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剑指“基于怨恨的偏执”:说说“只盯着别人缺点”有多可怕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很欣赏孙立平老师对社会现象的理论提炼。比如,很多年前他提出“断裂社会”,疫情后对国际局势提出“大拆解”,都很有符号意义。

这一次,他提出“基于怨恨的偏执”,也击中了我的内心。这篇文章在讲俄国知识分子,讲他们对专制之痛的怨恨,让他们走向了偏执。

这是俄国知识分子的遗憾,这个群体没能像英国知识分子那样最终实现超越,也没有像法国知识分子走出自卑与自尊,始终活在某种傲娇中,觉得自己才是西方堕落世界的救世主。

不得不说,这些知识分子最在怨恨中,变得失去理性或者消极无为。这或许正是今天普京也没法还世界一个强大俄罗斯的原因。

我之前刚发的两篇文章中,其实正是在说我为什么一再反对过于偏激的怨恨,以及一直在提出极端批评容易害人害己。

仅从拉克申这题目也能看出,俄罗斯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他们在仇恨中想要索取无限自由,最终连基础自由都没有了。

这一点,这个国家五位获得诺奖的作家命运,就是最好的镜子。

在“”那篇文章中,我讲了契诃夫,开头就提到他的作品《带阁楼的房子》。其实,这部小说中的主角,即作为传统贵族的莉达和“我”这个画家,就有巨大争执——“改造沙皇统治”VS“建立新政府”。

莉达尽管也对现实有不满,也有质疑,但她还是相信沙俄政府,她努力地尽着自己力量,来修补和改造社会,推动各项变革,来实现社会进步;

“我”这个画家就不同了,除了怨恨,就是躺平。要么主张“无为而治”,要么追求推翻沙俄统治。

主要原因,就是“我”太自恋了,认为自己太牛逼了,对社会贡献太多了,最后,面对建立新政府的机会渺茫,内心的仇怨也就更重了。

这两人关系是没办法调和,在各种事情上都无法形成共识。

比如,“我”在教农民读书识字上,在设立医务所上,就认为这不能消除愚昧,这不能降低死亡率。

说白了,“我”对当时的教育和医疗的改革,是全盘否定,主张不作为,认为做了白做。

对此,莉达说了一句话,这些年,我记忆深刻,视为人生警示:

“有些人想为自己的冷漠辩解,总是发表这类妙论。”

“否定医院和学校,比给人治病和教书容易得多。”

这些话,后来也成了我写作时的价值对照。

上面我说的这些,很多普通读者看不下去。抱歉,这其实这才我最想写的文字。

公号不能写纯文学或者学术论文,但,太过流俗也是要自省的。

这本书,在这公号上我讲过太多次。孙老师谈到了书里的赫尔岑,这个俄国思想家,就觉能自己能拯救世界。

赫尔岑的自信和偏执,也曾令我既爱又恨。

不过,晚年的赫尔岑是有所自省的。以前,我写过屠格涅夫与赫尔岑的和解,那次,屠格涅夫写求和信说:“您已经过了55岁,我明年也满50岁了。这年龄是和解的年龄。”

但,40多岁以后,他发现自己就是活在“基于怨恨的偏执”之中。

从某种意义讲,陀氏这种俄罗斯文化旗帜坚决不愿谅,多少代表着俄罗斯精神对于仇恨的坚持态度。

说回到中国,我一直很喜欢鲁迅,不过,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也有矛盾对立的地方。比如,他说过这么两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 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 都不宽恕。”

后面这句是先生晚年写的,这让我一直在想,即便是鲁迅这样的文化旗帜,对待仇恨的方式,也与俄国知识分子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最尊重鲁迅,但,我也不会全部盲从鲁迅。这个时代,我们得有勇气为五四人物的精神再增加点自己的东西。

想到孙立平观点,想到这些文化人物,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集体反思一下:我们还应该活在“基于怨恨的偏执”之中吗?我们如何能像像英国、法国知识分子那样在宽容中抵达更大的自由境界。

孙立平借此“对一个民族的矛盾与扭曲”进行反思,难得的是,他把这个宏大命题落在一个很普适且通俗的观点“专门盯着对方的缺点,最终误导的一定是自己”。

这是令我极为共情的。

作为批评者,我也在反思,那种“为了批评而批评”到底还有多少理性和正当性?

如果说“批评也是建设”的道理,我们能不能也接受“赞扬也有理性”的客观性?

我的新书《不负经典》封面上有两个名字,都是中国作协的副主席,一个是作序者,一个是推荐者。

之前,给大家推介这本书时,我从来都没有提过他们。

倒是后台偶尔有偏激者说,老将,要是没有这样“位高权重”的推荐者,我就会买你书了。

说实话,这样的人,令我极为憎恶!

不用看他们信息,我敢绝对判断,他们永远不会打赏不会购买,只会挑刺只出恶语。

我新书封面上那两个作家,为人为文,令我我极度敬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是我无限仰望的。

说到底,这就是因为思想共鸣和价值共情。

我们在交流当下文学时,推荐的那位先生曾对当下那种“为了批评而批评”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这无疑是理性的。试想,我给大家推荐经典作品,聚焦在茅奖作品上,如果全是批评,给大家讲的全都是烂作品,那大家花时间看这些烂作品还有意义吗?看我评烂作品还有意义吗?

