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建筑特征解读构造图解及中分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木结构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中国,无论南方与北方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还是平原与山区在地形地貌上的显著不同,以及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巨大区别,这种木构建筑均被广泛采用。

无论是木材充裕的地区,抑或是木材缺乏的地区,人们都以木构建筑为最高等级标准,即使一些采用砖石砌筑的建筑也常采用模仿木构建筑的样式,表现出木构建筑所具有的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木构架结构本身具有取材方便,加工便捷,组装灵便的特点,可以自由灵活的扩展和收缩,亦不受地形限制,即可组合为平展舒放的宽宅大院,又可以组合为高下错落的吊脚楼。不需要坚实的地质地基条件,也不要求平整开阔的地段前提,这一点对于以山地居多,地形地貌环境复杂的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尤为重要。对于华南、东南、西南气候潮湿的地区,在缺少成熟的隔湿防潮技术之前,采用干栏式的木结构建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这套系统大至院落组合方式、建筑间的呼应关系、建筑单体的造型;小至建筑的各种比例和尺寸关系,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建筑营造的程序和方法,建筑装饰的施用及题材等等。

这一体系有一整套规范,在官方控制的范围内成为工程监督和验收的标准,在地方成为民间共同信奉和遵守的约定。构架,这里指建筑的结构框架,是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华夏建筑体系里,它并没有被隐藏,重点部位反而被刻画强调,直观地表现在外观上。这种对结构构件及其关系的真实表达是华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征,也因此通常认为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是非常“建构的”。从剖面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木构架的重要性。这里以建筑史书上最经典的两个剖面为例子:佛光寺与太和殿。

佛光寺剖面图

太和殿剖面图

粗看上去,这两个剖面都由四个部分组成, 由下至上依次是:基座、柱子、铺作层以及屋面层。其中铺作层是构建组合最复杂的一层,也是这两个剖面最大差异所在。

铺作,字面意思的一“铺”一“作”,用以表述木构件层层堆叠的组合方式。虽然看起来非常复杂,但从原理上说,铺作层就是一种井干结构,只是这种井干结构的构件被修饰过了,长度大小都不一样,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形成优美的形体轮廓。

以佛光寺的铺作层为例:进深方向的栿与面阔方向的枋纵横交叠,一方面将柱头拉结在一起,稳定结构,另一方面也使木架在高度上得到抬升。拱和昂作为栿的收头,层层出挑,使屋檐在水平方得以伸展。斗的作用其实相当于节点。除此之外,木结构还有那些专业特征呢,下文为大家一一道来。

椽、栿

四椽栿:四椽栿, 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 槫( tuán) ,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 椽( 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脊槫、叉手、平梁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六椽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普拍方、栌枓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 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 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

铺作是由 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 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 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 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七辅作

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 铺作数=出跳数 +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栌枓、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

和上图是同一朵铺作,不同视角,标出各部件名称。(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铺作层最下面的大枓称为 栌枓。栌枓口内纵向伸出,出跳的栱称为 华栱。栌枓口内横向伸出,与华栱相交的是 泥道栱。 瓜子栱是华栱(或昂)头上横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是交互枓,栱两头坐散枓,上承慢栱。 慢栱是是施于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的横向栱。

令栱、散枓、齐心枓

令栱是最外跳上的横栱,铺作外传在橑风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转在筭桯方下。令栱和瓜子栱都是施于跳头的横栱,区别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头上。交互枓施于跳头,十字开口;施于替木下顺身开口。 散枓施之于横向栱的两头或偷心造的跳头上。齐心枓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图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齐心枓,令栱的两端则是散枓。

柱头方、罗汉方

柱头方是压在柱中线上的长方,长同屋面,与铺作结合为一体,把同一侧面的铺作联系起来。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是铺作横向第一跳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开始使用多层柱头方,慢栱隐刻于柱头方上。

