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13年10月修订版《公共政策概论》(陈庆云)课后习题及答案,这是第三份文件,包括第九章到第十一章。

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2.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

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强调竞争与和谐的统一,有此种思想的公共政策理念可称之为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

4.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决策权力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B)。

A.社会主体知识化B.社会组织层级化C.政策信息公开化D.民主参与大众化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C)。

A.基础型政策理念B.理性型政策理念C.发展型政策理念D.综合型政策理念3.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A)。

A.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D.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CDE)。

综合模拟试卷(三)一、单选题(在本题的第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25分)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

①《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②《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③《博弈与决策》④《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的是()。

①国家性质②国家机构③国家职能④国家制度3、公共政策的质量由()决定。

①国家权力②国家制度③国家能力④国家体制4、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

①阶级性②政治性③权威性④预见性5.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国内原因的是()。

①自然灾害②社会的变迁③非预期的人文事件④武器的革新和发展6.在政策诉求的概义中,提出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是()①民间团体②公共权力机关③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④行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主体7、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阶段为()。

①政策目标确定②政策规则③政策方案的设计④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8.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

①基础②关键环节③起点④前提9、为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听证制度②运用德尔菲法③逐级请示制度④会议制度10、通常被我们称为制定计划,且是在政策实施初期,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的是()。

①政策宣传②政策分解③政策实验④政策执行11.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①20世纪30-40年代②20世纪50-60年代③20世纪60-70年代④20世纪70-80年代12.政策评估注重的原则是()。

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功能④效果13、提出渐进决策模型的是()。

①何伍德②彼得斯③林德布洛姆④西蒙14、认为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审慎评估的过程,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是()。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范文3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3篇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

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__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

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一)“限购令”的出台:我国于____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

____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

____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

____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

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

____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

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

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

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

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

第一章绪论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旦有人能够对他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就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了。

第一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一、古代的政策研究1.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的四个阶段•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看都可以作为政策研究的著作。

•策士制度——策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才华横溢的一批政策研究者。

•谏议制度——相当于政策规划、政策分析和政策监控评估。

•科举制度——考察求仕者的行政和政策能力。

2. 古代环地中海地区•知识、思想和观点的积累不如中国古代丰富。

•欧洲中世纪的中晚期,随着拥有自治权的城市的发展,开始培育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3. 结论•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4. 原因:•政治体制•个人直观的体验以及对权威、伦理、哲学的依附•没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二、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论准备1. 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 19世纪应用社会学(统计学)作为了解和控制社会复杂性的手段开始成长起来3. 19世纪中期政治学开始沿着两条路线由思辨的哲学变成实证的哲学4. 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公共政策学孕育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一、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三论”的产生以及大系统论的发展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决策科学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有关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使得公共政策学具有了分析研究的可能性(主要是提供了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为公共政策显示其作用提供了舞台二学科的诞生•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维尔•关于拉斯维尔•20世纪50-60年代取得的进展: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著名的政治学家投身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三公共政策学的发展1.学科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以德洛尔为代表的政策研究者对拉斯维尔德行为主义进行全面的批判。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标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取得的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2)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3)对价值和伦理因素给与了重视;4)比较研究开始起步2.学科研究的新进展•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四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建国到6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至今不统一•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学科概念的内涵:➢研究对象➢准科学➢跨学科➢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行为取向而言,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公共组织就结果取向而言,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品格•研究公共政策的方法论体系•政策研究工作的程序步骤、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技术性手段和方法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类型•相关概念辨析➢决定、决策、对策、政策、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内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内涵:1 公共政策是一种特殊形态2 行为特性3 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互动的结果4 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 价值特性:权威的价值分配方案6 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条件•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2 公共政策的发展•公民参与•主权在民•社会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三、公共政策的类型1 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战略策略战术•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其他分类2 从形式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权力机关的权力划分和权力配置决定的•横向形式特征:➢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执政党决策•纵向形式特征四、公共政策与法●相同:➢共同的形式特征➢相同的主体➢相同的社会作用➢相同的程序●相异:➢各自强调的重点➢执行过程➢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条文与精神➢强制性➢灵活性➢作用范围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一、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必需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二、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四、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案例分析——反腐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系统都有其边界与环境。

