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    实现自我  科学发展

风貌:脚踏实地 放眼未来

NEWS

BUSINESS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1950年代 首次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和评价方法。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湿陷性黄土地区建 筑规范》(GBJ20-66)。

1963年 在国内最早进行旁压仪研制。

1970年代 最早在国内进行膨胀土工程性质研究。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膨胀土地区建筑技 术规范》(GBJ112-87)。

1980年代 在国内最早研制了KO固结仪、自动应力路径 三轴仪、静载荷试验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系统。

2010年代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临界卸荷比和极限卸荷比的 概念。

1970年代 对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地区、天津地区的震害调查,形成 《地基基础震害调查与抗震分析》报告,从地基与基础 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当时建筑的经验与教训,并做出了分 析和建议。

1990年代 “上海齐鲁大厦桩基纠偏”;“福建某教工住宅楼基础 加固、纠偏”方案为结构整体顶升,顶升高度600mm。

2000年代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300万吨技改工程地基处理;西安 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高望村地质灾害紧急治理;甘肃省文 县康家崖地质灾害治理主编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技术规范》(JGJ123-2000)颁布执行。

2010年代 青岛某别墅项目地基基础加固;明十三陵石牌坊地基加 固;北京某保护建筑修缮及地下空间综合改造;海口市 “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与纠偏。

1960年代初 最早提出通过控制地基压力和建筑物长高比等八大措施减小软 土地基沉降及差异沉降。

1970年代初

◎国内首次提出各类建(构)筑物的特征变形与其允许值。

◎在国内最早研制了钨弦式压力盒。

◎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

◎ 组织进行箱筏基础地基反力变形计算方法研究,组织国内共8 项实测工程。

1980年代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6-80)

1990年代 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了FEI系列桩基动测分析仪。

2000年代

◎国内率先研发了高层建筑下大底盘整体筏板基础建造技术。

◎国内首次提出地基基础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960年代 国内最早开展了注浆法加固地基的研究。

1970年代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的强夯工艺。

1980年代 在国内最早进行了高填方工程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 并进行了工程实践。 在国内最早研发了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桩 复合地基。 在国内最早研发了CFG桩复合地基技术。

1990年代 在国内最早研发了CFG桩施工成套设备,形成了 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并被建设部列为科技成 果重点推广项目。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地基处理领 域的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2000年代 研发了盐渍土地区地基处理——DPD强夯和DCD强 夯工法。2017年,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高填方 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2017。

1970年代初期 开发了“长螺旋干作业”、“潜水钻成孔”、“振动沉管”、 “振动冲击沉管”以及“钻扩”灌注桩成套技术。 主持编 制了我国第一部《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 施工规程》(JGJ4-80)。

1976年 解决了毛主席纪念堂的桩基设计问题。

1990年代 在国内率先自主开发灌注桩桩端、桩侧后注浆技术。 主持编制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2000年代初 在国内最早开发长螺旋钻孔压灌后插钢筋笼成套施工 技术。 主持编制了《长螺旋压灌灌注桩技术规程》(JGJ/T419-2018)。

2009年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 理论方法与处理技术。

1990年代初期

◎ 研究了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并开发了建筑基 坑支护设计软件-“基坑与边坡支护结构设计软件 (RSD3.0)”。 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

◎开展逆作拱墙支护结构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2000年代 开展了土钉墙支护结构破坏机理及阶式支护结构变 形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2010年代 研究了加卸荷路径地基土工程性能研究及基坑支护 结构变形内力分析方法

1970年代 对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地区、天津地区的震害调查,形成 《地基基础震害调查与抗震分析》报告,从地基与基础 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当时建筑的经验与教训,并做出了分 析和建议。

1990年代 “上海齐鲁大厦桩基纠偏”;“福建某教工住宅楼基础 加固、纠偏”方案为结构整体顶升,顶升高度600mm。

2000年代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300万吨技改工程地基处理;西安 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高望村地质灾害紧急治理;甘肃省文 县康家崖地质灾害治理主编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技术规范》(JGJ123-2000)颁布执行。

2010年代 青岛某别墅项目地基基础加固;明十三陵石牌坊地基加 固;北京某保护建筑修缮及地下空间综合改造;海口市 “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与纠偏。

1977年 开展“锤击贯入试桩法”课题的试验研究。

1980年代 编写了锤击贯入试桩法规程;开发完成作为进口打桩 分析仪的配套国产分析软件《桩的特征线波动分析程 序》,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2年 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EI桩基动测分析系 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编制标准《桩基动测 仪测量系统检定规程》JJG(建设)0003-1996;编制 国 内 首 部 该 类 产 品 标 准 《 基 桩 动 测 仪 》 JG/T3055-1999。

