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河边的错误》:真相的迹与虚,答案在何处飘|新批评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在侦探破案剧情之下,电影实则走了一条反侦探电影套路的心理分析之路,由此提高了观众对此片的接受度。本文评论结合原著小说打开了理解电影的入口,“余华的小说反对熟巧叙事,未将熟练的技巧、看法凌驾于事情之上。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延续、响应、蕴含之前的写作经验。要理解电影《河边的错误》,先得理解余华的小说观念。”

《河边的错误》:真相的迹与虚

文 / 李啸洋

电影《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1995年江东省沛水市万宁县池塘边养鹅老妪被收养的疯子用柴刀砍死,几位案件的目击者相继遭遇了离奇的死亡。刑警队长马哲不相信凶手只有疯子一人,他试图找到几起案件的内在关联。马哲陷入真相的痕迹中,最后精神陷入荒诞,分不清真实与幻觉。

托洛夫曾对侦探小说的叙事规则和审美模式进行了分类,他在《侦探小说的类型学》将侦探小说分为解谜小说、黑色小说和悬疑小说三类。侦探小说讲故事有两条铁规:一条是“犯罪的故事”,即实际发生的案件。另一条是“侦破的过程”,即读者如何解释、还原、获悉真相。侦探小说通过犯罪的“缺席”和侦破“在场”来互补的。侦探故事的吸引力在于对于真相的演绎。魏书钧导演《河边的错误》打破了类型片的边界,影片将侦探、悬疑、惊悚、黑色风格熔铸在一起,别具风格。电影无意探讨一个完整证据链上的故事,而是探讨真相的迹与虚——虽然警官焦头烂额,但真相却是蛛丝马迹,毫无头绪。杀人犯“疯子”的疯狂行为,也引发了警察的疯狂。电影《河边的错误》所讲的犯罪故事按部就班,就是疯子杀人。导演魏书钧同样按部就班地部署了案件中的人证(偷情的王宏和女工刘钱玲、流氓罪犯许亮)和物证(砍柴刀、磁带、大波浪)。电影迷人的地方则是对侦破过程的讲述,当所有的证据都串在一起时,警察队长马哲依旧觉得“这不是真相”,这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很大冲击。

▲ 影片花絮资料图

影片《河边的错误》对原著小说做了很大改动。原著中“疯子”三次行凶杀人,杀人动机如何,小说文本未曾说明。小说隐约交代疯子杀幺四婆出于虐恋,诡异的是,疯子殴打她的时候,她脸上“竟洋溢着幸福的神色”。电影对这一段虐恋情节则完全舍弃。此外,小说中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正义。警官马哲意识到“法律对疯子无可奈何”。当局长告诉马哲“法律对你是有力的”时,马哲便挺身而出执行“正义”——马哲亲自开枪打死了疯子,就像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中看不惯堕落纽约客的司机那样。原著小说的结局极为黯然,在警察局长的安排下,马哲成了说话颠三倒四的“精神病人”,逃过了法律的惩罚。电影改掉了这一结尾,让马哲这一形象保持了理性的清醒——马哲并没有杀死疯子,而是将疯子送进了疯人院。警察表彰大会上,马哲被授予三等功荣誉。他“杀死”疯子,只是幻觉。

余华原著小说反对熟巧叙事,未将熟练的技巧、看法凌驾于事情之上。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延续、响应、蕴含之前的写作经验。要理解电影《河边的错误》,先得理解余华的小说观念。1986年11月,余华在《上海文学》发表了小说《死亡叙述》。小说开篇就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作为基调。自此之后,宿命和死亡作为余华小说的主题,反复出现在后继小说中,《世事如烟》《一个地主的死》《活着》《第七天》等作品皆有这一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死亡作为宿命,在余华1988年的小说《世事如烟》中得以体现: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其长寿高建立在自己晚辈们的短寿基础之上。这种构思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了1992年的小说《活着》。电影《河边的错误》开篇就加上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名言:“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为了突出“命运”,电影设计了马哲和妻子的命运:妻子腹中胎儿有基因病,吵架时妻子将其归为“这就是命”。

余华曾引用两句话来阐明他小说中的命运与事实。第一句是作家艾萨克·辛格的“事实不会变得陈旧,但议论会变得过时。”第二句是古希腊谚语:“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这两句话,可视为小说《河边的错误》中的美学观。事实上,余华的《河边的错误》也能找到艾萨克·辛格小说的影子:《克洛普施托克的引言》中的不伦之恋与做爱后的离奇死亡,对应到小说《河边的错误》里,便是疯子和幺四婆的虐恋杀害;《傻瓜吉姆佩尔》中并不认为自己是傻瓜,对应到小说里,便是疯子不认为自己是疯子;《姊妹记》中主角与幽灵搏斗,对应到小说里,便是警察马哲在真相和理性的迷思间搏斗;《康尼岛的一天》运气不断反转,对应到小说里,便是马哲不断逼近真相又被真相甩回原地。

