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证据法的作用和意义)

北京德恒(济南)律师事务所 施汉博

自认的基本概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并未规定自认具有约束法官的效果,所以在我们国家的实务中,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都是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基本上起到了相似的效果。

何为于己不利

那么什么是于己不利的事实呢?这个利与不利,不是口语中利害的利,判断利与不利,要从举证责任分配的角度观察。对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要件事实,都是对我方不利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都是需要对方举证的,需要对方举证,我方当然高兴,但是随着这些事实逐一被证明,距离对方诉讼请求的成立就会越来越近,因此,这些事实的成立,对我方都是不利的。如果我方直接认可了这些事实,就会相应的免除对方的举证责任,结果自然对我方不利。

自认、认诺及权利自认

另一个与自认关联紧密的概念为权利自认,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如果乙对“甲对A物享有所有权”表示认可,那么乙的认可表示,属于《新民事证据规定》所谓的自认吗?由于乙认可甲的所有权,不属于对事实的认可,而是属于对甲的权利的认可,这在理论上称为权利自认,与《新民事证据规定》条文所规定的对事实的自认尚有区别。对于权利自认是否产生自认的效果,理论上存在很大的争议。

自认与拟制自认

另一个与自认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拟制自认,拟制自认指当事人对于于己不利的事实,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同意,但也不明确表示反对,处于一种不置可否的状态,此时就视为当事人对该于己不利的事实进行了自认,使之发生自认的效果。《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条即是对拟制自认的规定,该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从理论上讲,拟制自认虽然视为自认,但与自认的效果有所区别。尤其是在是否允许撤销这个问题上,拟制自认的要求更松,原则上拟制自认是可以自由撤销的。当事人对于自己之前诉讼过程中不置可否的问题,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可以随时提出异议,反对该等事实,此时视为拟制自认被撤销,对方当事人应当对争执的问题进行举证。甚至在二审中,依旧是可以撤销拟制自认的,只不过此时还要受到举证时限的限制,即对于二审中撤销拟制自认,对涉案事实发起新的争执,是否能够被法官接受,还要受到举证时限的限制。

代理人自认

由于民事诉讼案件中,当事人不一定到庭,很多时候是代理人代表当事人出庭,此时,代理人可以代表当事人对于己不利的事实进行自认,也即是说,自认适用于代理人。民事诉讼的代理,分为一般代理和特别授权代理,有特别授权,代理人才能代表当事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调解,和解。但是对于自认来讲,由于是对事实的认可,因此,无论是特别授权代理还是一般代理,均可以代为进行自认。而如果是代理人和本人同时到场的,那么对于自认问题应以本人的陈述为准,因为一方面本人最清楚案件的事实情况,另一方面代理人的权限来源于本人,当然不应超出本人的意思。

关于代理人的自认,规定在《新民事证据规定》第5条,该条规定: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共同诉讼自认

共同诉讼案件中,也存在自认问题,但由于共同诉讼时,作为原告和被告的某一方存在不止一个当事人,因此就会产生一个当事人的自认行为,对其他当事人有何影响的问题。

关于共同诉讼的自认,规定在《新民事证据规定》第6条,该条规定: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笔者认为,要想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问题的本源。在案件有多数当事人时,某一个人的自认,是否发生自认的效果,关键看自认的这个事实是否是构成判决结果需要合一确定的判决的基础事实,如果构成这样的基础事实,则必须全体共同自认才产生自认效果。

如果我们回到上文提出的保证人和债务人的案件,我们发现,对于借款关系是否成立、借款是否交付、借款是否偿还,以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判项,保证人必须随债务人合一的确定,不可能查明借款尚未交付,判决债务人不承担责任,但同时判令保证人承担责任。所以这些事实,仅有保证人的自认,是不能发生效力的,不仅对债务人无效,对保证人自己也无效,债务人不同时自认,就不会免除债权人的举证责任。(注意,由于主债务是独立于保证债务的,债务人的自认可以对自己发生效果)。

而对于主债权的诉讼时效问题,债务人和保证人可以各判各的,判决结果不必合一。也即是说,即便债权人不能证明针对债务人中断过时效,债务人虽然可以免责,但是只要保证人认可主债务人诉讼时效中断过,法院就可以判令保证人承担责任。对二者的判决结果无需合一确定,因此,对于中断时效这一事实,就是债务人和保证人可以单独自认的问题。

