主要是指对一个班级(或年级)中具有特殊家庭背景学生群体的分析,或是对班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分析,属于“类”的分析。
(1)特殊家庭背景学生群体分析。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一些城区学校出现了进城务工子女,农村学校则出现了“留守儿童”;今天家庭稳定性变弱,“单亲孩子”增多;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寄宿生增多。这些变化都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课题。教师要认真分析这些特殊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
(2)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分析。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学生在彼此有好感,兴趣爱好相似,或社会背景相同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自发形成的群体。仔细观察,每个班总会有几个关系比较密切的非正式群体。教师有必要了解这些群体产生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结构、核心人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精神追求,以及与别的群体的关系,然后分析群体的性质是积极型、消极型、破坏型,还是中间型。教师既要把非正式群体当做分析的对象,还要将其视为观察、了解个别学生的重要渠道,进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防止其对班级体可能造成的破坏性。
五是个体学情分析。任何群体的学情分析,都要建立在个体学情基础上的。开展个体学情分析是最基本、最小单位的学情分析。个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针对某一特殊的学生个体,进行精细化的、有针对性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情分析。
原则上,每位学生都可作为个案来分析。但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精细化的系统分析,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允许的。因此教师应分类取样,选取典型人物作为分析对象。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如最喜欢的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生;默默无闻的学生;家庭背景差别最大的学生等等。然后每组选取一两个样例进行分析。
在个体学情分析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生活细节,深入研究,系统思考。首先,横向空间性系统研究,即研究学生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爱好特长、 生活习惯、 智力类型、学科偏好、学习风格、学习障碍、道德品质等;其次,纵向时间性系统研究,即延长学情分析的周期,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进行跟踪观察,尤其要注意学生心理特点、性格弱点、特殊经历等。最后,根据个案分析的结论,给学生的问题行为找出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制定个别辅导方案。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应设计好记录学生发展的成长记录袋。这种长期的个人分析,应该尽量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得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避免研究对学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好的学情分析既要关心学生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怎么去,更要关心他是谁,有什么样的学习特点,哪些内因和外因会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即: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经验,有年龄和性别,有兴趣和特长,有自身的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