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会议胜利召开!
融媒漳州讯(记者黄石成报道)9月3日上午,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漳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漳浦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厦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十余人前往革命老区漳浦县大南坂镇下楼村《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重整武装旧址陈列馆》举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活动,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先辈丰功伟绩、继承革命遗志、建设伟大祖国,迎接党的二十大会议胜利召开!
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的单位领导有:原漳州军分区副政委、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陈松枝,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党支部书记蔡志辉,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助理林志张,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兼合式党支部委员张和枝,漳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简清水、漳浦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戴全成、漳浦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李两姓、秘书长林顺太,厦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许松国,漳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洪碧华,清泉岩管委会主任商安居,漳浦县有关单位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一起参加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得到中共漳浦县大南坂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镇党委书记戴鹏毅专程从外地赶回镇政府接待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志们,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志们表示慰问。
大南坂镇党委宣委刘秋明、镇政府办公室主任胡秋月等参加调研活动。
原漳州军分区副政委、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陈松枝代表市新四军研究会授予大南坂镇下楼村《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重整武装旧址陈列馆》红色教育基地荣誉牌匾。
漳浦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戴全成在《闽南红三团》一书扉页上亲笔题词,分别赠送给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和厦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答谢两家红色基因研究会对革命老区漳浦的关心帮扶。
原漳州军分区副政委、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陈松枝代表市新四军研究会赠送“闽南红三团”成立90周年纪念章给老同志作为纪念。
漳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党支部书记蔡志辉代表研究会、党支部向老同志赠送“闽南红三团”成立90周年纪念章给老同志作为纪念。
清泉岩管委会现场工作人员郑素芬向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志们详细介绍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在漳浦清泉岩重建革命队伍的史实。
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志们前往大南坂镇下楼村、新四军烈士胡天送家属胡达元家走访慰问。
参加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日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7周年的同志们,在《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重整武装旧址陈列馆》红色教育基地合影留念。
漳浦清泉岩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同胞团结抗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呼声进一步高涨。中共闽粤边特委与国民党闽南驻军合作抗日,谈判双方达成了政治协议。但是当近千名红三团指战员,于7月16日上午在漳浦县城体育场接受点编时,国民党顽固派却背信弃义,派重兵包围并强行缴械,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
漳浦孔庙旧址
当天,红三团的指战员被缴械后,由副团长卢胜和参谋长王胜带回驻营地孔庙。大家怒火填膺,气得甩掉分发的国民党十二角星军帽,脱下黄军装,解下“绑腿”,摔得满地都是。卢胜和王胜碰头以后,让骨干们互相传话:“这次事件让人痛心,但绝不能灰心,要设法和顽固派斗争到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好这时三连事务长许志嗳来到他的面前,悄悄地塞给他一支小曲九枪。卢胜一阵惊喜,问他哪来的枪?许答,他上街买菜回来时,把小曲九放在干粮袋里,挂在墙上,用斗笠盖着,没有被搜缴去。卢胜说:“对!我们要重新拿起枪,和敌人战斗!”当下,卢胜和王胜、林长兴、陈高顺、欧育超、林少克等连排干部分别商议,要大家秘密联系,通知干部、战士准备突围,到漳浦溪南与下布找地方党组织,重建革命武装,并约定了突围的时间、路线和集中的地点等。
与此同时,地方党组织积极行动。当天中午,漳浦县城工委书记彭德清等人赶到下布,与朱曼平会合。下午紧急召开溪南、下布的党员开会,布置几十位党员分散前往县城,凡碰到红三团人员均带来下布集中。第二天,特委委员何浚也来到下布。
夜深了,临时营地孔庙渐渐寂静下来。卢胜和王胜拿着那支唯一的武器小曲九,带领着陈高顺、林少克等十多名骨干翻墙突围出来,从东门过鹿溪向溪南进发,随即由当地党员向导引领登上了清泉岩。壮士突围,初心依旧,斗志昂然,再图奋起!
卢胜等同志登上清泉岩,与从下布赶来的闽粤边特委巡视员朱曼平等战友见面了,众人热泪盈眶,紧紧相拥。有人说:“我们现在是赤手空拳呀!”朱曼平回答说:“不怕!有你们这样坚强战士,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敌人都可以战胜!”这时有人环顾四周,山上仅有一座古刹,考虑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怎办?朱曼平心领神会,指着山下的村庄,大手一挥,豪情满怀地说:“现在我们回家!”
