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两味中药,养五脏、生津敛汗、同补心肾《素问·宣明五气论》这样说到:“五脏化液,心为汗”。
五脏化为液:说的就是心脏为汗液;脾为涎之液;肾为唾之液;肝为泪置液;肺为涕之液;
众知出汗是一个排毒、排热的正常现象,但如人汗出得多了,对身体也是有很大的影响,且中医认为,心液在体内就是心血,浮于表面就是汗,汗出的多了,就是在说心血损耗严重。
夏天我们都经常出汗,但如春天、秋天随便一动就出汗,这个就属于虚的范畴了,就是中医说的心气血虚耗严重。
出汗多的情况分为两种:一个是自汗、一个是盗汗。这两者都有一共同特点,即天气没那么热的时候,没经过剧烈的运动,就会出汗,汗液止不住地往外冒。
自汗:白天经常冒汗,坐着,靠着就会出汗的情况,就属于自汗。
盗汗:晚上醒来冒汗,发现床单都湿了,就是属于盗汗。这种情况的人睡眠质量不会太好。
且自汗人多气虚,中医理论是,气对于人来说有固表作用,这个表就是说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就有点气功的说法,可使皮肤坚固起来;比方说:气就像皇城中的侍卫一样;外面的敌人,也就是中医说得六邪,想溜进皇宫干坏事,都会被侍卫挡在外面。侍卫除了挡外敌,还要守护皇城里的财宝,如皇城内有贼人想带宝物跑出去,侍卫就会给拦下来。这个财宝就能看作是汗液,但当气虚时候,也就是侍卫能力不够的时候,外邪会趁机而入、也会有贼人趁机带着财宝跑出皇宫。这样说,大家该简单易懂了吧,也就明白气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气就是人体皮肤表面的卫士。
那夜间盗汗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盗汗多是阴虚。粉丝这时会有疑问,阴虚不是说体内津液少吗?既然津液不足,为何夜间又能流出来那么多汗?别着急,听我再打个比方:阴虚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津液不足,那么体内的阳肯定相对的就多了。就像是烧开水,津液就是锅中的水,阳气就像是锅下的火,当锅里的水变少的时候,相对的火就会大,水开得就非常快,慢慢的就变成水蒸气飘到锅盖上,在锅盖上形成水珠,就是津液少,阳气多,能快速将津液蒸腾出体内。
好了,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我们都了解其原理,那该如何改善呢?
先说气虚自汗,气虚就要补气、益气,汗出得多了,体内津液肯定会变少,故除了补气之外,还要生津、敛汗,再加上心肾同源、心气虚耗、肾也会跟着被影响,故还要补肾,就是说补气、生津、补肾、敛汗要考虑到。
那阴虚盗汗呢?首先也得生津,滋阴,还敛汗。主要以生津为主。
阴虚多是虚火,津液补足了,这个虚火就自然下去了。
五味子有五种味道,能补五脏;五味分别是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但却以酸味为主,酸味有收涩、收敛的作用。因此其敛汗的能力出众。
这两味中药泡茶喝,味道会非常酸,接受不了也可用些罗汉果。
又:治疗自汗盗汗中成药有靛玉红片、复方北五味子片、复芪止汗颗粒、百补增力丸等。1.靛玉红片: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或因中毒、骨髓热毒延及血分引起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缓解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食纳减少、肝脾肿大、骨及关节剧烈疼痛、出血、不明原因的高热等症状。2.复方北五味子片:具有敛肺补肾、养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心悸、自汗、盗汗等症。3.复芪止汗颗粒:具有益气、固表、敛汗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虚热内生、不能固表、营阴不守、外泄引起的自汗、盗汗,缓解夜间盗汗、骨蒸潮热、恶风(动则加重、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等症状。4.百补增力丸:具有开胃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引起的自汗、盗汗。不过,患者用药前一定咨询中医师辨证应用,切勿自行用药,贻误病情。
又:身体出现自汗的情况,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认,多考虑是气虚引起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治疗自汗,主要是口服一些补气的药物进行治疗。
气有固涩作用,气虚时,卫表不固,就会出现自汗的情况,严重时动则大汗淋漓,可以口服玉屏风散、牡蛎散等进行调理。必要时可以口服一些汤药进行治疗,效果又快又好。
此外,也可以取适量的黄芪泡水喝,对于自汗的情况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能够完全治愈自汗的情况。
又:没有明确的食物有止汗效果。当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时,人体出汗量增加乃正常现象,此时在干燥凉爽的环境下休息并适当补水即可。但过度出汗,且并非外界影响因素所致的,在中医看来是汗证,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可通过以下方法止汗。
为什么说爱出汗是痰湿中阻的另类表现?
有这么一医案,有位四十来岁的女性患者,身体略显偏胖。患者自述:在前几个月不小心弄感冒了。不过并没大意,感冒很快就好了。而病根很可能就是从那时候留下的。因为从那以后,就特别容易出汗。不管天热天冷,只要稍有活动就是一身汗,同时还伴有喘气。最关键的就是,自从变得爱出汗以后,整个人就变得特别懒,一点也不想动弹。
在就诊时,发现患者脉细且弦滑,舌苔白厚而腻,舌体较为胖大。细问后得知患者每次进食都不太多,还容易犯恶心,胃部还特别容易发胀。
诊断完成后,医家写出配伍:法半夏、茯苓、陈皮、桂枝、白术、生黄芪、防风、炙甘草、生姜、大枣。每天一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同时还不忘叮嘱患者,一定不可以再吃生冷、酸味的食物了。
三周后,患者反馈,用了3剂,出汗就大大减少。随后再用7剂,诸证基本都息平下去。
这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
其实,上述患者就是最典型的痰湿中阻所引起的多汗。
从哪方面看出痰湿中阻所致?
① 原理很简单,患者脉象弦滑,这则是有痰饮之象;
② 舌苔白厚而腻,主要在于痰湿上蒸于舌;
③ 进食后欲呕、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这主要在于脾虚湿盛,痰湿中阻。
是什么造成了多汗?
我们的体表的着卫气运行正常,这就能固护我们的腠理毛孔,使得开阖有常,那么我们就不易出汗。
我们的卫气是由脾胃而升发,若是此时脾湿中阻,那么卫气就不能很好地化生出来,即便是能生化出卫气。也会因湿邪阻滞而不能顺利地到达我们的体表,故我们的肌表就失去了卫气的固护,因此就爱出汗。
因此,我们在应对时,就不能单纯地使用一些固表、实卫气的药石来调治,因为这样只能短暂有效,不能根除;因为只要痰湿中阻的问题一直还在,那么就不能完全解决卫气不能升发到我们肌表的问题根源。
具体要如何做?
在调治这类问题时,我们要分两步同时进行;
第一步:实卫固表。
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清散脾胃痰湿。上述医家所用的配伍,其实就是化痰的代表方,《二陈汤》 。
从组方看,半夏、茯苓、陈皮、桂枝可健脾,温阳,除湿;
而黄芪,防风,白术则可以健脾、固表、祛风;
同时再搭配生姜、大枣用来固护气血生化之源。
故总体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类体形偏胖,特别爱出汗患者。这就需考虑是不是有痰湿中阻的问题。痰湿,阻碍了我们体表卫气的生成和宣发。
这类患者,往往可能伴有恶心、欲呕、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而厚等问题。切记不能因热、爱出汗就吃冷饮凉食。因他们脾胃原就不好,不可再增加脾的负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健脾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