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南岸,取意于“天河注水”,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史载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及黄帝出生于此,被称为“羲皇故里”、“龙的故乡”。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成为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飞将军李广、前秦皇帝苻坚、唐高祖李渊等都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著名历史人物。天水还因地处长江、黄河流域分界线上,有利于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区,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传古时伏羲、神农部落即聚居在这一地区,后人便在此修庙祭祀。庙为两门三进。主体建筑太极殿,面阔7间,进深5间,通长26.6米,上覆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殿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庙院内有古柏、古槐几十株,依然生长茂盛。庙内还有塑像、壁画、碑碣等珍贵文物。
麦积山位于天水东南,因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距山脚20~80米高度的崖壁上。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麦积山上还有“麦积烟云”等景观。
仙人崖位于天水市朱家后川,距麦积山石窟10多千米,周围群山竞秀,奇峰比美,崖下古庙成群,佛像罗列。据记载,仙人崖原名灵应寺,由南庵、东庵、西庵组成,殿宇建于月牙形崖坎之内,寺内后壁有清泉。庙宇大约始建于北魏晚期,历代曾予修葺和重建。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有一次大修和扩建,并铸有18尊铜佛和6口钟,现在还存3尊铜佛。
崆峒山位于平凉市西,相传黄帝曾来这里求教于广成子。山中峰峦起伏,林木葱茏,有许多险峰危栈,楼阁庙宇。著名胜迹有月石峡、千丈崖、插香台、归云洞、黄龙泉等。由东峰而上为问道宫,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由问道宫向上有大降差,过去原有石磴千百级,现在还存有300余级。登上主峰翠屏峰,可鸟瞰全山各处胜景和垂珠峰、香炉峰、蜡烛峰、雷神峰等。
甘南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临青海,南接四川,北面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为藏族自治地区,下辖合作市和夏河、碌曲、玛曲、临潭、舟曲、迭部、卓尼七县,首府为合作市。甘南是牧区,人烟稀少,草场空旷秀美。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大夏河岸边,为甘南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与西藏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塔尔寺合称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寺主要建筑有扎仓六所、拉康(佛寺)十八所、囊欠贝(活佛公署)十八所、讲经坛一座、印经院一所、藏经楼一所以及僧舍万余间。喇嘛最多时达3000余人。寺内有庄严雄伟的寿禧寺、高不可及的铜铸弥勒佛、金碧辉煌的大经堂、奇巧瑰丽的舍利塔,以及能煮四头大牛的铜锅、1.6米多长的象牙。
晒佛在农历正月十三日午前进行。开始时,由大法台率领各囊欠代表和寺内所有在职僧官,从寺院到河南蒙旗亲王府前的南山麓举行晒佛仪式。由“花身土地”为前导,边跳边舞,狮虎双跃,不时向拥来的群众跌撞,为维持队伍秩序,僧官“夏俄”也不时挥动手中柳条,指挥着围观顶礼的群众,保持大法台率领的僧众队伍的整齐。尽管如此,仍有群众伺机跑到彩绣大佛像前顶礼。当晒佛队伍把当年要晒的佛在晒佛台挂好后,众僧即刻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群众默默念诵,祈祷平安。
腊子口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城西北约120千米的迭山中,是四川省通往甘肃省的险要隘口。这里风景秀丽,险关狭隘,宽仅10余米,两壁石峰对峙,悬崖高耸入云,腊子河从中夺路而去。在腊子口林场后的一道险关下面,青色石壁上镌有“天险腊子口”五个黑色隶体大字。解放后已在这里修成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