作家爱伦·坡确定了推理小说的原初形态,确立了侦探类型的叙事公式:侦探与助手联合破案(如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安乐椅”侦探(无需出门运筹帷幄的智算侦探)、密室空间、意外的凶手、心理盲点、暗号与暗语给出破案线索。其中,“意外的凶手”和“心理盲点”成了侦探电影扣人心魂的高潮部分。小说中,疯子连续杀人动机到底为何?常识、逻辑、秩序意义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余华没写,而是用蒙田的话为自己的小说理念辩护:“按自己的能力来判断事物的正误是愚蠢的。”余华将其作品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列为“传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这类传奇皆有笔记小说的痕迹。笔记体小说叙事上是“大杂烩”,有散文化的倾向,传奇、杂录、琐闻,叙述委曲,不重视小说情节与逻辑构造,而是让真相行在暗处,主张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河边的错误》中,余华也将死亡事件密集串联起来,三起死亡案件没有密切的逻辑关系,死亡的原因有的也未曾交代。但死亡的主人公都有共同的特征:孤僻。四十八年来,幺四婆婆都是独自一人生活过来的;22岁的王宏有些孤僻,不太与人交往;35岁的许亮没有结过婚,他唯一的嗜好是钓鱼。邻居说他很孤僻,单位的同事却说他很开朗。孤僻性格如何变成事件显现在电影中,这成了本片改编的难点。

侦探小说的结局,常常是理性胜利的时刻。理性光辉的时刻照亮了悲剧。这种溯源式的破解,总有一种刻意、传奇的美学成分在里面。黑色电影《漩涡之外》(Out of the Past,1947)中,雷蒙德·钱德勒创造了硬汉侦探小说的英雄性格:“有赢的办法吗?”“有办法可以输的慢一点。”无论如何,罪犯最终缉拿归案,侦探和警察又一次获得胜利,哪怕是惨胜。余华曾说:“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人很正常,但是作为小说,找不到一个人就不正常了,尤其是一部完整的传奇小说,肯定是有头有尾,该交代的事情都要交代。”战玉冰在《现代与正义: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研究》中认为,正义是侦探小说的美学主题和故事诉求,现实证明这一诉求不过是“正义的虚张”。黑色电影里,警察常常是“合法的”捍卫者,侦探常常超越法律的边界来执行正义。可是这次,警察皆侦探马哲没有胜利,等待他的是谎言、现实谜团和理性的僭越。余华认为,事实和命运都要比“看法”宽广得多:“命运会刁难一个人,但压垮一个人的是自己。”影片中,压垮警官马哲的,正是对真相的追寻。影片后半部分,马哲过分执着于“理性中的真相”,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似乎成了幻觉:马哲有没有杀人?马哲对局长说自己在庙里用四颗子弹杀死了疯子。可他到警局自首时,拆开的“64式”手枪却有七颗子弹。疯子穿了马哲的皮衣,马哲用石头砸了他的脸。集体表彰大会上,马哲获得了奖状,将疯子安妥在精神病院。影片结尾用“超现实”逻辑,盖过了观者的好奇。

马哲这一形象是“理性”的化身,他的困惑来自于理性话语的失效。电影《河边的错误》中,最难理解的是疯子一角。“疯子”是一个非理性形象。意外凶手是疯子,疯子为何相继杀死不同的人?动机何为?电影不曾交代。正因如此,“心理盲点”成为理解“疯子”犯罪最大的困惑。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中认为,疯狂的主题取代了死亡的主题,造成了故事的断裂,这正是同一种焦虑的内部扭曲。疯狂开出的是一个全属于道德的世界。疯狂遭到驱逐,乃是与理性的来临密切相关。《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将疯癫视为梦幻与谬误的接触点。疯癫把视觉与盲目、心象与判断、幻觉和语言、睡眠和清新、白昼和黑夜结合起来,最后成为虚无。只有一个词能概括疯癫体验:“非理性”。对于理性而言,非理性是最贴近、又是最疏远的,既是空洞又是最完全的,它的一切都已熟悉的结构呈现给理性。导演魏书钧认为,本片的重点不在于凶手是不是疯子,而是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偶然性”。当人物遭遇到如此多的偶然性,他会怎么想,怎么理解无常?影片后半部分,电影偏移了真相,而是走向了暴力、谵妄、幻觉,警官马哲的心理状态,也从理性变成了恐惧和惊悚。