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的第7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这就是所谓的限制自认,即自认不是完全无条件的自认,而是附件一些条件和限制的。没有附加条件和限制的自认,就是完全自认。对于限制自认,法院要结合案件情况,尤其是作出限制自认一方当事人的本意,来认定是否构成自认,以及相应的效果。

对此可以举一个例子,甲起诉乙要求偿还借款10万元,甲主张是现金向乙交付的借款,但没有证据证明向乙交付了借款,针对甲是否向乙交付了借款,法官要求乙陈述。乙陈述为:甲是给了我十万块钱,但我已经还了五万块,我还了五万块也没有证据证明,只有甲认可我已经还了五万块,我才认可甲给了我十万块,否则我不认可收到十万块钱。

乙的陈述就属于限制自认,虽然从乙的回答中,我们知道甲实际上交付给了乙十万块钱,但是乙害怕自己认可了这个事实后,甲不认可自己已经偿还了五万元,自己又没有证据,但乙又不想把十万块的借款全部赖账,所以,乙限制了只有甲认可自己偿还五万元,才认可甲已经交付给自己十万元。关于借款的交付和借款的偿还,在没有其他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法官应该判决乙偿还五万元,五万元在乙限制自认的范围内。法院不能只截取一段,认定乙自认了已经收到十万元借款,但没有证据证明自己偿还了五万元,而判其承担十万的责任。

在我们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很多时候法官不允许当事人作出限制性自认。例如就上面的问题,法官经常会说,现在要求你陈述是否收到借款,还没有调查你是否还款,请你陈述是否收到借款,收到了就说收到,没收到就说没收到。此时,如果乙作出了收到借款的自认,在调查乙是否偿还了五万元借款时,如果甲不自认乙偿还了借款,则对乙就非常不利了。因此,在实务中法官不应该限制当事人的限制自认,尤其是在有了《新民事证据规定》第7条的规定之后。

法官拒绝当事人限制性自认,从思想上是想每个问题都得到确定性的答案,以求得案件事实清楚。但是,在一些证据不是很充分的案件中,法官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攻防手段,不一定每个案件都是事实清楚的,在事实真伪不明时,应该善于使用证明责任作出恰当的判决。

自认的效果,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第3条的规定,首先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义务,但这仅仅是自认的表面效果。自认更加深层次的一个效果,是可否以以自认的事实约束法官对事实的认定,尤其是当有其他证据证明自认的事实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法官是否还是要受到自认的约束,以自认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依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会触及自认效果的灵魂。

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第2款的规定:自认的事实与已经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显然对上面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如果去翻看一下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民诉法教课书,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却是肯定的,除了自认的事实违背广大民众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则即便是与在案其他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有矛盾,法官也应该认可自认的事实,并基于自认的事实作出判决。

在我国规定自认的事实与已经查明的事实不符时,人民法院不予确认的情况下,我国的自认制度与日本、台湾地区的自认制度,其实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我国的自认制度,只是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一个辅助手段,自认的事实,是否是法官可以确认的事实,完全依赖于法官的判决,只不过当事人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自认,在法官看来,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已。

我们关于自认效果的规定,特别注重案件的客观真实,并且在自认与客观真实不符时,以客观真实为准,其实和我们关于其他免证事实的规定,以及关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规定,背后的理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新民事证据规定》第10条规定:第十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类似于这种规定,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立法上是不存在的。也即是说,我们把判决书所确认的基本事实,视为免证事实,不论这个判决书的当事人是否也是本案的当事人,即张三和李四案子的判决书确认的基本事实,可以成为王五和赵六案件中的免证事实。这个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是不存在的。由于我们赋予了判决书确认的基本事实如此高的效力,自然我们应该保证该等事实的客观真实性,不能受制于张三和李四的自认,更不可能在法官发现张三与李四的自认,与客观真实不符合时,还要依据张三和李四的自认作为判决的基础。