罗汉方是位于铺作出跳之上的长方,外转位于柱头方和橑风槫之间,里转位于柱头方和筭桯方之间。

橑风槫

铺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称为橑风槫,也是整个屋架结构中最下面的槫,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称为橑檐方。山西绝大多数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风槫,我只见过几处应用橑檐方的实例。枓直接托替木不用令栱的情况很少见,只在唐宋时期有些实例,这张图是唐代建筑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四跳七铺作枓栱

如果铺作跳头上使用了横栱称为 计心造,没有使用横栱则称为 偷心造,附图是一朵 四跳七铺作枓栱,第二跳的跳头上使用了瓜子栱(横栱),第四跳的跳头上用了令栱(横栱),因此这两跳称为 计心。

第一、三跳的跳头上没有使用横栱,这两跳称为 偷心。

有些古建筑的枓栱昂与耍头都采用斜置构件,且外形相似, 如何区分昂与耍头呢?这种情况区分的方法是 看是否出跳,出跳的为昂,不出跳的是耍头。如图这朵柱头铺作,下面出跳托令栱的为昂,上面不出跳的是耍头。华栱或昂向前挑出一段称为“跳”,这张照片中下面的华栱和昂各向前挑出一段,各出一跳,这朵枓栱一共出两跳。耍头不向前挑出为不出跳。

假昂和真昂一样也出跳,区别是真昂是斜置构件,用杠杆原理挑出,而假昂是水平构件,只把昂尖做成昂形,作用与华栱相当。假昂与耍头的区分同样是看是否出跳,此图下面出跳托令栱的是昂(假昂),上面不出跳的是耍头。

隐刻

隐刻是古建筑中的一种常用手法,这张图中的建筑没有使用独立的慢栱,而是在 柱头方上刻出了慢栱的形状,两端仍然使用了散枓,这种不使用单独构件而是在其他构件上刻出部分形状的做法称为“隐刻”。

檐角

屋顶

出际、垂鱼、惹草、厦头椽

悬山顶和九脊顶两山伸出的部分称为“出际”,安装于出际处的椽子称为“厦头椽”因为九脊顶又称“厦两头造”,而悬山顶没有两山出檐,又称“不厦两头造”。搏风板安装于山面出际处以挡风雨,垂鱼惹草即保护槫头又能起装饰作用。

中国古建筑

从造型上看一栋 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二、中分——屋身

墙体、木构架、斗栱

三、上分——屋顶

四、装饰装修

上篇介绍了古建筑的下分, 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

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 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

(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外墙为围护结构。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干摆墙墙面浑若天成,宛如一个整体,俗称“一块玉儿”。丝缝墙,灰面白缝,缝若细丝。还有的墙面青砖描黑缝,对比鲜明,常用于园林中的墙体。除此之外,古建筑墙面所用砖石具有较好的雕刻性能,精美的砖石雕刻镶嵌于窗槛、廊心、墀头、博缝等部位,不但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而且在赋予建筑人文内涵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5)界定空间,古建筑墙体应用于室外,常常用来界定用地边界,如院墙、围墙、花栏墙等。

(6)拦土作用,砖石砌体常应用于地形有高差变化之处,形成挡土墙,俗称驳岸。

(7)安全防御作用,古建筑墙体扩大建设可形成城墙、寨墙、长城等,是防御性构筑物的集中体现,在古代战争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古建筑中分-墙体概述

古建筑墙体应用于城墙,单体建筑屋身,群体建筑的院墙,地形有高差的边缘部位,构筑物与树木、花卉等外围保护范围等。

知识点1:古建筑墙体类型

古建筑墙体类型及命名

按照墙体在建筑中的位置划分有山墙、檐墙、槛墙、扇面墙(后金墙)、隔断墙等类型。

(1)山墙,它是位于建筑物两端位置的围护墙,因建筑的形式不同有不同的做法和名称,屋顶为硬山称为硬山山墙,屋顶为悬山称为悬山山墙,依次类推还有庑殿与歇山山墙。在硬山建筑中若山墙伸出屋顶,当毗邻的建筑发生火灾时能有效地阻隔火势蔓延的,又称为封火山墙。

