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警世之言,如同一块巨石砸进安静的会场:“我们这代人,很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后代不会原谅我们。
台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的声音不高,却让台下数百人瞬间凝固。
作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内社会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孙立平多年来致力于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孙立平教授看得透亮:眼前这场空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亲手点燃的。他说我们这代人是“幸运儿”,享受了祖辈想都不敢想的富足和自由;可话锋一转,我们又成了“倒霉蛋”,亲身经历着触目惊心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崩坏。
这种“幸运”与“不幸”的捆绑如此讽刺,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矛盾。
最扎眼的靶子,就是房地产的过度开发。房子本应是遮风挡雨的住所,却变成了最热门的“金融产品”。
为了炒高这堆钢筋水泥,大片良田、绿地被圈起,水、电、资金疯狂涌向地产项目。结果却是众多新城新区晚上亮灯寥寥,鬼城、空城不断出现。
据住建部一个内部报告估计,全国待售和实质性空置的商品房面积,可能高达7亿平方米以上。这些空壳子浪费的不只是水泥钢筋,更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命脉。
而根据《住宅建筑规范》规定,住宅的设计寿命大多为50年,很多普通住宅的实际使用年限常常只有30年。当这些建筑达到使用年限后,大量的建筑垃圾将如何处置?如果在短期内无法清理,这些废弃物将污染土地,而土地又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资源。
环境债,更是笔血淋淋的高利贷。挖矿挖红了眼,恨不得掏空地心;工厂偷排废水废气,把江河空气当免费垃圾桶。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气候变化2023》报告显示,到报告发布时,全球温度已上升1.1℃,二氧化碳浓度也达到了200万年来的最高值。极端天气频发,冰川快速融化,海洋生物大量消失。
我们小时候村里那些能淘米洗菜的小河沟,如今多是垃圾漂浮、水体发黑发臭。这样的河,全国有多少?经济指标是上去了,可生态根基被我们亲手摇松了。
孙立平教授指出,比资源环境更凶险的,是一场源自我们自身的文化溃败和价值迷失。他说,我们这代人是“积极派”,推动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同时又是“消极派”,丢掉了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和个人担当。
老祖宗的东西,快被我们弄丢了。过年,多少人家还认真写春联、守岁?红包大战、旅游打卡,成了新年俗。那些精巧的老手艺、口口相传的老故事、做人的老理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亡。没人学,没人讲,快断根了。
我们已变得疏离了传统的汉字与成语的记忆。许多人逐渐不再关心传统文化的传承。随便拿起手机,翻几条短视频,便会感觉世界充满了轻松和娱乐,但深入思考,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在书桌上用心书写汉字的感觉?
如果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就会陷入文化的荒芜,最终失去自己民族的精神根基。
更糟的是,垃圾信息大爆炸,裹着全球化浪头冲过来,把人心冲得七零八落。点开手机,多少内容在比谁更低俗、更没底线?直播里,“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被捧上热榜。
年轻人被裹挟着,一头扎进物质和感官刺激的深坑,忘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孙立平教授担忧的第三个领域,是社会公平问题。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许多机会,但在一些关键领域,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依然悬殊。
特别是在教育上,偏远地区的孩子面临更多的不公平,而大城市的孩子则因为竞争压力过大,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不公平的现象,像潜藏的暗礁,随时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比如高考,在一些偏远地区存在加分现象,而在一些人口大省,如河南、山东等,高考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便是同样的分数,在不同的地区,进入的学校也不会是一个层次。医疗也是这样。
我们谁也不想被后人戳着脊梁骨骂。谁不想百年之后,子孙翻看历史时能说一句:“那代人,守住了该守的东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还能住、还能传、还有温度的家。”
孙立平教授的警钟,不是要指着鼻子骂谁。它是一盆冰水,泼醒装睡的人。
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未来的后代只能用他们的眼泪和痛苦,告诉我们:你们曾经错过了改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