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导管位置表浅,因其特殊位置,在颌面部外伤时常常受累。若处理不当,则会导致腮腺导管瘘的形成,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准确地寻找到腮腺导管断裂口并及时吻合,是防止术后腮腺导管瘘的重要措施。本文报道1例唾液腺内窥镜辅助治疗腮腺导管断裂的病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1.1病史与检查
1.2诊断
左侧腮腺导管断裂。
1.3治疗过程
2.讨论
口腔颌面部外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腮腺导管因其特殊位置,在颌面部外伤时常被累及。按照腮腺导管位置,其解剖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腺体段、咬肌段和颊肌段。当损伤发生在腺体段且伴有腺体损伤时,常采取损伤导管结扎及患侧腺体缝扎的治疗手段,术后腺体加压包扎并嘱患者清淡饮食。当损伤发生在颊肌段时,可将受损导管改道,即游离导管后将其开口置于口腔内。当导管损伤发生在咬肌段时,常采取导管端-端吻合术恢复导管的完整性。因此,如何准确地寻找导管断端口并及时吻合是手术的关键,也是避免术后腮腺导管瘘的重要措施。
目前,临床上寻找腮腺导管断端口的方法有:
(1)亚甲蓝染色,即采用在腮腺导管口注入亚甲蓝染料的方式寻找断端口。但这种染料易从创区溢出,造成术区污染、模糊,不利于下一步手术操作。
(2)支架导管探查,即从腮腺导管口插入支架导管以协助定位断端口。然而对于陈旧性创口,因创区组织纤维化及炎性反应,导管组织变脆,柔韧的支架导管不能顺利地通过导管系统;若改为坚硬的探针,暴力地探查断端口易造成导管侧穿,将侧穿口误认为是远心端断端口吻合后,会拉伸导管长度,使导管变窄,术后易发生反复肿胀,且唾液仍会从真正的远心端断端口流出,导致手术失败。
(3)唾液腺内窥镜观察,即将唾液腺内窥镜深入导管,通过唾液腺内窥镜系统的显示屏直接实时观察导管情况,当显示屏中导管系统消失,同时创口区出现红色亮点,则为导管断端口。鉴于唾液腺内窥镜微创、直观的特点,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腮腺导管断裂的治疗中。由腮腺导管开口处导入唾液腺内窥镜,可由显示屏直观查看导管壁的变化,是否有充血、黏液栓子及脱落上皮细胞。
与此同时,唾液腺内窥镜系统的冲洗液(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可以很好地冲洗掉以上组织。再者,伴随着唾液腺内窥镜的导入,狭窄的导管系统亦得到了一定的扩张。唾液腺内窥镜使整个手术直观、精确,一方面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刺激,降低出血及神经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利于患者的预后。手术过程中,导管端-端吻合术需要一定的手术技巧,吻合前要确保导管松弛得当。
松弛不当条件下强行吻合导管口,相当于拉伸了导管的长度、缩短了导管的管径,极易造成术后导管阻塞;松弛过度的导管易发生内卷或外翻,影响导管对位,这种条件下的吻合容易造成吻合口狭窄,导致手术失败。术中导管内置一枚医用硅胶管也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医用空心硅胶管既能保证术后唾液正常流出,又能对导管起到支持作用,防止因导管挛缩变窄引起的阻塞性腮腺炎的发生。
综上,唾液腺内窥镜辅助治疗腮腺导管断裂,具有微创、直观、疗效佳、预后好等优势,推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