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详解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海南岛的“地理胡焕庸线”

科迪勒拉山系的地理位置与简介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北美洲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东南端火地岛,绵延约1.5 万千米。

我们通过地图来认识科迪勒拉山系的地理位置

通过阅读科迪勒拉山系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

科迪勒拉山系由于是一组狭长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 由北美洲西部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组成,二者通过狭长的中美地峡连接组成同一山系。该山系大致横跨南北纬70°之间,大约横跨南北半球140个纬度,而其经度范围则比较小,自西向东大约介于国际日期变更线和60°W之间。

科迪勒拉山系总体上背靠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面向太平洋,并且在海岸地带形成了南北美洲西部众多的岛屿。科迪勒拉山系属中新生代褶皱带。其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纪,褶皱断层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

科迪勒拉山系的 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海拔较低,约800——1600千米,海拔1500——2000米。地形结构包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自 墨西哥向南,山系变窄,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 中美地峡伸入南美大陆,大部分为火山林立、地形崎岖的山地;另一支向东经大、小 安的列斯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各岛多为山地盘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中段夹有荒漠高原和山间小盆地其宽度较窄,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主要是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作用的结果。海洋板块和向大陆板块(美洲板块)俯冲,在长期的地质抬升中形成了巨大的海岸山脉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中生代前半期,科迪勒拉地槽处于沉降和堆积阶段,侏罗纪末后,地槽处曾有多次造山运动,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侵入。至白垩纪末拉拉米运动,掀起了大规模造山运动,其影响范围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整个安第斯山的褶皱构造。

新生代以后,科迪勒拉山系曾进入一个以侵蚀为主的时期,使山间盆地、山前拗陷及低地处都有大量的陆相沉积,及至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上升运动,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及更后,这次运动使科迪勒拉山系重新抬升、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侵入,熔岩喷发和火山活动。经过这次运动,科迪勒拉山系不仅具有年青的现代构造地貌的特征,而且通过中美地峡,使南北美沟通联系,并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山体。

科迪勒拉山系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大宽阔的科迪勒拉山系

不仅本身是美洲地貌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和特点,而且它对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其他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 气候角度而言,西部紧 临太平洋且南北纵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形成后成为阻挡太平洋气流向东运动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为500 毫米左右,北纬40°以北是多雨带,最大可达2000毫米以上。但进入山间高原和盆地区后,因处于背风位置,且地形闭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处,甚至不足50毫米,说明科迪勒拉山系形成后降水由西向东不断递减。由此影响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东演变。北纬40° 以北更为明显,由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针叶林,向东进入山间高原逐步更替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和草原。山地本身的垂直分异则更为明显。

就 水文角度而言, 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纵列,使美洲西海岸的河流短小而多独流入海,一般富水能而乏航运价值,而在山系以东却发育着源远流长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亚马孙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补给,无疑是形成这二大水系不可缺少的条件。

海南岛有一条地理分界线,与胡焕庸线來历类似,以提出者朱百赞名字命名为百赞线,是从东方市到文昌县的一条直线。

其主要意义:

1. 地理意义

海南岛百赞线与海南岛主要山脉走向基本一致,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百赞线以北是面向大陆的一侧,而百赞线以南是背向大陆的一侧。海南岛最大的松涛水库和最大的南渡江、昌化江都位于百赞线以北,而主要的山脉和高峰都位于百赞线以南。

2. 历史意义

海南岛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存,在百赞线以北的昌化县内,比三亚的古人类遗存早了1万年。在海南最早设置的珠崖郡和儋耳郡治所,都位于百赞线以北。在海南岛近、现代历史上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也基本上出生和活动在百赞线以北。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 社会意义

海南岛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百赞线以北。海南岛被纳入到环北部湾城市群的所有市县,全部位于百赞线以北。

4. 经济意义

海南岛发展中被列入三个增长极中两个,海口和洋浦位于百赞线以北。海南岛11个重点经济开发园区中的7个位于百赞线以北。全部重要的工业园区位于百赞线以北,而百赞线以南的园区主要是医疗、教育和现代服业。海南70%以上的生产总值位于百赞线以北,而70%的旅游收入在百赞线以南。海南岛最早的铁路(昌化至东方),在百赞线以北。现在最重要的工业港口东方八所港、洋浦港、临高金牌港、海口新安港和秀英港,全部分布于百赞线以北。

5. 文化意义

在海南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文学繁荣发展,是苏东坡在百赞线以北的中和镇居住了三年,他对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学生洋浦旧坡村人符确成为海南岛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600多年后的第1名进士。此外海南的重要文化古镇,主要分布在百赞线以北。

6. 海南岛未来的发展布局

特别是在国际航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粮食加工、制药、软件、核能、航天、物流、教育等产业,主要分布在百赞线以北,而海南的旅游业主要分布在百赞线以南。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

THE END
0.“钟摆式漂移”——海南岛地理的前世今生由于海南岛地理的精致紧凑,史前地质运动又极其活跃,中南部在山地隆起过程中承受不了快速增加的重负,最终一分而二,在中心地带形成了一条近乎笔直的断裂带,即“抱由—红毛”断裂带,也就是昌化江上游河谷断裂带;在这断裂带的两侧,形成海南岛呈东北到西南走向的两大山系,即五指山山系和黎母岭山系,海南岛的第一高峰五指山和 jvzquC41yy}/lrfpuj{/exr1r1>cdBjf7;837@
1.金岩沟范文通过对常福龙金矿区及其地、化等资料的研究及野外地质工作,对普查区成矿地质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大致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认为矿体产于中元古界马家店群变质细碎屑岩中,成矿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于大构造带中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矿体产状和断裂带基本一致。常福龙沟金矿区的地表和深部找矿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6784ivvq
2.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S波分裂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1 宾川地区的断裂和区域主压应力方向 宾川地区位于滇西北Z字型断陷带西南端转折处,受高原物质和局部构造的强烈挤压作用,发育有一系列走向不同、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曾融生等,1992;杨国华等,2009;罗睿洁等,2015). 根据断裂带的走向不同,我们可将之大致分为三组:N-S向、NE向和E-W向(图1a).其中,N-S向的断裂jvzquC41jvsm0{mj|0tfv8isyn~c1;543/73/=7;40nuo
3.四季常青的海南岛中国科普博览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 jvzq<84yyy4lgyz0pgz/ew4id1kbt}m1qekbp8xegpks{8xep5642;3jvor
4.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摘要】: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NOFR7232Y22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