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沙头角,大家都会想到中英街。在现在中英街内,有且只有一条自然村落,那就是沙栏吓村。沙栏吓为吴姓客家村落,于康熙初年迁来沙头角一带定居。
沙栏吓村航拍图
@方志广东
沙头角地区在客家人未进来之前,当地沿海的原住民是来自福建、粤东沿海的福佬人以及漂泊不定的水上疍家人。客家人的到来,给沙头角本地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
吴氏发源
相传吴氏传姓始祖为仲雍公,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次子,字执,号虞仲。四十一岁时,为使幼弟季历得继周太王之王位,遂与长兄泰伯并有让德,同犇荆蛮,建国勾吴。长兄泰伯卒后,因无后嗣,仲雍公世袭兄位,在位六年,育有二子,长子名季简,次子名居简。
泰伯奔吴
仲雍公卒后,葬于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尔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仲庸公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周章追封仲雍公之长兄泰伯公为吴伯,至此,吴泰伯即为吴氏的开姓始祖,而仲雍公为吴氏传姓始祖。
到了仲雍公十八代孙寿梦时,吴国开始称王,建都平江(今江苏吴县)。吴王寿梦育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余祭、三曰夷昧、四曰季札。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
吴国谱系
后诸樊、余祭、夷昧之后裔,并称总堂号为“渤海堂”,季札之后裔,称堂号“延陵”,并同时衍生出吴氏后裔许多分支衍流堂号名称。
渤海堂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
开基沙头角
根据《大埔吴氏族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世居福建永定的吴文偕(五四郎)为避汀州寇乱,迁徙至潮州大埔峦洲都大新村开基,为入埔始祖。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正式宣布废止“迁界令”,次年解除“禁海令”,“迁海复界”给地处山区的客家人走出山区,来到沿海创造了机会。由于迁界区原籍居民回迁很少,为鼓励移民垦荒,恢复生产,广东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免除税负,官给耕牛,资助移民发展生产,对于招垦得力的官员,给予升职奖赏等等,鼓励外地移民大量迁往“展界区”。
新安县迁海示意图
@《深圳通史》
从这时起,大量原居山区的闽粤赣客家人,纷纷移民来到“复界”区,进行垦荒创业。吴姓是“复界”后被招垦的首批垦民,成为从大山走向大鹏湾的滨海客家人。
根据同治二年(1863)的《吴氏族谱》以及1918年《三省总族谱》所载,明末,大埔县的吴均端父子到博罗生活。约二三十年后的康熙初年,吴均端去世,其子吴尚儒携家眷到新安县的沙头角开基。
50年代的沙栏吓村
@吴天其
吴尚儒移居沙头角时,是与其夫人罗氏的族人结伴而来。当时,他们用两个框分别装各自祖先的香炉,用担子从博罗挑到沙头角。在长途跋涉后,由于担子经常换肩挑,双方分不清各自祖先的香炉,于是吴、罗两家约定不再联姻。
一开始,吴罗两家定居在山咀,成为山咀村最早的村民。刚到山咀村时,吴、罗两家仍以农耕为业,后来吴氏家族人口越来越多,便有人去沙头角海边捕鱼。由于山咀离海边有两里多地,且沙头角一带山路蜿蜒,有老虎出没。为了方便作业,于是出海捕鱼的吴氏族人便在海边的沙坝上搭寮居住。
30年代沙头角一带地图
由于此处为出海口沿岸,海沙堆积成长长的一条沙带,从山咀望过来,就像海中的一道围栏,于是就取名“沙栏”。“吴”在客家话中与“鱼”同音,吴氏认为,他们一定要到有水的地方才能发展。由于山咀没有水,故久而久之,吴姓就从山咀搬到了沙栏居住。