“回家!”对于受到屈辱、不公平对待的人来说,是个多么亲切的呼唤。下布也称下楼,在县城以南约8公里,此前就是红三团的根据地。这里山高林密,面积约9平方公里,清泉岩隶属于这个村,清泉岩是下楼(下布)村的地理标志。此村有9个自然村社,解放后全部被省定为革命根据地基点村。全村人民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自己的子弟兵,这里确实是红军指战员温馨的家。
当时突围出来的人多是赤手空拳,有的只穿着内衣和短裤,到了下布村,郑家庭院内支起烈焰腾腾的炉灶,胡氏宗祠、蔡氏祖屋(梁鹿书院)腾出来作为驻扎活动的场所。有人嘘寒问暖,有人送来饭菜,有人拿来衣被……回家的感觉真好!
紧接着,连长符义山、排长王加福等干部赶来了;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溪南村党支部书记柯志达、红三团战士柯永麟、刘再兴及三连班长张志荣、副班长蔡和、战士陈两傍、陈金安(均为漳浦人)等以及其他按预定计划,分批突围出来的人员,依照秘密联络的办法,也从各个方向奔来了。下布村热闹非凡!
红三团在下楼驻扎期间,村里十位姑娘自动组织起来,非常活跃。她们站岗放哨,为红军煮饭洗碗做杂务,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歌曲,成为红军的好帮手,被称为十姐妹。她们姓名是:周追、黄端、胡分、黄坎额、胡瓶、胡蒜、胡纺……还有一位中年妇女张招,被红军尊称为革命妈妈。红三团驻在村中,吃饭常在这个郑家院子里。45岁的张招像妈妈一样,认真张罗着子弟兵们的伙食,每天有几十人吃饭,十姐妹一些人前来帮忙,成为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在下布胡氏宗祠内,何浚、朱曼平等特委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共闽粤边特委,何浚担任代理书记,林路任组织部长,朱曼平任宣传部长,卢胜、王胜等为委员。一致认为,不论环境怎样恶劣,也要重建革命武装。部队集中以后,何浚前往南委汇报,由朱曼平代理特委书记。
下布胡氏宗祠
突围出来的100多名指战员在下布集中开会,宣布新特委名单,对部队进行整编,仍称红三团。卢胜为团长(兼政委),王胜为参谋长,下编第一连,连长陈容,指导员欧育超,并建立了党支部。休整的时间为十天,此后重新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
红三团被强行缴械的当天,漳浦城关和近郊的地霸老财便蠢蠢欲动,想伺机夺回他们的地盘。下楼村的逃亡地主、保长蔡溪海第一个跳出来,次日跑回下楼进行倒算逼租。却料不到正巧撞到了枪口上,得到消息,卢胜当即派一连连长陈容带领一个班,手持当时唯一的武器小曲九赶到其家中,正遇见蔡溪海身强力壮的儿子举起大砍刀进行抵抗,陈容手起枪落,击毙了这个暴徒,抓走蔡溪海,没收了他全部家产,这便是红三团重建后打出的第一枪!
一支枪当然不行。卢胜带着20多名战士到漳浦尪仔石山,用锄头在山洞里挖出原先部队埋在地下的七八支老式五排枪和短枪,吴庭坚把自己带的短枪也奉献出来。之后,红三团将部队分成五路,分赴乌山、大芹山、狮头山、梁山和漳州南乡等地筹集枪支,解决给养。特委和红三团领导人也分赴各地,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
1938年1月,红三团已发展到武装整齐的300多人队伍。被正式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抗日前线!
