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麻面、漏筋、孔洞等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
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人造石材,
其性能和使用效果
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寿命。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往往会出现诸如
蜂窝、麻面、漏筋、孔洞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
更可能威胁到工程的安全性。
本文砼界张博将会基于
老师傅10年的现场经验,
对混凝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
01
混凝土“蜂窝”现象:原因、预防与解决方案
在混凝土施工中,
“蜂窝”现象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
出现的疏松、砂浆不足、石子多
堆积形成的空隙,状似蜂窝。
这一现象严重影响
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必须予以重视。
1、混凝土产生“蜂窝”的原因
①配合比问题:
混凝土中砂、石、水泥的比例不当,
导致砂浆量不足,
无法充分包裹石子。
②搅拌不充分:
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
难以振捣密实。
③下料方式不当:
下料高度过高,
混凝土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发生离析,
即砂浆与石子分离。
④振捣不足:
未分层进行下料和振捣,
导致混凝土内部空隙未被充分填满。
⑤模板漏浆:
模板缝隙未堵严实,
导致水泥浆流失,
形成蜂窝状空隙。
⑥钢筋密集或石子粒径过大:
在钢筋密集区域
或使用过大粒径的石子时,
混凝土难以充分流动和振捣。
2、预防“蜂窝”的措施
①严格控制配合比:
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验数据,
精确控制砂、石、水泥的比例。
②充分搅拌:
提高其和易性。
③合理下料:
控制下料高度,
避免混凝土离析,
采用溜槽或串筒等方式辅助下料。
④分层振捣:
按照施工规范,
分层进行下料和振捣,
确保每层混凝土振捣密实。
⑤严密模板:
在浇筑前仔细检查模板缝隙,
确保堵严,防止漏浆。
⑥选择合适粒径的石子:
根据钢筋间距和施工要求,
选择适当粒径的石子。
3、处理“蜂窝”的方法
①局部修补:
对于小面积的蜂窝,
可在清理干净后,
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
进行抹平压实。
普通砂浆虽说
可以进行局部小面积的处理,
但是其粘接性和抗压强度
并不是很高,容易出现修补后脱落。
如果混凝土工程中
对于蜂窝麻面修补,
想要更好的修补效果,
或者说更方便修补使用,
也可以选择“半成品”修补砂浆,
比如高强聚合物砂浆、环氧树脂砂浆
等高性能加固修补砂浆,
其抗压强度高,粘结性好,
并且还起到防水防腐作用。
详细了解,细节看这两篇内容:
内容1:
内容2:
②重新浇筑:
对于大面积的蜂窝,
需将疏松部分凿除,
清洗干净后重新支模,
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塞捣实。
高强度灌浆材料,
可以采用高强无收缩灌浆料,
或者是高强自密实混凝土,
这两种材料无论是
抗压强度、流动性都是灰常优秀的。
具体细节参考这两篇内容:
内容1:
内容2:
③压浆处理:
对于较深的蜂窝,
可在内部埋设压浆管和排气管,
表面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如果遇到主要注浆,
可以采用具有高流动性的压浆料,
详细了解可以参考这篇内容:
关于压浆料材料的详细介绍,
可以看出,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混凝土“蜂窝”现象,
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
02
混凝土“麻面”现象:成因及专业解决方案
混凝土麻面,
即在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的
缺浆、小凹坑、麻点等,
形成粗糙的表面,
但并未暴露出钢筋。
此类问题在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
下面我们将从专业角度
探讨其成因及解决方案。
1、混凝土麻面成因分析
①模板问题:
模板表面粗糙或存在杂物,
以及钢模板隔离剂使用不当
(未刷、刷得不均匀),
都可能导致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木模板吸水:
如果木模板没有充分湿润,
它会吸收构件表面的混凝土水分,
造成混凝土表面失水,进而形成麻面。
③模板拼缝与漏浆:
模板拼缝不严或缝隙漏浆
会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整和麻点。
④隔离剂失效:
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
漏刷或失效,
都可能导致混凝土与模板粘结,
从而造成麻面。
⑤振捣不足:
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气泡未完全排除,
会在模板表面形成气泡,
拆模后表现为麻点。
2、麻面专业解决方案
①模板处理:
在浇筑混凝土前,
必须确保模板表面干净,
无水泥砂浆等残留物。
对于木模板,
应充分湿润以避免吸水。
同时,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条
等材料严密封堵,以防漏浆。
②隔离剂选择与应用:
选用长效隔离剂,
并确保涂刷均匀,无漏刷现象。
这能有效防止混凝土与模板粘结。
③规范振捣操作: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应按照规范进行分层均匀振捣,
确保混凝土密实且无气泡残留。
④麻面修补:
对于已经出现的麻面缺陷,
若混凝土表面后续将进行粉刷装修,
可不特别处理。
若表面无粉刷层,
则应在麻面部位充分浇水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
进行抹平压光处理。
这种混凝土产生麻面,
同样也可以使用
高强聚合物砂浆、环氧树脂砂浆
来修补处理,
详细了解参考这两篇内容:
内容1:
内容2:
通过以上专业措施的实施,
能有效预防和解决
混凝土麻面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03