(2)檐墙,它是位于檐檩之下,柱与柱之间的围护墙。在后檐位置为后檐墙,在前檐位置为前檐墙。古建筑中前檐部位一般不设置前檐墙,多为槛墙与槅扇门窗。

(3)槛墙,位于建筑前檐或后檐位置,在槛窗踏板之下的墙体。

(4)扇面墙,又称金内扇面墙,主要指前后檐方向上、金柱之间的墙体。

(5)隔断墙,又称架山、夹山,砌于前后檐柱之间与山墙平行的内墙。

古建筑房屋中各类墙体

知识点2:古建筑墙体墙体的立面形式

墙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1)平面形式,有: 直墙、曲墙(罗圈墙)、八字墙、折线形墙。

(2)立面形式,有: 云墙、花墙、迭落墙、爬山墙、罗汉墙。

(3)按照不同的功能与用途划分,有 院墙、影壁、挡土墙与迎水墙、女儿墙与护身墙、城墙、宇墙、夹壁墙、金刚墙等。

砖墙的砌筑类型及其工艺做法

墙体立面形式

知识点3:墙体砌筑类型的组合与使用

了解基本的砌筑类型的组合

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与使用

知识点4:墙体中砖的摆置、组砌方式

摆置方式不同,名称不同:                                                                                              (1)砖的摆置方式有 卧砖,陡板砖,甃(zhòu)砖、线道砖、叠涩等 几种。卧砖,砖大面朝上平放,长身面露明,是古建筑墙体砌筑中最常见的摆放方式;陡板砖,砖立放,陡板面露明,这种摆放方式多见于南方建筑与民居中;甃砖,砖立放,丁头面露明,多见于台阶、台明、南方建筑墙身、窗台等部分;线道砖,砖摆放时,从外皮向内层层收进,多见于城墙;叠涩,砖摆放时,从里皮向外层层挑出,使用不多,见于无量殿。                                           (2)北方官式古建筑砖墙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 细砌墙面和糙砌墙面两种。细砌墙面由墙面和衬里两个部分组成,糙砌墙面则不分墙面和衬里。                                                          (3)古建筑墙面常用的组砌方式有 十字缝、一顺一丁式、三顺一丁式、五顺一丁、落落丁(全丁式)、多层一丁(多层顺砖,一层丁砖)。                                                              (4) 江南墙体组砌方式可分为实滚、花滚、空斗三种。

细砌墙面构造

砖的摆置方式

古建筑青砖墙面常见的组砌方式

江南墙体组砌方式

知识点5:古建筑砖墙勾缝

墙面灰缝的形式:古建筑墙面 灰缝有平缝、凸缝、凹缝三种形式。凸缝又称鼓缝,砖墙凸缝常做成圆线,石材砌体的鼓缝则有带子缝、荞麦棱、泥鳅背等形式。凹缝又称洼缝,又分为平凹、圆洼、八子缝。

(2)古建筑 灰缝的色调处理有两种形式,一种采用相近处理方法,另一种采用对比的处理方法,如:青砖黑缝,青砖白缝。

(3)墙面勾缝的方法, 窄缝做法有:耕缝、打点缝子、划缝、弥缝。宽缝做法主要有串缝。糙砖砌筑灰缝较大,采用月白或白麻刀灰分两次将砖缝填平或使其稍洼,串轧光顺。 假缝做法有:描缝、抹灰做缝。

古建筑墙面灰缝形式

古建筑中分-山墙构造

山墙是位于建筑物两端位置的围护墙体。唐宋时期,山墙多为土坯墙面,为了保护山墙不受风吹雨淋,屋顶多为悬山、庑殿、歇山。明清以来,砖材在墙体中广泛应用,小式建筑的山墙变为以硬山为主。

知识点1:庑殿、歇山山墙构造

山墙砌筑范围和构造特征

(1)庑殿与歇山建筑山墙的砌筑范围:从台明上皮至山面檐柱额枋下皮。

(2)构造特征,墙体分为三段,分别为下碱、上身、签尖。

(3)构造做法,庑殿、歇山等级较高, 山墙砌筑组合可以选择干摆到顶、干摆-丝缝组合、丝缝落地缝、干摆(丝缝)-淌白组合、干摆(丝缝)-糙砖抹红灰(黄灰)组合、琉璃-糙砖抹红灰组合等。