2000年代 编 制 行 业 标 准《 建 筑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范 》 JGJ106-2003。

2010年代 修订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颁布 执行。

“2001~2005“十五”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课题负 责单位,主持开展了城市地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以 及地下空间防火、防水灾等专项技术的前期研究工作。

“2006~2010作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地下空 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和组织完成了城 市地下空间的“建设政策与标准体系”、“建造技术”、“环境质量保 障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工程建设示范”等课题研究工作。

2011~2015作为“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和组织完成了城市 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地下结构设计”、“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 与环境控制”、“地下道路建造与运营安全”、“深层地下空间与地下 综合体开发技术及数字化”和“建筑设计及标准化”等课题研究工作。

2016~2020“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超高层建筑工 程施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与改 造技术》中,负责“超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预警软件”和“ 既有城市住区浅层地下空间升级改造技术”等子课题研究工作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由科技部2008年4月批准组建,于2011年9月通过建设验收,同时,被中关村管委会挂牌成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其中“地基基础实验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基基础实验室(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该所成立于1956年,隶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我国建筑地基基础方面的科学研究、标准规范编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现有建筑面积1613m2,主要包括室内模型试验、土工试验、动静强度试验、原位测试等。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住建部、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等部门的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新产品试制项目以及其他科技项目的研究,在土的工程性质及其测试技术、地基处理、桩基础、高层建筑箱筏基础、深基坑支护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THE END
0.什么叫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相似问题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桥梁上部结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月考试卷汇总 二维码 回顶部©2021 作业帮 联系方式:service@zuoyebang.com 作业帮协议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c7;78l>48f>8f3h3ke8;7:0jznn
1.浅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作为建筑物最重要部分之一的基础,要保证建筑物安全、满足使用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对于刚步入设计师行列的毕业生们,不重视基础设计,不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对于各种地址情况、施工条件、周围环境不区别对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笔者结合自己在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使年轻的设计师jvzq<84yyy4vpsx0eqs0|~nzkp~jcx}k1|omkjt142782A5822612Ad363>34<3jvor
2.地基与基础工程(精选5篇)特别对新建的工程建筑物,其建筑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愈来愈强烈。有的工程勘察单位对此认识不足,表现为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可行性论证不足,对整体基础的研究不够,特别是与周围建筑地基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导致工程勘察没有意义,甚至出现灾难性后果。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665960qyon
3.基于现场实测的密肋复合墙结构筏板基础反力及变形研究【摘要】:密肋复合墙结构是一种充分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替代粘土砖的住宅结构新体系,具有施工速度快、节能效果佳、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在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时,其基底反力的实测与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以密肋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29.3967;;;74B3jvo
4.JCCAD功能介绍JCCAD2D设计JCCAD软件能够较好的实现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JCCAD程序对地基梁、筏板、桩筏等整体基础,可采用上部结构刚度凝聚法,上部结构刚度无穷大的倒楼盖法,上部结构等代刚度法等多种方法考虑上部结构对基础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整体性基础的非倾斜性沉降差,即控制基础的整体弯曲。jvzquC41yy}/t~fphwpjc7hqo1722B=7;65
5.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恒载与总荷载的关系:承重结构的恒载约占总荷载的50%~70%。 可变荷载的类型:1使用荷载2车辆荷载3风载4血载。 基础: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地基、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地基是受结构传来荷载影响的土层或岩层 永久载荷:指在使用期间永久在结构上,其值不随时间变化的载荷(恒载) 可变载荷:指在使用期间施加在结构上的 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8=7;;5841gsvrhng1jfvjnnu1748995478
6.郭玉荣的个人主页●土木工程结构抗灾与健康综合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2005-2007 ●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2007 ●钢筋混凝土柱考虑地震及使用损伤的性能设计和加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装jvzquC41it€z0qsw0gjv0ls1oqhjnn4oakteg4iwqvtxsi
7.弹性地基梁板法计算原理地基计算模型在“倒楼盖法”计算模型中,假定筏板不变形,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求出基底反力(基底反力为直线分布),并以基底反力作为外荷载,以上部柱墙为支座进行有限元计算,从而可求得筏基内力。本法计算时不考虑地基的作用。计算后只能得到筏板的内力。疑问:在JCCAD中,在选择“倒楼盖法”计算模型时,基础的沉降是根据什么方法及程序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39:128ftvkimg8igvcomu86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