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万众瞩目的全国秧歌展演活动持续在榆林古城“闹红火”,一场场“国字号”非遗秧歌秀火热上演,以非遗庆新春,以文化颂时代,共庆中国年。
来自安徽省的花鼓灯秧歌,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花鼓灯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和后场小戏组成,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组成部分。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舞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游场”,此次来榆林展演,主要展示的是传统花鼓灯经典剧目《大花场》中的堆花卸花、双出门等片段。
“受我国南北交界地域影响,花鼓灯表演既有南方细腻柔美的文化元素,也有北方粗犷豪情的表演内容。”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演员徐太乐告诉记者,队员平均年龄20岁,他们将传统的花鼓灯进行了创新和完善,成为越来越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安徽花鼓灯舞蹈动感强,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我们在当地开设了很多非遗传习所,为颍上花鼓灯的传承培养了数千名少年爱好者,数百名专业传承者以及数百支花鼓灯广场舞队。”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朱传奇说。
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为非遗项目带来了新机遇,也为民间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许多优质文旅产品,为颍上花鼓灯寻求到新的出路。”朱传奇说。
来自榆林市清涧县的插梆子秧歌,是流传在清涧县东区沿黄乡镇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秧歌舞蹈。
插梆子秧歌伴随着先民“篝火而舞”,兼具祭祀和自娱性的秧歌舞而产生,后期演化为民间“闹秧歌”“打场子”的一种舞蹈形式。
插梆子表演形式有单舞、对舞、群舞,所用乐器与秧歌舞打击乐器一致,打击乐谱以“流水”为主,以“七锤”“凤凰三点头”等武场子鼓点和陕北腰鼓鼓点为辅。演员手持枣木棒子,以先民狩猎、劳作,与自然搏击的姿势为基本动作,击节清脆响亮,节奏明快,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随着秧歌舞的不断演进,民间艺人对插梆子秧歌进行了创新,融进了小红拳、小链架、五虎刀、鞭杆拳等民间艺术,最终将其改造为一种秧歌开场舞蹈。
“二不楞后生们活蹦乱跳的,跳得很局劲儿!全国的秧歌队都来了,这个年过得太红火了!”自从全国秧歌展演活动开展以来,75岁的榆林市民刘忠厚几乎天天来“报道”。
2月24日,正月十五。15支秧歌队将持续“炸街”,所有车辆将从榆林市第一中学分校集合,从军分区巷口出发,经世纪广场定点表演区,到达榆林汽车南站定点表演区,绕榆林大街行进表演后,返回榆林市第一中学分校有序退出。
“最暖万家灯火时,最喜人间喧嚣时。”我们在榆林古城等你来!(记者 李旭佳 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