当下,有些所谓的批评家,对一切作品和作家,都是批评和攻击。我甚至看到他们把《白鹿原》也批得一无是处。

有一些野生攻击者对文坛现象的批评,已经失去基本理性,甚至造成作家群体性污名。我虽然从没融入到那些圈层,但依然认为,这就是“基于怨恨的偏执”。

“基于怨恨的偏执”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挑别人缺点的狂欢中,误导了自己。

事实上,这些批评者从来都没有写进入创作的沉静状态,最后拿出令人信服的作品。

对个体来说,文化竞争到最后拼的一定是作品本身。

谩骂和攻击,离真正的好作品,肯定是有距离的。

所以,我还是坚持要写些像今晚这样的小众文章,然而,温和而坚定地追求能够自己抵达的小自由。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小自由都多了,这个社会不就有更大自由了吗?

愿您,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小自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孙立平大师对美国大选的深入剖析到底谁胜对中国影响多大多久多这样,社会结构开始呈现出一种断裂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撕裂与断裂不完全相同。断裂是结构意义上的,撕裂更多是行动意义上的。而撕裂往往是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为此,我又制作了这第六张图。 图六表明的是在全球化和斜线式切割的背景下形成的意识形态对垒。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的阵营中,人们都jvzquC41yy}/onnrkct/ew473gj7z=m
1.[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孙立平.pdf文档分类:生活休闲|页数:约355页 文档列表文档介绍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孙立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档信息 页数:355 收藏数:0 顶次数:0 上传人:yzhlyb 文件大小:0 KB 时间:2016-03-02jvzquC41yy}/vjtfqey/exr1r/97:B8:564ivvq
2.《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孙立平著)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作者:孙立平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就上当当网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7936:/j}rn
3.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 社会事实 社会转型 社会断裂 孙立平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YIZS72286729>0jvs
4.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社会学2005年,孙立平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中提出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的构想;出版《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提出利益博弈开始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和形塑利益格局的重要机制。 2006年,孙立平出版《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提出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和重建社会基础jvzquC41yy}/ixyqvuooiqzc0qxh0ls1rtugg|xqt1mvqzg1ohba=7:444ivvq
5.韦伯命题与中国现代性{1}参见迪思·C·蒂普斯:《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研究的批判》,谢立中、孙立平编:《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2002年,第217———250页;单世联:《从“现代化学派”到“全球化”论者》,《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根据此一概念的主要阐释者杜维明的概括,“文化中国”包括三个意义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82786913:44==:4a?63?<958:/uqyon
6.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57]以意大利西西里为例,在发生盗窃时,如向警方报告,75%的情况是无所作为,15%能找到罪犯,只有10%能追回赃物;如找黑手党调解,只有5%未获成功,当然被盗人要拿出被盗财物的1/4-1/3供调解人和盗贼分享。参见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jvzq<84yyy42393eqo5{kuncq1gsvrhng/743@;;0jznn
7.孙立平:我们要幸福不要“被幸福”新闻台孙立平,著名社会学专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先后出版《断裂——— 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失衡——— 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博弈——— 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守卫底线——— 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重建社会——— 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孙立平关注中国转型期社会的发展jvzq<84pgyy/ewyx0et0eqnpc1813:563:522;=:40yivvq
8.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直击改革孙立平教授以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称,长期致力于社会转型、社会公平正义的探索,其理论、智慧处于知识界、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斐然。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反省与探索》、《传统与变迁》、《断裂》、《转型与断裂》、《失衡》等一系列作品,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等方面产生了重大jvzq<84grcvft753p{4dp8mvvrexd8mvon532:9/3253;8hqpvkovh672:680qyo
9.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中国将要经历一个并非短暂的经济收缩期中国经济孙立平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见解。他曾出版过《断裂》《失衡》《重建社会》等多部影响力很大的著作,并在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他在演讲中提出了以下三个理由,来支持他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判断。 大规模集中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 孙立平教 jvzquC41zwkrk~3eqo559B983972;87737<95<=
10.孙立平教授在启迪科技园开讲:全球经济格局剧变与中国经济深层挑战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孙立平教授长期关注社会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提出的“断裂社会”、“实践社会学”等理论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 活动现场,孙立平教授教授并未局限于宏观数据的罗列与表面解读,而是将社会学独特视角融入其中,深入剖析国际经济秩序的剧变对中国经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69>8:?8a;djb9o6922713rtto0nuou
11.孙立平:重建社会,还是重建权力?经济观察网经济观察报 孙立平/文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不可治理状态。目前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处于这种状态了。比如腐败。因为腐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高度隐秘的状态,靠正常的制度化措施,已经没有办法发现这些腐败现象了。对于这类问题,首先要使其进入可治理状态。怎么进入?关键是基础制度或基础秩序的建设。 jvzq<84yyy4fgx3eqo4dp87236519;>1378:7?3ujvsm
12.乡村文化传播方式与效果“传播断裂”是学者孙立平概括199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用来表示社会中不同阶层的要求差异有时会达到一种无法理解的程度。而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播断裂表现为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之间的断裂,最后导致乡村文化共同体建构困难重重。该逻辑的视角表现为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特点表现为非参与、非互动和外生性。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ejd~my8}eejhyn€44247198<65:75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