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服装装饰研究课程是以地域、民族分类为框架,从服饰特征、材料、工艺、色彩、纹样、配饰等方面以点带面地学习研究典型民族服饰的装饰手法、应用方式以及民族习俗、审美心理等。使学生能够将习得的民族服饰艺术精髓运用贯通于今后的研究、实践中;使学生掌握、了解民族传统服饰的一般装饰规律、文化内涵及渊源发展。从研究、继承、发展、应用优秀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学习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艺术。学生将通过民族·设计·时尚三个层面的认知转化,来完成最终的创新作品。
/民族/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一个民族。课程基于对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服饰的深入研究,从其民族的历史渊源、地域特征到文化内涵;从民族服饰的款式、穿着方式、图案纹样到工艺材质,民族服饰所承载的一切都是我们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
/设计/
此课程中,设计既是学生们基于民族服饰研究的理念构想过程,也是一种行为实践。在这个设计行为的过程中融合了民族志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学生们的设计表达不单一表现为形式要素的提取, 而是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造物理念与自我认知相结合,设计出全新的服饰作品。
/时尚/
时尚是具有创造性的、有趣的自我表达形式,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时表示时间、时下,尚则有崇尚、高品位、领先之意。在此课程中所表达的时尚不是为了修饰,而是转化为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基于先人、基于少数民族妇女造物智慧的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意识。
任课教师:胡小妹
民族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百余个苗族支系,亦有百余种苗族服饰。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千余件各地区的苗族服饰,并设有专门的苗族服饰展厅。本次研究选取贵州地区部分苗族支系的服饰进行研究分析与装饰元素提取,具体为台江县施洞镇、惠水县鸭绒乡、凯里地区苗族的服饰,其服饰共同点为使用拼布或布料堆叠的装饰工艺,注重工艺细节,整体色调古朴又不失艳丽,即整体色彩以靛青或靛紫为主,细节装饰颜色丰富、局部装饰造型以几何图案较多。
MFB002357 苗族亮布破丝堆绣对襟短袖女上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苗族支系中,施洞地区苗族服饰以精细华美著称。贵州施洞镇的苗族女性服饰,以年龄为界限,年轻姑娘的服装颜色较为艳丽多彩,老年女性的服装颜色则愈加内敛,朴素雅致。此件苗衣为施洞地区苗族已婚妇女盛装,装饰颜色上更多地使用蓝色、紫色这些与主体亮布更加接近的颜色,显得更加简朴大方,但细节装饰并没有丝毫减工,并点缀以鲜亮的红、黄、白等色彩,显露出精美的、施洞苗族最具特色的破丝绣工艺,针法细腻,绣面光洁。衣襟和领缘正中装饰精美的堆绣工艺,方寸之间绣以层层叠叠的尖角细密规律地排列着。
堆绣细节
MFB007749 贵州惠水县鸭绒乡苗族蜡染贴补百褶裙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此件馆藏贵州惠水县鸭绒乡苗族蜡染贴花拼布百褶裙为单片结构,穿着时由后往前围绕腰胯超过一圈,余量一直遮盖到身侧,以带子捆绑束在腰上,可以根据穿着者体型大小调整腰围。此百褶裙主要有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布片打细密的褶,下部布片由不同的装饰形成条状布片后再进行拼布装饰,形成错落感的装饰拼接。
藏品MFB004022贵州省苗亮布百褶裙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亮布百褶裙是贵州地区苗族女性广泛使用的下装。整条百褶裙裙褶密实,裙两侧有系带.裙子为单片式结构,单层无里布。裙腰以下面料经过特殊处理,质地硬挺,遍布极其均匀整齐的复合裙褶。裙身由两种亮布拼接而成,衔接处嵌有彩色锦条作为装饰,穿着时效果挺括有型。
凤尾裙(图源网络)
贵州省贞丰苗族织锦围腰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另外,凤尾裙(百鸟衣)也是苗族服饰在盛大节日场合的重要服饰之一,艳丽的布条装饰如羽如尾。苗族围腰上的条状与片状装饰,就像是将凤尾裙中的条状装饰元素拼合一般,作为下裙外部的套叠穿搭,有了别样的穿着效果。
设计
装饰元素提取与制作
数据测量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馆藏MFB002357号藏品进行了数据测量,以此件施洞苗族女上衣的测量数据为基础,进行样衣制作。
测量记录草稿
样衣试穿
元素提取
在此次课程的学习中,笔者提取馆藏施洞地区苗族亮布破丝堆绣对襟短袖女上衣(编号:MFB002357),着重对其堆绣装饰进行装饰效果分析,并尝试对拼布堆叠元素进行设计创新。
堆绣单位元件
施洞地区苗族堆绣堆绫工艺说明图(笔者绘制)
在对施洞地区苗族堆绣堆绫工艺进行分析后,提取其中单位元件,尝试使用填充或改变其缝叠角度,使其有更加立体的视觉效果。
进行立体堆绣尝试(四边形有填充和三边形无填充)
立体堆绣尝试说明图(笔者绘制)
进行尝试后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立体堆叠拼接特征更加突出,进一步对此结构进行扩展,最终选取三角形和六边形为框架,由外向内进行反向堆叠,使用堆绣元件反面向上,直至最内一圈将元件顶部相互缝缀向中心内翻露出正面折痕形成花心。
