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因盛产栟榈树,古有拼榈山之称,是闽中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构成桃源洞风景区的岩层是属晚白垩纪赤石群的紫红色厚-巨厚层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因为这些岩石形成于炎热干燥气候下的氧化环境,颜色赤红,所以又俗称“红层”。所谓丹霞地貌,指层厚、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该地貌因在广东丹霞山表现典型而得名。因其形态类似岩溶,故又称“假喀斯特”。
那么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地质历史吧。约在1亿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的封闭式内陆盆地。环绕盆地的大小溪流不断地把大量不同粒度、不同岩性的岩石碎屑带入盆地并沉积下来。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在盆地里沉积了厚达一千米以上的地层。由于大量铁的氧化,岩石颜色赤红。约在五千万年前开始了新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本地区开始抬升,地层中发育了大量的节理、裂隙,盆地遭到破坏,沙溪和桃花涧开始形成。这些大小河流对红层进行侵蚀、冲刷、切割,并把冲刷下来的碎屑带走,使河流、沟谷两侧峭壁丛生,形成最初的丹霞地貌。但是这最初的丹霞地貌经过数千万年的侵蚀、风化作用已基本被夷平。
现在景区看到的丹霞地貌是在约300万年前的最后一次造山运动后形成的。这次运动使景区抬升约200米。在岩层的节理、裂隙及软弱岩层(如砂岩、粉砂岩)处,流水、大气的侵蚀、风化作用特别强烈。经过一段时间后,软岩层变低,而较硬的砾岩、砂砾岩则相对变高,形成了大面积的多彩多姿的典型丹霞地貌。这些坚硬的砂砾岩形成的悬崖峭壁,高度有时可达数千米。但本地区地壳上升幅度不够,其悬崖峭壁的最大高度只能达到142米,一般只达到数十米至100米左右,所以,在桃源洞风景区内常可见到这种高度的悬崖峭壁。全风景区3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50个,平均高度为322.05米。
【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是侵蚀地貌的一种,一般将侵蚀地貌的发育演化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岩层沉积或形成期;2、幼年期:岩层产生多方向断层、节理和裂隙,3、青年期,峡谷和巷谷发育,巷谷;4、壮年期:山坡崩塌后退,沟谷扩大,峰林、峰丛发育;5、老年期:山坡继续崩塌后退,仅有孤峰或孤立石;6、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再次断裂抬升,新的一轮侵蚀开始。目前永安红色盆地大致处于青年期向壮年期过渡的发育阶段。
【永安丹霞地貌类型】永安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微地貌与丹霞岩溶地貌四大类,正地貌包括丹霞崖壁、石堡、石墙、石柱、石峰、崩塌堆积等。由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特征,桃源洞就是由北东、近东西、近南北几组方向赤壁所围限的石堡。
【走马岩】这块岩顶较平整为走马岩顶,全长375m,紫红色砂砾岩中砾石成分为石英、硅质岩、砂岩、石灰岩等,其中石灰岩砾石直径15cm~20cm,经风化溶蚀后,留下了许多马蹄状小浅坑。
【天柱峰】这处景观在徐霞客的游记里有对它的记载,叫天柱峰,高108.9m,位于栟榈潭边葛里的进口处,岩柱上刻有“凌霄劈秀”,是明代天启年间郡司马陶崇政所题。
【负地貌】包括线谷、巷谷、峡谷、峡谷曲流。线谷又叫一线天,谷底宽在2米至1.5米之间,最著名的代表景点有桃源洞一线天,徐霞客对它的评价是“大、逼、远、整”被誉为亚洲之最,谷底宽在2米到15米之间成为巷谷,代表景点有水上一线天位于百丈岩西北侧桃花涧溪流,谷深200m,长约300m,宽2m-5m。峡谷谷壁陡直,谷底平坦、一般宽在15m以上,横切面呈宽“V”型或“U”型,代表景点有栟榈谷,它是一条沿北东10°方向展布长约350m,两壁高约百余米的峡谷。
【峡谷曲流】受多种方向断裂控制形成的蜿蜒曲折的溪流,其河谷往往呈“V”型,两侧崖壁陡峭。代表景点有桃花涧,是一条沿着北西和北东方向两组断裂结构面发育的峡谷。全长7km,从铜盘开始,经过了十八道湾,桃花涧两岸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繁茂,因古时两岸长满桃树而得名。
【微地貌】洞穴、岩槽、凹曹均属于微地貌,顺层凹槽往往是风化剥蚀丹霞洞穴形成的初期阶段。栟榈景区的香泉一带顺层凹槽十分发育。顺层凹槽进一步沿软岩层风化、剥蚀、崩塌,使槽顶逐渐增高,形成水平状或倾斜状延伸的岩槽。岩槽深度数米至十余米,长度近百米至数百米不等。葛里景区洞穴发育种类较多,类型丰富,有形似喇叭的额状洞,长生洞,是当地人存放骨灰的地方,洞顶呈平缓阶梯状,洞底平坦的扁平洞。还有神奇的牛鼻洞,它的形成是由于崖壁上因地壳应力作用产生了一条垂直的裂隙,崖壁顶端的水流沿裂隙冲刷、侵蚀,使下部软岩层中的洞体不断扩大,形成了呈喇叭状的扁平洞。顶部呈弧形、极似门拱的洞穴。
【天生桥】穿洞将山体活石墙蚀穿形成的洞穴。当穿洞的高度大于穿洞顶部的岩层厚度时,则称为天生桥。
【峰窝状洞穴】峰窝状洞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崖壁上的砂岩、砂砾岩中的砾石及砂质等填隙物经差异风化(砂状风化),疏松、脱落,残留的凹坑经进一步风化,逐渐扩大而形成。
【波状崖壁】水流侧蚀可以改造溪流两侧崖壁的形态,在不同的河段,流水的侧蚀作用不相同,从而使崖壁在水平方向呈弧形内凹或外凸。当地壳发生抬升运动时,河流下切,不同时代河床的摆动使崖壁在纵向上也形成“S”形,于是整个崖壁就变得波状起伏,形似一个天然造化的香炉。
【垂直凹槽】崖壁上方汇水面积较大的坡面,降雨时,常形成大股的水流直泻而下,对陡崖壁及坡脚产生冲蚀。当崖壁发育垂直节理或裂隙时,水流沿节理、裂隙冲蚀,形成上小下大呈方形、半圆形及圆弧形的大型垂直冲蚀凹槽。
【崩积岩块】在崖麓及崩积缓坡上,常堆积着许多巨大的岩块,葛里连壁、水尾等处都可见大小不等的崩积岩块。
【错落体】崖壁上局部岩块沿节理、裂隙等破裂面整体崩塌、下错,但没有倾倒,形成与主体分离、直立的错落体。
【崩积洞】由陡崖坡崩塌的崩积物在坡麓相互堆叠,形成的洞穴,规模大的人可通行。
【崩积天生桥】崩积的长条状岩块,恰好横亘在小溪上面形成的天然桥。
【丹霞岩溶地貌】永安地质公园出露的崇安组紫红色厚层砂岩不同程度地含有CaO等可溶性盐。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沿裂隙渗入并溶蚀砂岩、砂砾岩中的CaCO₃,当这些含碳酸钙的裂隙水从岩石中裂隙渗出后,受到减压及蒸发作用,使碳酸钙结晶形成钙华,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水上丹霞】水体景观与丹霞地貌结合,增强了丹霞地貌的观赏性,提高了游客的旅游兴致。山因水媚,水因山活,山水互动,旅游者到此无不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