歇山山墙构造

知识点2:悬山建筑山墙构造

悬山建筑山墙有三种构造                                                                                                    (1) 挡风板式山墙,墙体砌至两山梁柁底部,梁以上露明,山花、象眼处的空档用木板或陡砖封堵。                                                                                                                   (2) 五花山墙,墙体沿着排山柱、梁架、瓜柱砌成阶梯状。                                                  (3) 整体式山墙,墙体一直砌到椽子、望板下面。第第一、第二种构造做法与庑殿、歇山山墙相似,第三种做法与硬山建筑相似。

悬山山墙形式

知识点3:硬山山墙构造:

硬山山墙上身的主要形式:                                                                                                (1)硬山山墙外立面由下碱、上身、山尖、博缝四个部分组成。                                         (2)外立面各部分比例权衡:下碱,高度为3/10檐柱高,采用本建筑最高等级做法,并常带有石活,如:角柱石、压面石、腰线石。另外在下碱柱根部位,应设置透风砖,以排除柱内潮气。                                                                                                                                      (3)上身,是从下碱(腰线石)上皮至以挑檐(石)上皮为界。上身应退花碱8~10mm,并采用比下碱低一个等级或相同的砌筑方法, 硬山山墙上身形式主要有:整砖上身、抹灰上身和带墙心上身,带墙心的上身又分为撞头墙式、五进五出式、圈三套五式三种情况。             (4)山尖, 有整砖或糙砖抹灰两种砌筑形式。整砖露明并采用三顺一丁砌法时,要求“座山丁”(在山尖对准正脊的位置应隔一层砌筑一块丁砖,称为座山丁)。                             (5)砖博缝,砖博缝由拔檐和博缝两部分组成。

硬山建筑上身形式

方砖博缝与散装博缝

方砖博缝山尖形式

方砖博缝头形式

博 缝 分 位

知识点4:硬山山墙内立面

廊心墙和室内墙面

(1)硬山山墙内立面由廊墙(廊心墙)和室内墙面组成。廊墙与廊心墙,硬山、悬山前出廊建筑中, 位于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山墙称为廊墙,廊墙内表面部分若做成“落膛墙心”装饰的,称为廊心墙。

(2)廊墙形式有 廊心墙式、素墙式和门洞式。

(3)廊心墙各部分组成,廊心墙是廊墙高等级的表现形式,由下碱、落膛墙心、穿插当、山花象眼四个部分组成。落膛墙心是廊心墙主要的装饰部分,由内至外依次为砖心、线枋子(小边框)、大边框、顶头小脊子。

廊墙的形式

廊心墙各部分名称

廊心墙方砖心图案样式

硬山山墙内立面

知识点5:硬山山墙端面——墀头

什么是踏跺,什么是礓䃰

(1)墀头是什么? 南方称为垛头、腿子、马头,是指古建筑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墙体做法。庑殿、歇山、悬山建筑中,山墙无墀头。硬山建筑中,若前后檐部屋顶向外出檐(即采用老檐出做法),则有墀头构造,反之则无。

(2)墀头构造,在明清官式做法中,墀头由下碱、上身、盘头梢子三部分组成。。

(2)墀头立面(看面)组成 墀头看面由下碱、上身(垫花活)、盘头三部分组成。在很多地方建筑中,也有墀头没有下碱和上身部分,只有盘头,又称为垛头。墀头下碱高度同山墙下碱,砌筑方法一般也与山墙相同。上身除了退花碱外,还要做出仰面升,一般为上身高度的3/1000~5/1000。