来到大鹏湾畔的吴氏,他们改变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学会了驾船、捕鱼、织网,在沙头角发展出了农渔兼顾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划分生产队时,村里的三分之一的人在农业队,三分之二的人在农业队。
沙栏吓吴氏宗祠
@方志广东
在清朝后期,吴氏因家族人口壮大,部分人继续外迁。同治年间,吴尚儒的八世孙有三房人迁到了距离沙栏吓村12公里远的凤凰湖村定居,并修建了一座二进的祠堂;光绪初年,吴清彦携妻子林氏及二子朝达、朝远迁到了离沙栏吓一公里远的担水坑村;民国初年,吴盛宗一家及吴应宗之子子杨、子森、子胜、子楷携家人先后迁往8公里外的涧头村(简头村)居住。
吴氏与勘界传说
中英双方于沙头角伯公坳下勘界
现在的中英街原来是河道,是由两条小河夹住的。两条小河都是沙头角河分岔流下来的,一条在现在的深圳境内,一条在现在的新界境内。两条小河的分岔点就在现在沙头角关口南侧的桥头位置,并都流到沙头角湾。
1899年中英勘界时,双方确定以沙头角河为界,用木牌做勘界标记。最初木牌是插在目前深圳管辖的沙头角河边,这样沙头角和东和墟就全被划给了港英。
清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五至二月初七(1899年3月16~18日),中英勘界人员在沙头角勘界。中方勘界代表王存善(左前一低头站立者)和英方勘界代表骆克(左前二手扶界桩者)在沙头角海岸边竖立界桩。照片拍摄的位置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沙栏吓的村民不愿被英国人管理,成为英国的臣民。在中英官员白天勘界回去后,一个叫吴子魁的沙栏吓村民连夜带着村里的三十多个年轻人将插在北侧沙头角河的勘界标记木牌,插到了西侧的那条小河边上,就这样沙栏吓村就留在了中国的管辖范围内。
沙栏吓鱼灯舞
客家人在喜庆的日子都会舞麒麟,沙栏吓吴氏除了舞麒麟外,还会舞鱼灯。这或许因其姓氏“吴”与“鱼”同音之故,吴氏在心理上就喜“水”。吴氏舞鱼灯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已成为沙头角乃至全深圳独树一帜的特色民俗。解放以前经常被新界、大鹏湾一带的乡邻请过去演出,还去过惠州、广州、佛山等地演出。
@深爱海洋
一开始的鱼灯舞是吴氏从大埔县带过来。在结合吴氏出海捕鱼的历史、新安县本地元宵“张灯作乐”的习俗以及对新生活的期盼之情后,吴氏族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沙栏吓鱼灯舞。
鱼灯舞从鱼灯的模样看,大多是角鱼、火点鱼、丁公等近海浅水鱼类,还有红鲤、青鲤等淡水鱼。鱼灯舞一般在晚上进行,表演场地不需其他灯光,舞者低马步俯身曲背,巧妙地藏于鱼灯背后,主要突出鱼灯的形象、鱼灯的舞姿。传统的鱼灯舞在新鱼灯启用和每次表演之前祭祀,均有一套仪式,具有较强的民俗性。
鱼灯舞的伴奏以锣鼓为主,配以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热闹的鼓乐声中,虾兵蟹将款款而行,之后随着紧锣密鼓声进入狂舞。渔民们利用民间武打的弓步、马步和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捕鱼、吃鱼的行动场面,情节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沙头角鱼灯舞有一个特色:清一色的男子舞蹈。在沙栏吓村300多年的历史中,只有男子才能参加鱼灯舞演出,而且在开光仪式上女性家族成员都必须回避。
@盐田区图书馆
在破四旧期间,鱼灯舞活动被迫停止。到了上世纪90年代,沙头角文化部门和沙栏吓村委,积极发挥村中老艺人的作用,重新制作各式鱼灯,使中断了一段时间的传统鱼灯舞,又恢复了排练和演出。在吴天其、吴观球等人的努力下,鱼灯舞重放异彩。
@沙头角读书与生活
2003年,沙头角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鱼灯舞之乡”。鱼灯舞则在2006年列入深圳市和广东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深圳历史
《深圳客家源流》
《深圳民间节俗》
盐田区图书馆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