这反映了我们的裁判哲学重视客观真实,不重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且判决书极具权威性。这一裁判哲学映射到判决既判力理论上,就形成了我国目前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也可以说是判决既判力的绝对性或对世性。而日本和台湾地区,遵从的是判决既判力范围的相对性,即判决书的既判力仅仅对判决书的当事人发生效力,对于当事人之外的社会一般公众不发生效力。在我国,比如张三和李四的判决中,法院判决张三对某物A享有所有权,则后面的王五、赵六等等,不管任何人,相对A物主张权利,都要首先推翻张三的判决,或者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方式,或者以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方式。在张三的判决存在的前提下,法院在王五的案件中,不会再判决王五对A物享有所有权。类似的情况,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就不是这样运作,王五的案件做判决时,不会受制于张三案件的判决,因此王五也没有必要去推翻张三的判决。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法律的比较、借鉴,需要放到整个法律体系中观察,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比如自认效果的问题,我们是不能照搬国外的结论的。国外的规则,在国外的法律体系中可能是个好的规则,但如果照搬到我们国家,与我们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其他规则不能匹配,则它可能就是一个坏的规则。

《新民事证据规定》第9条规定了自认的撤销,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销自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一)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  (二)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

第(二)项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去掉了要求有证据证明自认与事实不符,即根据之前的规定,要撤销自认,除了能够证明受到胁迫或重大误解之外,还需要证明自认与事实不符。

但我们应当注意,除了上面两条规定之外,如果当事人能够证明自认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当然也是可以撤销自认的,这是不言自明的。基于《新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第2款关于自认效果的规定,可以很容易得到这个结论。