反向堆绣的三边形和六边形最终效果——形成花饰
反向堆绣三边形工艺说明图(笔者绘制)
反向堆绣六边形工艺说明图(笔者绘制)
以反向堆绣拼布装饰为主要装饰元素,结合施洞苗族上衣的基础测量信息,以及带有拼布元素的苗族褶裙和苗族的凤尾裙装饰和围腰,进行服装创新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
服装效果图(笔者绘制)
面料选用
传统苗族服饰多使用自制亮布,即使用植物蓝染叠加柿子汁、鸡蛋清等材料,棉麻材质染色而成,有一定的硬挺度和光泽度。此次设计的反向堆叠立体装饰效果也需要布料本身有较硬的挺阔度,故选择用两种深浅不同柿染布料作为装饰和下裙的用料。本次服装设计的色调选取传统色彩中天然染制的橙褐调为主,浅橙色和荷绿色相互搭配,结合棉、苎麻、亚麻面料的植物纤维质感,使色彩在面料上更加协调。
青柿子
柿染布
薯莨
薯莨染苎麻布料
薯莨染是传统工艺香云纱染制过程的一部分。薯莨染色是利用薯莨中的胶质,所染布料有一定的疏水性,自染布料能够更好地控制布料的颜色,满足制作需求。不同于香云纱染制时刷铁泥浆进行媒染的工艺流程,本次薯莨染色为达到本次服装制作所需颜色,仅进行三染三晒,并且不进行铁媒染,得到一个近浅橙褐色调的浅橙黄色。
薯莨染制
荷绿色亚麻布料
荷绿色布料选择了植物酵素砂洗的纯亚麻面料。绿色植物染色较难控制,辗转之后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此款亚麻砂洗面料,其机理与主体面料相协调,光泽感为整体服装做了补充。
制作
在样衣基础上进行尺寸调整后进行正式的成衣制作。
堆布装饰的制作需要进行尺寸计算。调整后的上衣平铺胸围寸为60cm,领宽调整为8 cm宽,领部装饰尺寸为7cm宽,计算后的三角堆绣展开在条状布料上呈现为:大三角布条4 cm宽,对折后宽2 cm;小三角布条3 cm宽,对折后宽1.5 cm。装饰部分缝缀至领上完成成衣
反向堆绣装饰制作
后期调整为逐渐变小的花型和错落位置的领部花饰
上衣平铺图
下裙整体使用柿染布料,由于柿染易与铁媒发生反应变黑,熨烫过程时需用衬布或使用陶瓷面板熨斗。
褶裙打褶使用2:1(cm)尺寸进行打折,在打折的基础上减少腰部厚度的过度堆叠。在深浅拼接裙片部分,使用扇型裁剪,上方两布片仍进行2:1(cm)尺寸打折,下方一片先进行1:0.5(cm)尺寸打褶再进行拼接,使下方裙摆有细褶状态。
主片
拼接饰片
拼接下摆的细褶
下裙平铺图
使用反向堆叠的装饰手法制作条袋和配饰。
条袋和配饰
时尚
作业成果
本件服装从苗族服装装饰中选取堆叠元素,分析其堆叠装饰的原理后进行变形,使用有一定硬度、深浅双色的柿染布料制作装饰元件,反向堆叠后形成花朵状装饰,即将柿子汁染布装饰成花,故取名为“柿饰生花”。
上衣主料使用自制薯莨染苎麻面料,所得颜色与浅色柿染布料相近,面料上的十字花暗纹也与主题“柿子”凑趣。下裙一侧使用深浅两色柿染布料进行拼接装饰,并在裙摆拼片处作非结构性的细折痕迹加以装饰,与裙子主体部分的深色折痕形成对比,使其有错落感。主色调取天然染色中的红黄色调,柿染、薯莨皆取自果实,辅助颜色则选取荷绿色,在此浓重的丰收色彩中加入一抹青涩,表达此“柿”有“花”亦有绿叶,未有果时亦可赏花的情境。
装饰、色彩与面料的结合,使成品在装饰特点突出下仍保持颜色和质感的和谐。上衣在结构上并未改变,但选用了相对轻薄的面料,领、袖处用料较重增加坠感,除套装外也可单独穿用。
花开花谢,叶生叶落,结果亦是新生的养分;人们赏花、折柳、品尝果实,青涩的柿子和坚硬的薯莨虽不能作为美食享用,却可以用来染布和入药。此色何色?此花何花?此间何愿?自然之柿色,柿染之“柿花”,愿取色自然,惜自然之所予,饰美于其间。
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随着对苗族拼布、堆绣技艺的认识和学习,愈发感受到节物与惜用、内敛与慎术的思想。一针一线,一方一寸皆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人们敬重爱护着自然给予的每一分馈赠;精湛技艺,无炫无耀,却又不因需要内敛的服装效果而敷衍分寸工艺,此中慎术的匠心,也包含着育人的哲学思想。
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探索拼布的工艺与方法;将“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课程中所学,关于色彩的理解、传统染色的技艺与本次课程所学相结合,大胆选用和自制印染面料;调整服装尺寸、配色和装饰效果,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虽然在工艺制作和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例如缝制处理不够熟练,低估了布料本身的处理难度,过于强烈的装饰降低了服饰的日常使用功能,但在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过程中,对民族服饰装饰元素的再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增强了实践能力,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此,即是笔者对于服饰之时尚的表达,亦是生活之时尚的理解。
最后,感谢本次课程指导教师胡小妹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学们和学姐学长的帮助。
指导教师:胡小妹
服装设计:王容川
模特:闪雅洁
摄影:周成飞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编:100029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疫情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等。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