冯翼飞,广东省海南(今海南省)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第一任团长。
冯翼飞是黄埔军校学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暂编第一师独立团进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严重,冯翼飞隐蔽身份,留在敌人内部周旋,掩护王占春等同志开展工农革命运动。由于冯翼飞多次在紧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了党组织和革命同志,最终引起了敌人的怀疑。1928年冬,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冯翼飞转到闽南工农游击队工作,在漳州南北乡一带开展武装斗争。为进一步扩大斗争区域,冯翼飞带领游击队员到北乡开展工作。他待人亲切和蔼,深受群众爱戴,每次到北乡,乡亲们都亲热地围着他问长问短。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北乡农协会不断扩大。
在实践中,冯翼飞逐渐认识到建立农民武装的重要性,与王占春分别在北乡、南乡组建农民赤卫队。1930年9月,在农民赤卫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农民游击队。同年12月13日,南北乡两支游击队联合起来,正式成立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王占春任支队长,冯翼飞任参谋长。从此,闽南工农武装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闽南游击队成立初期,漳州南北乡遭受张贞反动武装数次“围剿”。冯翼飞特别注意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结合,提出“以武装支持农民反抗豪绅地主”的口号,率领游击队配合南乡群众打击洪塘反动武装守望队,并将没收的财物分给农民,迅速打开斗争的局面,沉重打击农村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与此同时,冯翼飞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农村,发展党的组织,并率领游击队向平和、南靖、漳浦三县边界山区游击,建立了十几个党支部。
1931年11月,厦门中心市委派邓子恢到漳州工作,以加强闽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领导。邓子恢到漳州后,同冯翼飞、王占春等同志一起率领游击队巩固并开创新的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与闽西紧密呼应,逐步形成靖和浦根据地和闽西苏区连成一片的局势。随后,冯翼飞同邓子恢、王占春带领游击队进驻小山城,领导群众开展抗粮抗捐斗争,附近的村庄也纷纷跟进,斗争取得节节胜利,产生巨大影响。其间,冯翼飞注重抓好游击队自身的训练,开设识字班、组织游击队员及青年农民参加学习,教游击队员识字,学讲普通话。邓子恢高度赞赏冯翼飞的做法,特地加以总结,向厦门中心市委作汇报。
在小山城开展工作时,冯翼飞多次率领游击队粉碎张贞的重兵“围剿”,不断发展根据地,使南靖、平和、漳浦三县边界山区逐渐成为红色区域,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牵制了张贞对闽西的进攻,有力支援了中央苏区。1932年4月,配合中央红军胜利攻克漳州。
红军进漳后,新的漳州中心县委成立,蔡协民任书记,冯翼飞等任常委。遵照毛泽东“创造‘小红军’‘小苏区’”的指示,冯翼飞等抓紧有利时机,在小山城、龙岭根据地建立乡苏政权,扩大农民武装,开展革命斗争。
1932年5月中旬,闽南红军游击队先后集中到小山城根据地,随即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冯翼飞任团长,王占春任政委。5月28日,中央红军胜利完成进漳各项任务,回师中央苏区。之后,溃逃诏安的张贞残部回驻漳浦,纠集反动民团,进攻靖和浦根据地。冯翼飞率领红三团指战员给予迎头痛击,第一仗拿下敌人一个炮楼,第二战在象牙庄打退张贞一个团的进攻,打死打伤敌人200多人,并乘胜攻入漳浦县城。
王占春(1905-1932),福建省龙溪县(今漳州市龙海区)人。
1919年春,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占春不畏形势的险恶,昼隐邹塘村,夜入漳州城,组织工农群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同年10月,他发动了有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轻便车工人举行加薪罢工斗争。随后转移至木棉、南坑、程溪一带山区发展农会。
1928年3月,又组织领导程溪农民武装暴动,成立了农民游击队。1930年5月,参加厦门思明监狱劫狱行动。同年秋,他率领游击队在国民党军车必经之路九龙岭设伏,俘虏其押车士兵,缴获武器弹药,装备游击队。从此,王占春领导的游击队威名大震。同年底,正式成立闽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王占春任支队长。率部袭击东山、古县两乡的洪塘民团和龙虎庵乡公所,缴获20余支枪。
1931年2月,为了避开国民党军的军事压力,他指挥游击队由平原地区转向山区农村,进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8月,成立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王占春任司令。随后游击队兵分三路,深入群众,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2年4月,王占春率领游击队积极配合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城。曾任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协助动员闽南青年800余人参加红军,在漳州、石码筹款100多万元,又筹集食盐、布匹、医药等物品,支援中央红军反“围剿”作战。与冯翼飞率部打退国民党军第49师张贞残部及反动地方武装的进攻,歼其200多人,并乘胜攻下漳浦县城。6月,国民党军第49师残部和反动民团2000余人,分数路向靖和浦根据地进攻,战斗十分激烈。红3团转移到崎溪寨仔村时,突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王占春和冯翼飞立即命令红1连迅速抢占制高点,掩护全团突围,经过2小时激战,仍未能夺取制高点,且伤亡很大。在这危急时刻,王占春清楚地认识到,不夺下制高点掩护部队撤离,就有全团被歼的危险。他毅然亲率由老游击队组建的红5连,冒着密集的炮火,向国民党军发起强攻。经过一场鏖战,终于夺回制高点,打开了突围的道路。但是,王占春在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7岁。