(3)墀头下碱高度与山墙相同,一般为檐柱高度的3/10,砌筑方法也与山墙相同,如山墙下碱采用干摆砌筑,墀头也为干摆。此外,墀头下碱还可以采用角柱石和压面石进行加强。墀头正身厚度为山墙外包金另加墀头咬中的尺寸(约1寸),墀头下碱的外口从台明边缘向内退出一个小台阶尺寸,大式不小于4寸或6/10~8/10檐柱径,小式不小于2寸或3/10~6/10檐柱径。墀头上身部位除了退花碱外,按照视觉要求,还应做出仰面升,一般取上身高度的3/1000~5/1000。

(4)盘头梢子是用砖逐层向前挑出形成,具体由挑檐、盘头、戗檐砖三个小的构造部分组成。为支撑出挑,在盘头的下部加砌的石条或木枋,称为挑檐石或挑檐木。

(5)盘头是由山面的两层博缝拔檐自山前转至正面形成的,因形如古代妇女盘头而得名。 戗檐砖以博缝头下皮为起点斜砌至连檐,方砖面上带有各类雕刻,是官式墀头重点装饰的部位。

官式硬山建筑墀头

知识点6:江南封火山墙

什么是封过山墙:(1)封火山墙, 是一种屋顶与山墙的组合形式,多见于江南。其特征是山墙高出屋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故得名。封火山墙是硬山山墙一种变异,广泛应用于南方建筑和城市沿街建筑之中,除了能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还起到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2)封火山墙形式-马头墙,山墙随屋面坡度变化形成叠落的山墙。

(3)封火山墙形式-观音兜(猫拱背),观音兜多见于徽派建筑,硬山屋脊自金桁起作曲线至顶,类似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的帽子式样,又似猫舒展身躯或发怒时的神态。

(4)封火山墙形式-五山屏风墙(五岳朝天),以前后墀头墙进深分作五分半,中间屏风占1.5份,其余各占1份形成。

晋南民居中墀头做法

江南墀头的构造形式

封火山墙形式

观音兜与五山屏风墙构造

古建筑中分-槛墙构造

槛墙为窗槛之下至地面的矮墙,一般不作抹灰处理。 槛墙高度一般取3/10檐柱高(即与山墙下碱高度相同)。净房(厕所)等需要私密性防护的建筑槛墙应加高。书房、花房或柱子较高时,槛墙高度可适当降低。槛墙饰面应该采用本建筑最讲究的做法,常见的槛墙有干摆或丝缝做法、普通方砖心做法、中心四岔方砖心做法、海棠池做法。另外在宫廷建筑与寺庙建筑中还有琉璃槛墙、石材槛墙等。

常见槛墙做法

知识点1:檐墙构造

需要清楚

老檐出和封护檐构造区别

檐墙有前檐墙和后檐墙之分,古建筑中前檐部位多立门窗用于采光纳阳,所以前檐部位多设槅扇和槛墙。在多数建筑中前檐墙并不多见,如果有的话一般出现在普通民居建筑中。后檐墙的使用则十分普遍,除少数过厅式建筑和园林建筑无后檐墙外,大部分建筑中均有。 檐墙按照其构造做法可以分为老檐出和封护檐两种形式。

老檐出和封护檐构造比较

檐墙构造

檐墙细部构造

古建筑中分-院墙与影壁构造

院墙常使用砖材、石材、土、木、竹等材料。作为小型独立砌体,其形式较为自由活泼,常见的形式有普通院墙、砖瓦花墙、云墙、罗圈墙、爬山墙、迭落墙、罗汉墙等。

知识点1:院墙构造要点

需要清楚

常见的墙帽种类

(1)古建筑院墙基本上为水平三段式,分别为下碱、上身、墙帽。下碱构造要点,小式院墙下碱高度为墙身高度的1/3,大式院墙下碱高度为墙身高度的1/3但不超过1.5m。下碱砌筑与建筑山墙相比应等级降低,常采用普通淌白、糙砖等砌筑做法。下碱在院落最低处时要在下部做排水的孔道(俗称沟门)。

