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译出药师经后,药师信仰开始流行。220窟的北壁上也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了巨型壁画。画面中心是七身药师佛,药师佛是横三世佛(西方阿弥陀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中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药王。
画面中央药师七佛构成与分工: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主治四大不调
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对治精神疾患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净化先天业病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助产安胎
法海雷音如来:消弭时疫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延寿去灾
药师琉璃光如来:总摄诸疾
(仅做佛经教义含义科普,不作为身体医疗参考意见,若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七身药师佛的身边有日光、月光胁侍菩萨、还有十二员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中的神将,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现在可辨的有蛇、兔、虎等动物,这是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十二神将。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体忿怒相的力士。
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十二神将
在药师佛的前面,中华灯楼与西域灯轮并出,灯火辉煌。 中间的灯楼座下,题有墨书发愿文“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奉为大云/寺律师道弘法师口奉口/……”。这是敦煌初唐壁画中最早的纪年。 乐舞场面的两侧乐队共28人,有不同肤色、不同乐器共15种。以灯楼为界, 分为左右两组,各有一对舞者,东侧素裹白裙,西侧穿锦 衣石榴裙,均在小圆毯上急速旋舞,这应该是现已失传的胡旋舞。另一侧举臂提脚,纵横腾踏,应为胡腾舞。两边除乐队外,还画有二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 灯火辉煌,更增添了歌舞欢乐的气氛,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
03
南壁无量寿经变
220窟,南壁,无量寿经变
04
东壁维摩诘经变
220窟,东壁,维摩诘经变
东壁的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绘成。维摩诘,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本壁画以“问疾品”为主体,描绘了《维摩诘所说经》中最生动的情节:维摩诘因“辩才无碍”,已经无人愿与其辩论,他便在家称病,佛祖知晓他称病缘由,便派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去“探病”。维摩诘与前来问疾的文殊师利展开一场辩论。主室面对东门,右侧是维摩诘示疾、左侧是文殊问疾、门上是三佛说法。维摩诘手握麈(zhu,三声)尾,在帐内抚膝而坐,身体前倾,目光炯炯,咄咄逼人,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
220窟,东壁,维摩诘
麈(zhu,三声)尾
帐下画前来听法的各国王子,面貌各异,肌色和服饰均不同,神采风貌各有特点,实为唐代以前所未见的各族人物图。图中的文殊菩萨受佛嘱托,率众前来问疾,从容就坐一面,举止庄重,神态自如,与慷慨激昂的维摩诘形成对比。下部绘随同文殊前来听法的帝王群臣,图中帝王平展双臂,头戴冕旒(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冠,主要用于重要的仪式场合。冕旒主要由“旒”、“缨”、“冕板”等零件组装合成,其中冕板是皇冠顶部的长方形木板,前面低,后面高,寓意着皇帝要低头普查民意。旒是悬挂在冕板前后的珠玉帘,通常由五彩珠玉制成。),作者以高超的技艺,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帝王群臣画同当时宫廷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风格一致,而时间还要早30年左右。
220窟,东壁,维摩诘经变,帝王听法
05
其他
220窟甬道南壁
甬道表层原为北宋壁画,甬道整体搬迁后,露出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5年)重修时的壁画,线描清晰,色彩如新。左壁开龛,内中唐绘释迦、药师、弥勒三铺说法图。北壁后唐画新样文殊师利菩萨图。文殊菩萨右手持如意,端坐于青狮宝座,牵狮人头戴红锦帽,身穿朱红袍,足登毡靴,手握缰绳。其上方墨书榜题“普劝受持供养大圣感得于阗国王……时”,于阗国王为文殊菩萨牵狮,表明当时在于阗地区热烈崇拜文殊菩萨的情况,因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且与当时的统治者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有姻亲关系,所以于阗佛教的偶像也出现在敦煌。文殊图两侧各画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下部是供养人像,为敦煌世家大族翟氏一家的供养像,壁画的施主翟奉达是五代时期沙州曹氏政权中的著名人物。
220窟,甬道北壁
220窟也被称为「翟家窟」。翟氏为敦煌四大世家(索、阴、张、翟)之一,自汉代戍边屯田定居敦煌,北朝至隋唐时期发展为地方豪族,成员多任地方官吏与寺院僧官。从贞观十六年起,到甬道的《检家谱》,翟氏家族在敦煌守护了近300年,历经数代人。
220窟是贞观盛世绘画艺术的代表作,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莫高窟洞窟营建过程中中原长安画风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