除了角色之外,电影《河边的错误》的空间构造也别有用意。“河边的错误”这个组词除了讲明故事的发生地点,本身充满隐喻色彩。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马哲杀人,是“错误”,执迷于理性迷思,也是“错误”。几位目击者来到河边,他们没有杀人,但是却因一宗凶杀案意外卷了进来,因各种原因自杀或者被杀,也是错误。最后一重错误,乃是真相的罗生门,试图用理性来解释一切,也是“错误”。

虽然雨水连绵、侦破无果是很多黑色电影的标配,但是电影《河边的错误》并不在一个正宗的黑色电影或侦探故事的框架下。1494年,德国作家布兰特创作了《愚人船》,水流和航行分别扮演了角色,水扮演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而船则是秩序的象征。电影《河边的错误》中,水也是环境的隐喻。余华的原著小说中,河水一直在流,秋天已经走进了最后的日子。凶案发生地是小河转弯处的一条死河,它是那条繁忙的河流的支流。疯子总是在河边泡衣裳,马哲反复来到河边寻找破案线索。河水的流动性,世事的无常,使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河流,就成了人性不确定性的象征。

“没有答案,不如发疯。”这是电影《河边的错误》的宣传语,也是对迷乱的故事逻辑作出的解释。《河边的错误》将马哲的办公地点设定在废弃电影院,电影院作为梦魇、超现实幻觉的发生地,为电影罩上一层独特的滤镜。疯子,是形象。疯狂,是状态。疯子和马哲找真相的疯狂,是一体两面。电影《河边的错误》情节侧重点,是找不真相的疯狂与抓狂,奉俊昊的电影《杀人回忆》(2003)也曾精准捕捉了这种状态。废墟空间也是《河边的错误》的特色。影片最后,马哲追着疯子来到了一片废弃的大楼和废旧的庙宇里。废墟是人类文明的对立面,废墟无人居住,引发虚空的感叹。废墟隐藏着过去,它是证据,昭示着人存在过的痕迹。推理只能猜逻辑,但是推不倒铁一般的现实。“答案在风中飘”,也许,这是电影《河边的错误》最想言明的。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电影剧照