(2)上身构造要点,院墙上身应比下碱向内收进退花碱,尺寸为0.6~1.5mm。上身做法应较下碱粗糙,也可一样。

(3)院墙墙身多设有什锦门窗。洞门样式有长方形与八边形洞门、瓶形洞门、梅花形与圆形洞门。什锦窗样式有镶嵌式什锦窗、夹樘什锦窗、单层漏窗、洞窗等。

什锦门窗的样式

什锦窗构造

知识点2:墙帽构造要点

需要清楚

常见的墙帽种类

墙帽构造要点,墙帽部分由砖檐和墙帽组成, 常见的砖檐种类有直檐、鸡嗉檐、菱角檐、锁链檐(瓦檐)、砖瓦檐、冰盘檐等,常见的墙帽种类有宝盒顶、馒头顶、眉子顶、兀脊顶、鹰不落、蓑衣顶、瓦顶、花瓦顶、花砖顶等。二者之间常有固定的搭配关系。

砖檐和墙帽的搭配关系

各类墙帽构造

知识点3:影壁构造

需要清楚

影壁的种类

(1) 影壁也称照壁、萧墙,是在大门内或外所建的起屏障作用的单独墙体。

(2)按照影壁使用的材料划分 有砖影壁、石影壁、木影壁、琉璃影壁。

(3)按照影壁使用的位置与平面形式划分 有座山影壁、一字影壁、八字影壁、撇山影壁。

影壁的种类

硬山一字影壁

悬山一字影壁

庑殿一字影壁

古建筑中分-《宋营造法式》中的木构架构造

宋《营造法式》时期木构架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殿堂(阁)型构架、厅堂(阁)型构架及柱梁作构架三种。

明清时期木构架类型主要有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干阑式木构架和井干式构架。

宋殿堂(阁)型构架

知识点1:宋《营造法式》时期的木构架类型

需要清楚

宋《营造法式》的木构架

(1) 殿堂(阁)型构架,为高级殿宇所用构架,其主要特点是:①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搭设而成。②柱网层由殿身檐柱和殿身内柱组成,殿身檐柱与殿身内柱同高,各柱头之间以阑额连接,柱脚之间以地栿连接。③铺作层由搁置在柱头之上的层层斗栱铺作组成,铺作之间由柱头方、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坚固的水平箍,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栱的结构机能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④屋架层由层层草栿、矮柱、蜀柱架立,各个槫缝与柱网层的柱缝可以对准,也允许错位。⑤ 殿堂(阁)型构架的平面均为长方形,并定型为分心槽、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 后三种平面中均可作副阶周匝。⑥殿堂型构架只需叠加柱网层和铺作层,即可形成殿阁型构架。

(2)厅堂(阁)型构架,厅堂(阁)型构架与殿堂(阁)型构架的主要区别是:①厅堂(阁)型构架为 梁架分缝的做法,它由长短不同的梁柱组成一组梁架,两缝梁架用槫、襻间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开间数理论上不受限制,只要相应地增加梁架的缝数即可。②厅堂(阁)型构架 内外柱不同高,内柱高于外柱。 ③厅堂(阁)型构架 没有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度可以不同,可以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④厅堂(阁)型构架中,斗栱分散于外檐和室内柱梁节点, 斗栱的结构机能衰退。⑤厅堂(阁)型做法与殿堂(阁)型相比,大大简化,但结构的整体性有一定提高,并 逐渐演化为明清抬梁式构架。

(3)柱梁作构架,构架 仅用梁柱搭交,通常不使用铺作,或只使用“单只斗替”一类的简易斗栱。常用于民居和官式建筑次要房屋。

宋厅堂(阁)型构架

1—飞子;2—檐椽;3—橑檐方;4—斗;5—栱;6—华栱;7—栌斗;8—柱头方;9—栱眼壁板;10—阑额;11—檐柱;12—内柱;13—柱櫍;14—柱础;15—平榑;16—脊榑;17—替木;18—襻间;19—丁华抹颏栱;20—蜀柱;21—合 ;22—平梁;23—四椽栿;24—剳牵;25—乳栿;26—顺栿串;27—驼峰;28—叉手、托脚;29—副子;30—踏;31—象眼;32—生头木

