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中国东南部某山丹霞地貌植被。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低B. 海拔低C. 地形封闭D. 陡崖反射阳光
【2】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A. 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 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D. 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答案】
【1】C
【2】B
【解析】
【1】中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地区,山麓自然带应该为常绿阔叶林,图示沟谷坡麓底部却有雨林分布(为热带植被),说明该地热量条件异常充足与纬度、海拔因素无关,A、B错;丹霞山相对高度小,对太阳光的阻挡作用小,坡麓光照较好,且陡崖反射的少量阳光不足以造成坡麓底部气温异常偏高,D错;根据材料可知,沟谷被山峰和悬崖围闭,由于地形封闭,沟谷内热量难以扩散,使沟谷内温度偏高,尤其是沟谷底部更热,导致该地热量异常充足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雨林,C对。故选C。
【2】随着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山峰和陡崖高度将减小,沟谷的封闭地形慢慢被破坏,沟谷雨林范围将会减小甚至消失,A错;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B对;随着坡麓地带土壤厚度的增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上升,C错;崩塌及侵蚀会使丹霞山相对高度变小,局部热量、土壤条件差异减小,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减少,D错。故选B。
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丹霞地貌的山顶与山麓、沟谷的植被差异很大,因顶部与底部的土壤厚度差异大、也因悬崖本身的陡峻而造成。山顶偏向于“干岛效应”,崖底则偏向于“热岛+湿岛效应”。
【题目】(十)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读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
A. 准静止锋 B. 冷锋 C. 反气旋 D. 暖锋
【2】在图示天气系统控制下,昆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为
A. 阴雨连绵 B. 风和日丽 C. 晴雨无常 D. 暖锋
【题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于指导农业耕种时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下左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下右图为某年5月25日我国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和收获进度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一带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如今已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其原因主要是( )
A. 改良耕作制度B. 全球气候变暖
C. 采用优良品种D. 温室大棚育种
【2】丁地一带冬小麦“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体现了( )
A.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题目】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利用具有选择性通常把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400-700mm波段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如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光合有效辐射。
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1月9日多云B. 6月9日晴朗
C. 7月9日多云D. 10月9日晴朗
【2】该地可能位于( )
A. 阿尔金山B. 大兴安岭
C. 武夷山脉D. 太行山脉
【题目】下图为我国某校地理社团组织学生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建筑物最终布局在甲地而不在乙地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水源B. 地形C. 坡向D. 植被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题目】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字母a、b、c依次表示 ( )
A. 对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B. 臭氧层、平流层、对流层
C.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b层是飞机飞行的理想空域,主要原因是 ( )
①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②多晴朗天气
③臭氧密度大
④无线电通信信号强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④
【题目】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某研究所在三峡库区开展了等高活篱笆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下左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地表径流速度对比,右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含沙量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