柯志达,生于福建漳浦。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投身革命,他曾任中共溪南党支部书记、浦南区委书记、浦西区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志达跟随新四军北上抗日,转战大江南北。抗战时期淮北行署公安局便衣大队副大队长。华中区淮北行署公安局便衣大队,是一九四二年秋,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经淮北区党委决定建立发展起来的。最早成立便衣队的是淮泗县保安分处。以后,其它各县保安分处的便衣队也相继建立起来。行署便衣大队属团级建制,下设中队、小队。大队长张宗华,副大队长张瑞敏、夏长旺。甘思贤、柯志达、刘吉廷先后任政委。副政委边晓秋。便衣大队注意加强队员的政治、军事、文化及专门业务的学习,战斗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一支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便衣大队既是武工队又是宣传队,肩负着打击敌人保卫人民和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双重任务。便衣大队扎根于群众当中,运用公开和隐蔽相结合的斗争手段,锄汉奸、捉特务、打敌顽;同时深入敌人心脏,机智勇敢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为打击敌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淮北广大人民中间流传。柯志达1949年南下接管上海国民党静安寺分局,筹建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寺分局担任局长。解放后回到家乡福建,担任过地委公安处处长、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福建省委监委专职常委等。1952年调任龙溪地委常委、副书记、专员。1983年退下来后兼任省老体协副主席、出任漳州市老体协 主席和漳州业余大学名誉校长。
卢胜,原名卢家扬,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人。出身农民家庭。1927年,卢胜参加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1929年2月,卢胜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春因进行革命宣传和开展海员工会活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后被驱逐出境。回国后,卢胜辗转到福建厦门,与红军组织取得联系,在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闽南,卢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独立营营长、闽粤边支队支队长、团长等职。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卢胜留在闽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先后参加三坪、五寨、云霄、诏安等战斗,参加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斗争。
1936年“两广事变”后,卢胜抓住国民党部队转移的时机,率领游击队向土豪劣绅发起进攻,消灭大批国民党地方武装,鼓舞军民斗志,壮大革命力量,把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抗日战争爆发后,卢胜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长、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
1940年初,卢胜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皖支队政治委员,与陶勇一起率部北渡长江,开辟天长、六合、仪征、扬中等抗日根据地。同年6月后,卢胜历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一师三旅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苏中军区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带领部队参加黄桥战斗,开展反“围剿”、反“清乡”、反“扫荡”斗争,沉重地打击日、伪、顽军的嚣张气焰,为创建南通、如东、启东、海门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卢胜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一师一旅政治委员,四纵第十师师长、政治委员,四纵副司令员等职,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和涟水、鲁南、枣庄、莱芜、孟良崮等战斗。
1948年6月后,带领部队参加豫东、济南、淮海战役。1949年2月,卢胜任第三野战军23军政治委员,参加渡江战役,指挥部队突破镇江、江阴之间的国民党军江防,切断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在溧阳、郎溪、广德地区,协同友邻部队歼灭由南京等地溃逃的国民党军。随后,率领23军参加解放杭州、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政治委员。
朱曼平(1911--1985),原名士熙,广东惠阳人,解放前后曾任领导干部。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后在马来亚参加反帝活动。1932年回国,后任中共南靖、平和、漳中心区委书记,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副书记,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副书记,闽粤赣边区纵队副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潮汕地委书记,潮汕军分区政委,广东省交通厅第一副厅长,国家侨委副司长、司长、机关党委书记,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中国旅行社总社副社长、顾问。
何浚(1904-1982),原名何达统,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人。1926年底,何浚接受马来亚党组织的引导,积极参加工会组织,从事工人运动,并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何浚在新加坡出席全南洋党团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委员。1928年6月后,何浚任共青团南洋临委书记。同年9月,何浚受中共南洋特别支部委派回国,从事地下联络工作。
