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辩证认识和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3年的宏观政策框架明确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六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运用辩证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把握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供给和需求、总量和结构、速度和质量等。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质和量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实践一再证明,处理好这种关系,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现阶段,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要实现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回升,就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中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从中长期看,离开了“量”就谈不上“质”,量变积累形成质变;反过来,经济没有“质”,量的增长也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不是一时一地之举措,而是要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过程,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在强国之路上迈出更坚实步伐。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切实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一般来说,它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在宏观上,高质量发展要求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均衡)协调发展;在中观上,要保持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等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在微观上,则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些很难用单纯一个指标来衡量,而必须用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指标来衡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经济质的不断提升,主要包括重大比例关系日趋协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总量和结构基本平衡、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物价和就业稳定等。我们强调高质量发展,反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但决不是不要发展速度。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仅谈不上高质量发展,而且还会出现种种矛盾和困难。这就需要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的同时,还要确保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所谓坚持以质取胜,就是在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的基础上以产品的质量以及经济发展的质量取胜。所谓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则是指通过不断的量变增加和积累达到质变的突破过程。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突变或飞跃。从量变到质变,再在质变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量变,从而达到新的质变,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经济发展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就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同时,高质量发展本身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当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多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对此,党中央提出,要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良好运行和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强政策协调,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基本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讲,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处理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需求管理的关系,特别是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切实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体系中,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类手段。供给侧管理强调针对经济中存在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跨周期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从而实现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目标。需求侧管理则是强调针对经济中存在的周期性、总量性问题,通过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来逆周期刺激或者抑制需求总量,从而短期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现实增长目标。任何一个经济体要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都需要把握好、协调好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政策,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在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时质的提升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量的增长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入新时代,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再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实体经济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突出,中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经济政策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包括一般意义的供给侧管理所要求的从供给要素入手、着眼于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政策内容,还指明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结构性矛盾等实现路径。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国在供需两个方面的改革和管理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内嵌于扩大内需的要求之中,扩大内需战略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宏观政策和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更好统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THE END
0.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理论首先,从发展理念的演进逻辑上看,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势在必行。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牵引,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目标要求更加契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因而,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加协调、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落实新发展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4:42;3=0e=5753344;7;82=/j}rn
1.“五个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伟大飞跃的成功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这样,我国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 jvzquC41yy}80ƒw0gjv0ls1||{t|‚}|z1oohx4324903>970jzn
2.学习第11季19期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讲的是发展的青年大学习第十一季第十九期课后习题作业第1题答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讲的是发展的___。(多选) A.平衡性 B.协调性 C.经济性 D.可持续性 答案:ABD(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以上就是青年大学习第11季第19期课后习题作业第1道习题答案分享。jvzq<84o0otx0ls1pg}t1lmkpc536A6;334ivvq
3.李旭红:可持续性发展视角下税收政策如何变化天竺语税可持续性发展税收政策的渐进性与协调性 可持续性发展税收政策起源于应对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但是必须考虑到其与财政持续性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到渐进式优化的路径,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自然规律。具体而言,环境污染涉及两个层面:一类是区域性污染 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832@7946<45B>9:54ivvq
4.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外资的同时,也要重视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在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的同时,也要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也要重视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在提升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jvzquC41yy}/3;8930io1;5341731991CTZJ3<:678=649:655?70|mvon
5.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定着新时代我们必须自觉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整体性协调性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 jvzquC41yy}/s|yjgqxz0ls1|j{bpzz1dmpy1;53;/731:<1ea724>8775930qyo
6.中国的全面小康:历史脉络与现实成就观点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发展的小康,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自中央提出“小康”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79—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7%左右的水平;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jvzq<84qrktjqw3rgqvmg7hqo0io1w6142821:5271i2298/54857A>;0jznn
7.财税研究所许多经济学家从工业化进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区域平衡、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各种角度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本文仅从 “双倍增计划”角度做简要分析。党的 “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中,“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jvzq<84krhz/t~h0gf{/ew4{lem0umun1;:23Bh984?28=ic:c6gg;f8ddi66og930nuo
8.中国理论网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jvzquC41yy}/elurj0ipo7hp1d}ze87245671}7245672>d58:8::7mvon
9.以现代化建设多维视域定位“新苏北”但以现代化建设多维视域观察江苏高质量发展,还是有值得补齐的“短板”,其中明显的现实就是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平衡,在苏南经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同时,苏北一些发展指标却长期落后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成为影响江苏整体实力持续增强的制约因素。 视域一:江苏提升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 jvzquC41yy}/eww0ep5tjjsijco0szqd14634:6431z32;73347`7;;28;79;7xjvor
10.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简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硬科技”领域的发展,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进一步支持新能源等技术行业加快发展,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政策要进一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uzpetov1814:22:/871mte/kqrer~|o5<17@67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