原标题:《电影《河边的错误》:真相的迹与虚,答案在何处飘?|新批评》

THE END
0.影评:法国电影《黑匣子》(2020)——空难疑云,“聆听”真相,一场搭以上描述的是法国电影《黑匣子》开篇4分钟的一段长镜头,该片上映于2020年,由雅恩-戈斯兰(YannGozlan)执导,豆瓣评分7.6。 本片中的男主角皮埃尔-尼内(Pierre Niney)凭借此片获得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黑匣子》本质上是一部惊悚片,故事情节围绕着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处(片中简称BEA)的年轻分析师马修jvzquC41yy}/lrfpuj{/exr1r1?6gj:538
1.神秘电影5路线开启终极谜题追踪,探索隐藏剧情,解锁最终结局真相当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缓缓淡出,观众的心脏依然剧烈跳动。那股紧张、期待、甚至有些许失落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久久无法平息。《神秘电影5》的终极谜题,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所有观众的思绪卷入其中,迫使他们去面对那个可能颠覆一切的真相。 第四层:逻辑链的断裂与重塑,智慧的终极考验 jvzq<84yyy4idlhrkv4ptp4ctvodnn4424;239=942;7;6xozoicdx3ujvsm
2.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观后感(精选28篇)《嫌疑人X的献身》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电影背景音乐制作沉闷压抑,紧扣电影的主题、演员的表演准确到位、入木三分、充满张力。 影片在进行中,让观众多次修正对主人公石泓的感观,故事没有进行到最后,永远不会了解故事的真相。影片中,在小河的漩涡中不停地打转、然后随波漂走的树叶,非常好地演示了这部影片的jvzquC41yy}/{~|gpoo/exr1iwgojxzicp547<:570nuou
3.亲爱的朱莉教授,看了您的书,我写了这篇电影分解作业,烦请指教!(让他记不得女生的名字了,他冲着天空悲凉地呼喊:“你的名字是?”11、真相大白a. 三叶梦醒,回到三年前,彗星裂片即将摧毁小镇。三叶奔向镇长办公室,途中摔倒。她看到手心里,男生当时在山顶与她相见时,写在她手心里三个字——“喜欢你”。她再次鼓足勇气承担起拯救小镇的使命。注:此处女生与父亲交涉的结果,电影中留白处理。b. 时间来到5年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6=:::=1
4.lockedroom|Fang'sMysteryBlog|Page2真相 模型本应该在皮带下方断裂,却在皮带上方断裂。在三人制定计划之前,沼木已经每隔三厘米一段打印好了上半身。沼木的目的是卖钱赔付工作部的损失。 3. 二進数の密室 水城史夏忘带手机,想要联系男朋友,于是向同班同学月浦紫音借手机发邮件。紫音和史夏加入文化节道具小组。有人在鬼屋中摸園村的手,史夏承认是自jvzquC41nqilgmwqqo4og}4dnqm0Alfv?8,qcpjf?4
5.引社会热议,三回话语揭示亲情断裂真相哔哩哔哩下载儿子要我三回怎么说,母亲含泪讲述家庭悲剧,儿子冷漠回应引社会热议,三回话语揭示亲情断裂真相安装你想要的应用 更方便 更快捷 发现更多 30%好评(86人) 96 详细信息 软件大小 69.42MB 最后更新 2025-11-17 18:16:47 最新版本 v1.32.15.27.73 文件格式 apk 应用分类 ios-Android 国产农村高清无jvzq<84o0|uog7suyz4dp8|qy1tfy|4333;8:@96834ivv
6.引社会热议,三回话语揭示亲情断裂真相哔哩哔哩下载儿子要我三回怎么说,母亲含泪讲述家庭悲剧,儿子冷漠回应引社会热议,三回话语揭示亲情断裂真相安装你想要的应用 更方便 更快捷 发现更多 52%好评(39人) 65 详细信息 软件大小 97.99MB 最后更新 2025-11-15 22:12:03 最新版本 v35.3.12.56.5 文件格式 apk 应用分类 ios-Android 露阴少妇 使用jvzq<845i0zjcwqqpi4lfny0ep5kg}4588e74;70jvs
7.日航浩劫,379人全部生还的背后飞机新浪财经最后,机长犹建国反复确认所有旅客都已从逃生滑梯安全撤离后,才和副驾驶一起从前端的驾驶舱跃窗而出。 有旅客回忆称,就在机长和副机长先后跳出驾驶舱窗户几秒后,客机中段发生了第一次大爆炸,随后引发的大火和浓烟更为猛烈,连续的爆炸让机身折为三段。机身尾部在大火燃烧中变形,断裂在地面上。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63146651fud/rscjygsu><8:9>90|mvon
8.上海是如何挣脱好莱坞魔掌的|大象公会接管之初,上海电影行业从业人员数千人,每天的电影观众有数万人,他们的动向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期间官方只是规定不再进口新的电影,在国家与革命强力书写的历史进程中,现代上海的生活并未断裂。 ▍上海进口美国影片数量表,据《上海电影志》整理 在管理政策尚处于摸索阶段时,接管上海高层领导的态度便成了关键因素。 jvzquC41pg}t0sxvx0ipo8|cr1g0496933771::329=12A:74;4tj}rn
9.电影《封神》隐藏的历史真相山水洲城记电影《封神》隐藏的历史真相 | 山水洲城记 今年暑期电影市场共有116部影片上映,可谓火力全开,似乎攒着一股劲,有集中喷发的趋势,其中不乏引发话题效应的影片。 《封神第一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部口碑逆袭的电影。从舆论关注的重点看,逆袭的原因在于制作精良、饱含诚意。比如大家对片中身材健硕、精气神满满的质子们津津乐道,背后是jvzquC41uq4je||d0eun1q43286158724569394:48988hr0jvsm
10.他倾家荡产拍出今年国产电影最高分电影开场,导演方励入画,那是2016年某日,他在船上指挥一支勘探团队寻找里斯本丸号残骸,连续10天一无所获。他们扩大勘测范围,将东极岛海域整个扫了一遍。声呐扫描之下,终于,货舱、垮掉的甲板、断裂的船体一一出现在眼前。长140米,宽18米,一艘沉船现形,与里斯本丸号构造完全吻合。 jvzq<84pgyy/kwjyuykfm7hp1yn04976/2?.3;4452>10|mvon
11.电影、记忆,与我们断裂的生活——2022观影总结今年是看电影的第六年,也是用豆瓣的第六年,六年至今,心态其实也有了变化,更会被那些与个人生活的体会和感触相关的,或者坚持保守真切情绪和价值的作品打动。我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而且这一年来我发觉这种心态的转变尤为明显,因为和许多人一样,我的生活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巨大的断裂、骤然的变动、令人难以直视的痛苦。从一次封锁逃往另一次封锁、体会苦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4677678
12.施畅:隔离与混杂——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空间科幻关于虚拟城市的电影情节往往设定如下:大多数人昧于隔离的真相,只有极少数人发现了城市的异常。主人公不得不求助于混杂势力,设法突出重围。最终,站在世界尽头的主人公幡然醒悟,告别或破坏虚拟的隔离空间。在丹尼尔•伽洛耶(Daniel F. Galouye)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 3, 1964)中,科学家为了研究市场营销,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8475d6992:2344:929:>/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