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有创伤性和病理性等常见原因,局部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等,全身可出现休克、发热等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结合X线、CT、MRI等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有手法和手术等方法,固定分外固定和内固定,康复治疗要依骨折情况逐步进行且需关注不同人群特点。
一、骨折的定义
骨折就是骨头断了的意思,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二、骨折的常见原因及表现
常见原因
创伤性因素:多发生于暴力直接作用、间接传导、扭转暴力等情况。例如车祸撞击导致肢体骨折、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传导力量引起脊柱骨折等。对于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易因摔倒等造成骨折,像常见的手腕部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退化,骨强度下降,轻微的摔倒等也可能引发骨折,如髋部骨折等。
病理性因素:某些疾病会使骨骼强度降低,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脆性增加,较易发生骨折;骨肿瘤患者骨组织被肿瘤破坏,正常结构被破坏后骨骼承受力下降,容易骨折。
主要表现
局部表现:骨折部位常出现疼痛、肿胀,受伤处有明显压痛,还可能出现畸形,比如骨折端移位后肢体外形发生改变,像成角畸形、短缩畸形等;骨折处可触及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这是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
全身表现:如果骨折断端出血较多或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严重骨折导致大量失血时可出现休克表现,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一般骨折还可能引起发热,多是由于骨折处血肿吸收等原因引起,体温通常在38℃左右。
三、骨折的诊断与检查
诊断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受伤的过程,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时的姿势、外力的大小和方向等,这对于判断骨折的可能类型等有重要意义。比如患者讲述是从高处跳下后足部着地导致腰部疼痛,医生会初步考虑脊柱骨折的可能。
体格检查:除了观察局部的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外,还会进行肢体的活动度检查等,了解骨折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情况。
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是骨折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等。大多数骨折通过X线片能够清晰显示骨折线等情况。例如四肢骨折通过X线能看到骨头断裂的位置和形态。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还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骨折。比如脊柱骨折时,CT能更准确地判断骨折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等。
MRI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脊髓、神经等损伤等。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在X线和CT上早期可能显示不明显,MRI可以更早发现骨髓水肿等情况从而帮助诊断骨折。
四、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等。手法复位是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来恢复骨折位置;手术复位则是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利用器械等进行复位,适用于一些复杂骨折等情况。
固定:复位后需要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保持骨折端在复位后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等。外固定包括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内固定则是通过手术将钢板、螺钉等固定装置植入体内来固定骨折端。
康复治疗:在骨折固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锻炼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进行,早期主要是进行肌肉的收缩舒张等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等,后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等锻炼,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骨折,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适度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时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并且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