混凝土“露筋”现象:原因与专业处理方案
混凝土露筋,
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的
钢筋局部未被混凝土完全包裹,
从而暴露在外。
这一现象对于结构的耐久性
和安全性都有较大影响,
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1、露筋的主要原因
①钢筋保护层失效: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钢筋保护层的垫块可能由于
位移、数量不足或漏放等原因,
导致钢筋紧贴模板,
从而使该部位混凝土厚度不足。
②骨料粒径与钢筋间距不匹配:
当构件截面较小或钢筋较密时,
如果骨料的粒径选择不当,
可能导致石子卡在钢筋之间,
阻止混凝土砂浆充分填充模板。
③混凝土离析与漏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运输
或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以及模板漏浆等,
都可能导致露筋部位混凝土不密实。
④模板处理不当:
木模板在浇筑前未充分湿润,
可能会在脱模时带走部分混凝土,
从而造成露筋。
2、露筋专业处理方案
①严格钢筋定位与保护层控制:
在浇筑混凝土前,
应确保钢筋的位置和保护层厚度
符合设计要求,
并采取措施防止钢筋位移。
②优化骨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根据钢筋间距和构件截面尺寸,
选择合适的骨料粒径,
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以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
和保水性满足施工要求。
③加强模板检查与湿润处理:
在浇筑前应对模板进行仔细检查,
确保模板表面平整、无杂物
且充分湿润。
对于木模板,应提前浇水湿润,
避免吸水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
④表面处理与补强措施:
对于已经出现的露筋现象,
应首先清除表面松散的
混凝土和杂物,
然后采用高一级的
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塞压实。
如果露筋较深或面积较大,
可能需要采取更复杂的补强措施,
如粘贴碳纤维布或钢板等。
混凝土结构露钢筋的修补,
除了以上的方式,
还有各种更为方便的方式,
就是采用环氧树脂砂浆,
因为这是一种改性的砂浆,
它具有防腐阻锈,防水抗渗等特点,
并且强度高、粘结好,
细节看这篇内容:
通过以上专业处理方案的实施,
可以有效解决混凝土露筋问题,
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04
混凝土“孔洞”现象:专业分析与处理方案
混凝土孔洞是混凝土结构中
常见的缺陷之一,
指的是在混凝土构件上
出现的较大空隙,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这不仅影响结构的美观性,
还可能对结构的承载能力
和耐久性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混凝土孔洞产生因素分析
混凝土孔洞的产生可能
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施工不当:
在钢筋较密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
如果混凝土下料受阻且未进行
充分振捣就继续向上浇筑,
容易导致孔洞的形成。
②混凝土离析:
如果混凝土离析严重,
石子成堆、严重跑浆且未认真振捣,
也会形成孔洞。
③下料过多:
一次下料过多过厚,
振动器振不到,也会形成孔洞。
④杂物影响:
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
挡住混凝土流动,从而形成孔洞。
2、孔洞专业处理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孔洞,
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专业处理措施:
①优化施工工艺:
在钢筋密集处,
应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
并认真分层捣固或配以人工插捣,
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
同时,有预留孔洞处
应从其两侧同时下料,认真振捣。
②控制混凝土质量:
加强混凝土的拌合和运输管理,
避免离析现象的发生。
对于已经离析的混凝土,
应进行二次搅拌或重新拌制。
③清除杂物:
在浇筑前应对模板进行清理,
确保无杂物残留。
同时,在浇筑过程中应及时
清除落入混凝土中的杂物。
④孔洞修补:
对于已经出现的孔洞,
应先凿除其周围松散的混凝土,
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后立模。
然后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
细石混凝土进行仔细浇筑捣固。
修补后的部位应加强养护,
确保修补效果。
如果是平面、地面的混凝土孔洞,
也可以选用高强无收缩灌浆料
来灌浆处理。
但如果是混凝土梁柱、墙面等
立面、仰面的混凝土结构,
可以采用高强聚合物砂浆,
还有环氧树脂砂浆,这种砂浆
也被称为环氧砂浆、环氧乳液砂浆,
是一种具有高性能的特种砂浆,
不仅粘结好强度高,
而且还可以对混凝土起到防护作用,
比如防腐阻锈、防水等特点,
详细了解这种材料可以看这篇:
通过以上专业处理方案的实施,
可以有效解决混凝土孔洞问题,
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通过对混凝土
蜂窝、麻面、漏筋、孔洞等
问题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施工过程中的
细节处理不当有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行业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
更多高效、环保、智能的建筑材料
和技术涌现出来,
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在现阶段,
我们仍需依赖老师傅们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
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安全。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