宋式柱子生起的做法

宋式梭柱的做法

宋代梁栿类构件形式

宋代明栿(月梁)构造做法

《营造法式》中载有的驼峰样式

蜀柱、叉手与托脚

合㭼

宋式角梁的构造形式

宋《营造法式》中阑额、由额构造

宋式檐额与绰幕枋

攀间、替木、生头木

1—攀间;2—替木;3—生头木

替木构造形式

古建筑中分-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的木构架构造

明清时期木构架类型主要有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干阑式木构架和井干式构架。

知识点1:清《工程做法则例》时期的木构架类型

需要清楚

明清时期的木构架

(1)抬梁式木构架,又称叠梁式木构架,即在屋基之上立柱,沿房屋进深方向在柱顶架梁,梁上安置短柱,柱上再置短梁,按步架逐层缩短,直至屋脊,然后在梁头架檩,檩上布椽,面阔方向以枋连接。在明清木构架中,抬梁式木构架应用最为广泛,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2)穿斗式木构架,又称立贴式,是先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子上,沿檩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房架与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构架形式多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而且常常与抬梁式混合使用,如抬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发挥各自的优势。

(3)干阑式木构架,又称为“悬虚构屋”。先在地面上打木桩,桩间架梁枋形成稳定的柱网底架,上铺木地板,构成房屋木构基架,再在其上架立房屋木构架,上部房屋构架可以是抬梁式也可以是穿斗式。干阑式木构架多用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

(4)井干式构架,采用原木横置,层层叠压形成井壁状木构墙壁和三角形山墙,在山墙之上直接架檩布椽。井干式构架多用于东北和西南多木地区的民居。

明清建筑木构架示意图

落地柱在平面中的位置

清式梁架分件图

知识点2:江南木构架的类型及构件

需要清楚

江南木构架的类型

(1)江南木构架类型, 江南木构架类型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穿斗式结构广泛应用于山区,在平原地区多用于硬山边贴部位。

(2)建筑类型,依旧《营造法原》所述, 江南建筑类型主要有三类,即殿庭类、厅堂类、普通房舍。

(3)殿庭类建筑, 一般为寺庙建筑和皇家建筑群中规模、体量最大,位置最重要的建筑。该类建筑通常设有斗栱,大多为歇山屋顶。

(4)厅堂类建筑,广泛使用于江南民居、园林中的主要建筑。按照其梁类构件做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厅”和“堂”两种,厅的梁断面为方形,堂的梁断面为圆形。 厅堂类建筑屋顶多为歇山或硬山,室内多使用轩架。

(5)普通房舍,除了殿庭类、厅堂类以外的建筑。江南木构架特征,是以四界大梁为主体,房屋六界进深,则前后各加一步廊川,房屋七界进深,前部加廊川,后部加双步梁,房屋八界进深,前后各加双步梁。 若界深继续增加,则改以六界大梁。

(6)江南木构架木构件几个重要名词

贴式屋架:江南古建筑中,对一列包括柱、梁、枋等组成的一组木结构排架称为一贴。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正贴、次贴、边贴。设在中间位置则称为正贴,设置在正贴两侧的称之为次贴,设置在建筑左右两端的则称之为边贴。

界与界深:同一贴屋架中,相邻两柱(或两桁架)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界。作为计算建筑进深的单位。界深为界的具体尺寸,相当于《工程做法则例》中的步架。界深按建筑的规模不同有三尺五、四尺、四尺五,最大为五尺。《营造法原》采用鲁班尺作为营造尺,1鲁班尺=27.50cm。

轩:是江南建筑中,在屋面下增设一道弯弧形顶棚,以增加室内高爽典雅之气氛的一种顶棚装饰。轩从位置上分有前轩、后轩、满轩、廊轩;从顶棚形式上分有茶壶档轩、弓形轩、船篷轩、菱角轩、鹤颈轩、一枝香轩等;从高度上分有抬头轩、磕头轩等。