1932年4月,何浚任共青团漳州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下半年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第一连政治指导员,年底任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并主持县委的日常工作。1934年8月,何浚任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常委兼(南)靖(平)和(漳)浦县委书记,领导组织地方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何浚留在闽南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6月任中共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不久后调任中共闽粤边特委组织部部长。
1937年8月,何浚任中共闽粤赣边省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书记,1938年4月以新四军留守处代表身份在闽粤边区开展统战工作,1940年6月任广东潮(阳)普 (宁)中心县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部长,12月任中共潮梅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44年初,何浚前往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在学习期间任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945年12月,何浚随周恩来到重庆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工作。1946年4月,何浚离开重庆转道香港,10月抵达琼崖革命根据地,出任中共琼崖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协助冯白驹领导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5月,中共琼崖特委改称中共琼崖区委,何浚任常委,同年7月任中共琼崖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民运部部长。1948年2 月,何浚当选琼崖民主政府副主席,1949年7月任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财政厅厅长。
彭德清,1910年11月出生在大海边的彭厝村,按字辈取名“楷珍”。14岁时,他因家贫辍学,背着鱼篓讨小海,还当过海员,远渡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在海外漂泊的日子里,他痛感华人受欺凌,只因祖国贫穷落后,于是年少的心灵里萌生救国救民的意识。1926年秋末,16岁的彭德清参加彭友圃领导的同安农民运动,成为一名农民赤卫队员。这一年,彭德清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共青团振南区委书记。1930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捐税、抗征粮、抗征兵、抗派枪、抗派款的“五抗”斗争。
1930年9月,惠北暴动,彭德清调任共青团惠安县委书记。他刚刚到达惠安赤埕小学,住在党组织的联络站,当晚,国民党民团突然包围袭击小学,校园里枪林弹雨,他冒死突围,借着夜色冲出校门,不幸脚部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他忍着剧痛躲进路旁的庄稼地里,仔细一看,脚上血流不止,赶紧从上衣角撕下一块布条绑紧,就地隐蔽下来。敌人走了之后,负责接头的卢明堂四处寻找,最后从庄稼地里背出彭德清,连夜将他转移到惠东陈其昌家里养伤。一个多月后,彭德清脚伤愈合,才从惠安回到厦门接手新的工作。
1931年4月,彭德清担任共青团泉州特支书记,化名陈国华。他以莲河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很快在莲河地区迅速发展一批党团员,秘密组织30多名码头工人建立工会,进行两次罢工。党团活动风生水起,工作范围扩大到晋(江)南(安)同(安)三县交界处的官桥、水头、东石、莲河、安海、梅岭。到了1932年5月,莲河地区拥有革命群众100多人、10条枪支、5个新党员。6月,彭德清建立莲河党支部和团支部,并担任中共晋南特支书记和共青团晋南县委书记。团县委几名委员大多是十五六岁的青年,热情活泼,朝气蓬勃。
1932年底,彭德清奉命调入厦门市委,任中共同安县委书记。1934年冬天,为了打通厦门中心市委到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路线,彭德清在安溪、同安、南安三县边界开辟游击区。他为解决活动经费回彭厝筹款后,在返回五峰山区的途中被国民党便衣队中的同村人彭水锦认出,便衣队搜走他身上的钱,把他送进同安监狱,戴上手铐脚镣,关在单人小牢房里。夜晚,彭德清从墙角捡到一根小铁钉,撬开手铐脚镣,站在床上,一跃而起,双手抓住房顶的木椽,扒开瓦片,纵身跃上房顶。他随后踏上大狱围墙,跳到围墙外,顺着小巷,一路疾跑,蹚过城郊的溪流,穿过阳翟,来到西柯,摸黑跑进村党支部书记柯贱家,才劈开脚上的大铁环,最后前往五峰山区根据地。
活跃在闽南游击战场第一线的彭德清,几次在厦门渡过生死难关,经历堪称传奇。1936年,彭德清再次经历了一次险中突围。当时,他带领部分游击队员突破敌人封锁,从安溪转移到沙美村。而叛徒与反动武装就埋伏在此,将他们团团包围。当时是农历三月初七,大雾弥漫,彭德清跳入溪中,躲进庄稼地,利用浓雾掩护,顺利突围。
1938年2月,闽南处处草长莺飞,彭德清告别故乡,告别亲人,带着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清率部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他曾担任团长兼政委的一师三旅七团所向披靡,被誉为“一代劲旅”。
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彭德清投身革命,贯穿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参加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炮击金门等。后来,他参与了新中国的交通、海运等建设。
1954年8月,彭德清调入海军工作,次年他参与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1958年,彭德清担任海军前线指挥员,完成炮击封锁金门的任务。1965年至1981年,彭德清任交通部副部长、部长,为祖国远洋运输、救助打捞等各项事业殚精竭虑。退居二线后,他主编了《中国水运史丛书》《中国船谱》《中华海魂》等书。彭德清还发动好友捐助家乡的教育和发展,筹建彭厝小学、同安一中等学校,推进同安程控电话工程等建设。1999年6月,彭德清逝世。
黄石成,男,福建漳州人(定居厦门),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中管院学术委特约研究员,融媒智库创始人,桃园義香IP老兵创客平台创始人,红色文旅康养基地联合发起人,资深媒体人,资深公益人,公益记录者,公益摄影师。
【融媒新闻】覆盖服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欢迎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