THE END
0.亚历克斯·斯坦:《证据法的根基》读书笔记7平等原则是对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原则的优于成本-收益的解释。 但是,对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原则的解释,具有道德双重性:证据法不恪守单一价值或目标,并不追求价值的排他性。效率和目标在各自范围内都可以提供合理解释,二者重合领域内催生了相似的证据规则和理论,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错误风险分配制度。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规则和理论各居其位,在不同jvzquC41yy}/lrfpuj{/exr1r1864o7d4d:42l
1.自学考试证据法学试题A、结果责任主要是诉讼法上的要求 B、结果责任来自于现实的诉讼形态和过程 C、结果责任在诉讼进程中不会发生转移 D、结果责任的产生可能派生于补救性的败诉风险 13、下列诉讼中,证明责任倒置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的是 A、检察院控诉王某贪腐罪 B、李家兄弟的房产继承纠纷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ƒnmcq5tjryk14<38=;0jvsm
2.张保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证据制度完善作为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大陆法系直接言词原则要求审判具有亲历性,所有物证、书证都要在法庭上出示,证人应以口头而非书面方式在法庭上作证讲述自己的亲身知识,否则,其可信性就会受到怀疑。从两大法系的经验来看,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或借鉴传闻排除规则对准确认定事实、推进现代刑事证据制度建设具有必要性。因此,建议《jvzq<84yyy4h||kzj0usi7hp1h~zl87246691}7246693>d:75?3;:80jvsm
3.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范文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这一规定包括了三层涵义:(1)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刑、民之诉的合并审理为原则;(2)允许刑、民之诉有条件分离;(3)分离后,民事之诉的审判程序仍属附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45:=/j}rn
4.民事诉讼法调解精品(七篇)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内涵的重新界定 按照《布莱克法律词典》,原则的含义有三:其一,法的基本真理和原理;其二,一般规则或原理的基础和来源;其三,诉讼程序和法律判决的确定规则。那么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原则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它是一般规则或原理的基础和来源,是法的最为根本基础的真理和原理;第二,作为事物本体和结jvzquC41yy}/jjtvqwmbq7hqo1nbq€jp15<:6A3jvor
5.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价值(精选5篇)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十几个,但这些原则是否都属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值得探讨。基本原则具有宏观、根本的指导性,具有一以贯之的统率特质,[4]因此,在重塑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时,对于那些不具有基本原则特质的“原则”不应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原则,例如人民调解原则等。此外,凡是已经由宪法规定的原则,民事诉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284770qyon
6.证据法证据法1、 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证制度答:法定证据制度,是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对其证明力的大小以及如何审查判断和运用预先明文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不提自由评断和取舍的一种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证据的取舍和运用,法律不预先作出规定,而是由法官根据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815<>4538/j}rn
7.论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原则【摘要】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原则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包括证据法的原则,还包括鉴定制度所特有的原则。其中,无论是刑事诉讼法中的基本原则还是证据法的原则,在鉴定问题上又都有其特殊的要求。本文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视角,从解决刑事司法鉴定程序失灵等疑难问题出发,选取其中不可替代的三个jvzq<84|lm~zl‚3ewrr/gmz0ep5jpot143>41>8480nuo
8.亚历克斯·斯坦:《证据法的根基》读书笔记1第一章 基本理论 本章界定了真正属于证据法的那些规则和原则,使之区别于那些促进外在于事实认定的目的的、与证据有关的规则和原则,从而描绘出证据法的领域。这一讨论拣选出三类真正的证据规则和原则:(1)通过提高事实认定准确性从而将错误风险最小化的规则和原则;(2)减少事实认定程序和裁决所引发的成本的规则和原则jvzquC41yy}/lrfpuj{/exr1r1979?h3:h96e:
9.浅析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在证据法上,这些事实被称为“免证事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9年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34条规定的免证事实包括:(1)为一般人共同知晓的常识性事实;(2)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3)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使用均属于审判人员履行职务所应当知晓的事实;(4)在法庭jvzquC41o0xvk€jp0eun1mte13975B=3:68/j}rn
10.论电子商务法摘要: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原则等基本问题。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法是调整以数据电讯(DATAMESSEGE)为交易手段而形成的因交易形式所引起的商事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具有商人法的特征,以及程式性、技术性、开放性、复合性等特点。其基本原则表现 摘要: 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原则等基本问题jvzquC41yy}/nj|vkok/ew4kphu0uqfpiy{0fƒxyny532:62:2<999:0jvsm
11.学术研究(一)准确把握找法的原则 1.从民事法律规范中寻找裁判依据。这也就是说,如果是一般的民事案件的话,就要从民法里来寻找裁判规则,而不是从宪法中寻找裁判规范。应当看到,国外一些判例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在判例中越来越重视宪法的可司法性,越来越注重援引宪法。但是在我们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很早就发布了一个司法解释jvzq<84ncyft7wwe0kew7hp1zyzl8j9hf<:9=82dc:f3ngddfj89m=58hiec>3jvo
1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23考研复试考试大纲:刑事诉讼法学考研具体包括: 一、准确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二、正确理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准确掌握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强制措施、附带民事诉讼等基本制度的适用条件、程序和具体要求。 三、全面理解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准确掌握刑事证据的种类、分类以及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434891::9;5?90qyon
13.优秀征文摘要|第五届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建设研讨会15篇优秀【摘要】司法鉴定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司法鉴定的概念、假定、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方法、鉴定证据、标准化、鉴定意见、管理体制等问题。各项基本理论对编制司法鉴定标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本文分不同理论要素,着重讨论了司法鉴定概念理论对编制司法鉴定标准的影响。这些理论要素包括司法鉴定的属性、目的、对象、实jvzq<84hfhy/e~un0gjv0ls1kplp1:573187:<3jvo
14.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何家弘12世纪以后,罗马法的胜利使欧洲大陆的实体法和包括证据法在内的程序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大陆人经历了自12铜表法和查士丁尼安法典以来一千多年的彷徨和探索,终于摆脱了非理性的司法证明方式。国家官员已经成为刑事案件中主动的追诉人和审判者。他们经常通过自己的主动调查去发现证据并证明案件事实。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一审判jvzq<84yyy42393eqo5{kuncq1gsvrhng/865A60jvsm
15.中国证据立法的基本框架这部证据法草案建议稿所设定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证明责任问题、证据的可采性与非法证据排除问题、法院在采纳证据上的基本职责、证人出庭作证问题、证明标准问题等几个方面,作者就此进行了简洁的论述,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分两期刊发。jvzq<84yyy4qtxhgfwxbnufy0et0kwkq136358862;4ivv
16.谢澍:《刑事诉讼法》修改“证据独立成编”的基本思路但与《刑法》相比,《刑事诉讼法》关乎人权保障、程序正义、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等基本要义,其法律本身具有体系性,就我国当前《刑事诉讼法》体系内部的融贯程度而言,并非个别修改与局部完善即能满足现实需求和改革动向,而是需要从原则到规则的全面提升,不仅仅是增加或删减某一具体条文。这对于《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jvzq<84yyy4dkloe0eun0ls1kplp1:5631774?=0jvs
17.香港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香港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作者:李绍强 资料来源:《人民检察》 2002年第2期 60-62页 一、导言 香港刑事程序的基本过程,是由控方提出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而且这些事实符合有关罪行所有罪行要素的定义范围。这个过程受刑事证据法及刑事程序法的规范。香港刑事证据法的来源,包括成文法以及判例。它jvzq<84yyy4qtxhgfwxbnufy0et0kwkq136268:8:8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