江南木构架主要构件名称

江南木构架主要构件名称

知识点3:《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列》《营造法原》屋顶曲线名称不同

需要了解

古建筑的屋顶曲线

(1)我国传统建筑屋顶曲线包含 檐口曲线、 屋面曲线和 屋脊曲线。

(2)檐口曲线,是由于檐柱逐间向两边升起的结果。为了使角部升得更高,除了使用由昂和仔角梁外,还在檐檩端部垫以生头木,形成往上翘的形状, 古称翘角。

(3) 屋面曲线,包括 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战国《周礼·冬官考工记》载:“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汉代班固《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表明我国建筑的屋面很早就已经呈曲线了。从唐代南禅寺大殿来看,唐代屋架举高较低,可知早期建筑的屋面曲线一般较为平缓,宋以后举架渐增,则屋面横向曲线也更陡。此外在唐宋时期,由于在建筑梢间的槫上安置了生头木,所以屋面依檩槫的纵向轴线向两端翘起,它与屋面横向曲线相配合,使屋面略呈一双曲面。

(4) 屋脊曲线,即在古建筑屋脊部位,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曲线状态。

(5) 古建筑的屋顶曲线(此处指的是横向曲线)是由若干根折线组成,每根折线长就是屋顶两檩之间的斜距。

(6)其中折线的水平投影长, 宋《营造法式》称为椽平长, 清《工程做法则例》称为步架, 江南《营造法原》称为界深;

(7)折线的垂直投影长(高度)称为 举高。对于确定屋顶折线的方法, 宋《营造法式》称为“举折法”, 清《工程做法则例》称为“举架法”,江南《营造法原》称为“提栈法”。

宋·举折法屋顶曲线的确定

清式举架规则

江南·提栈法屋顶曲线的确定

江南·提栈法屋顶曲线的确定

本篇介绍了古建筑下分的构造,下期将推出古建筑中分的斗栱构造介绍,欢迎关注。

THE END
0.中国古代的建筑特点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jvzq<84yyy4vpsx0eqs0|~nzkp~jcx}k1|omkjt142782A5422612Ad3638:2@3jvor
1.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是什么?木质结构的特点包括哪些?在当前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了解古代的建筑,经过深入认识之后人们就会发现古代的建筑真的是让人惊叹,在大家的身边各种各样的建筑群更是让人们瞠目结舌,其实在古代人们全部都是凭借双手去创造的,所以为了让大家了解古代,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是什么?木质结构的特点包括哪些? jvzquC41o0lbpp3eqo5{jrxjk1pjcsz1sie22;74894ivvq
2.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精品教案(精选25篇)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精品教案 篇1 一、 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x}wgiuoiƒzqlknvc86354;4:@3jvor
3.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古建筑的对比②布局特点的不同。北京故宫布局特点:宫内主殿、御路都在同一轴线上,主体宫殿两侧附属建筑对称,多条纵向建筑群并列组合,烘托簇拥着中轴线高大壮观的主体建筑,并且能使横向联系通畅,形成横、竖轴。 多层院落建筑组群,而且每座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不仅按等级规制设置,同时又有功能上的衔接和相互联系。宫内造桥引入水系,jvzquC41yy}/u‚uo0qxh0ls1zktxgwd4174ivvq
4.古代台的建筑分别有哪些古代建筑多种多样。有一种古代建筑叫做台,是什么样子的呢?还有古代台的建筑分别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台的建筑分别有哪些 1.章华台:又称章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经考证位于湖北潜jvzquC41yy}/z~jzkng/exr1iwuywn4iwfgj|qnujk54;A;8864ivvq
5.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组成特点是水平延展,由多条纵向轴线组成,孔庙的庙学布局亦不例外。如果单纯从院落组合的视角考量,轴线可以无限扩展。但若基于庙学布局方式的参照标准,则统领空间的主轴线只有二种:庙学轴线(前庙后学)、庙轴线+学轴线(左庙右学、右庙左学);而其他轴线仅为孔庙的辅助,且变数颇为可观。此点乃认知孔庙空间组成的基本,须作正听。 2jvzquC41yy}/i~okcpiikwf0ep5og€x1ujux/:7;92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