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北部为什么地震频发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如果按照海底扩张理论,这里是不应该有强震发生的,因为南海的海底扩张造成南海北部属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而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没有强震发生的。因此海底扩张假说不能合理解释海南岛东北部区域的强震发生机理。

根据海南岛的旋转成因机制结合新大陆漂移模型与地震的关系,可以很容易解释海南岛及其邻区的地震成因机制。

图3 a是海南岛区域地质图,b是复原后的区域地质图,图中地层、断层、岩浆岩吻合良好(改自中国1:500万地质图)

华南地震存在两个奇怪现象,一是除了台湾海峡和海南岛区域华南其他大部分区域为什么几乎没有强震?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四川克拉通盆地阻碍了青藏高原地壳流向华南的挤出,二是由于华南发生大面积上地壳层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形成相对封闭的圈闭,华南中地壳层相对完整,因此下地壳流难以突破中地壳层发生深大断裂活动。强震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活动深大断裂和高压地壳流)都不具备。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红河断裂在陆上区域是强地震带,一进入海域就几乎没有强震发生,为什么?推测在陆上区域属于挤压走滑环境,不缺乏深大断裂和地壳流。而进入海域就是宽阔的莺歌海盆地,那是一个拉张走滑盆地,目前海南岛仍在向北东方向运动,使得莺歌海盆地仍处于强烈拉张环境,因此没有强震发生。

从海南岛及邻区的重力异常图和海南岛的旋转漂移过程图上(图5),能够看出海南岛陆块南部密度比较大反映为重力高,推测南部三亚地区地壳厚而北部海口地区地壳薄。从该图也能看出其漂移轨迹,其中红色圆点是海口市,它代表海南岛陆块的最薄区域,它划过的轨迹用黄色曲线表示。而从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条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最大的强震分布区域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区域,另一个中等强度地震带位于海口市划过的区域,相当于海口市漂移的路径,它漂移过后产生的深大断裂产生了漂移路径地震带和温泉带。近期海南岛的地震活动规律呈顺时针旋转(胡久常,1994),与海口市旋转轨迹一致。从日本陆块漂移后留下的尾迹特征看,其外侧薄地块漂移经过的区域是强震区。这应该是一个普遍规律。

THE END
0.“钟摆式漂移”——海南岛地理的前世今生由于海南岛地理的精致紧凑,史前地质运动又极其活跃,中南部在山地隆起过程中承受不了快速增加的重负,最终一分而二,在中心地带形成了一条近乎笔直的断裂带,即“抱由—红毛”断裂带,也就是昌化江上游河谷断裂带;在这断裂带的两侧,形成海南岛呈东北到西南走向的两大山系,即五指山山系和黎母岭山系,海南岛的第一高峰五指山和 jvzquC41yy}/lrfpuj{/exr1r1>cdBjf7;837@
1.金岩沟范文通过对常福龙金矿区及其地、化等资料的研究及野外地质工作,对普查区成矿地质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大致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认为矿体产于中元古界马家店群变质细碎屑岩中,成矿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于大构造带中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矿体产状和断裂带基本一致。常福龙沟金矿区的地表和深部找矿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6784ivvq
2.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S波分裂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1 宾川地区的断裂和区域主压应力方向 宾川地区位于滇西北Z字型断陷带西南端转折处,受高原物质和局部构造的强烈挤压作用,发育有一系列走向不同、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曾融生等,1992;杨国华等,2009;罗睿洁等,2015). 根据断裂带的走向不同,我们可将之大致分为三组:N-S向、NE向和E-W向(图1a).其中,N-S向的断裂jvzquC41jvsm0{mj|0tfv8isyn~c1;543/73/=7;40nuo
3.四季常青的海南岛中国科普博览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 jvzq<84yyy4lgyz0pgz/ew4id1kbt}m1qekbp8xegpks{8xep5642;3jvor
4.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摘要】: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NOFR7232Y22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