----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及其与环境的平衡,系统内外通常都会发生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系统概念和理论被引进政策研究,就产生了“政策系统”这一术语。

---政策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公共政策是政策系统输出的产品---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政策系统的组成单位称为政策子系统,由政策行为者(policy actors)又称为政策参与者构成。

---政策系统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二、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1.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

指的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个人、团体或组织)。

•依据政策行为者在政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行为方式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主体(官方)---间接主体(非官方)•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 代议机关——履行制定法律或政策的职责--- 行政机关——行政执行和行政决策--- 司法机关——分为两种情况--- 执政党--- 军人执政机构•间接主体——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关系网路。

•包括:--- 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跨国政策行为者--- 全球性政策行为者2、政策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认定政策问题——确认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法发布政策●政策执行系统➢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实施政策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间接主体系统➢利益表达与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政策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弥补直接主体的不足3、政策网络●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这些行为者在法定权威、资金、信息、专业技术与知识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而政策就是在他们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

●反映的是政府与其他政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政策网络的兴起起源于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不确定性➢模糊性➢关联性➢动态性●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交流信息和意见➢交换资源➢结盟➢追逐权力➢协调●政策网络的特征➢多元主体围绕政策过程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政策俄网络的本质特征➢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事政策行为者对网络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4.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直接客体: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间接客体: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从“事”和“人”两个角度来认识公共政策的客体。

●政策客体系统存在于政策系统之外➢一般情况下,客体系统是政策系统环境的构成部分,只有经过政策主体系统的认定,并决定针对客体系统制定政策时,才内化为政策对象。

5、政策支持系统•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6、政策反馈系统7、政策系统的环境●是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

8、政策系统的运行➢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9、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位具有相对性可以互相转化➢客体影响主体的规模、结构和活动方式;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政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体与环境➢环境是主体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主体可以通过政策的实施改变环境●客体与环境➢高度融合互相转化➢主体和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显现政策效果。

政策效果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影响新的政策过程➢政策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政策客体第二节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管理、支配、影响、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和外部的公共事务,而集中起来物化在法定公共组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职权关系中一种公共权威力量。

THE END
0.公共政策学笔记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公共政策研究from改革开放,1991中国行政管理协会下下设政策研究会。不足:研究内容创新性、理论实际脱节…… 4.公共政策系统:政策主体+客体+政策环境 (1)政策主体(谁能做主):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57848278
1.全国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章节串讲管理学1.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1)公共政策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分类:①代议机关(人大立法);②行政机关;③司法机关;④其他直接主体。 (2)间接主体,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jvzquC41yy}/gfo326/pny1jvsm1;5421ikapqza2=3;87633<`57mvon
2.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估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是由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构成政策评估系统的微观单位。具体说来有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等。 (一)评估主体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具体来说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政策目标群体等。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73887213717<=::89`3:575:>98<3ujvsm
3.主导题目答案解析,主导题目答案解析1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主要依据的是()。 A、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 B、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C、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 D、主体是执政者,客体是制定的政策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下列关于中国议行合一制说法错误的有()。 A、中国共产党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B、政府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jvzquC41yy}/3;ykmw4dqv4pgyzjm~4uq/+F6.G:'DH&G>*CH'HD0qyon
4.辽宁大学2022自命题考研初试大纲:814公共管理综合考研第一节 公共政策主体 一、官方决策者 二、非官方参与者 第二节 公共政策客体 一、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 第三节 公共政策环境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内涵 二、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第四节 公共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工具概述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429621::474>90qyon
5.我国公共政策权威性研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的公共政策被制定出来并加以执行,它们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政策的权威性不足是导致这一偏差的根本原因。本文对影响公共政策权威性的因素和权威性不足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影响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环境和工具、手段等方面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np|jko1pl|en}049682;575=>:30nuou
6.《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陈振明版anki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资料卡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 政策科学:是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揭 示其本质或规律的新科学领域。 基本政策: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 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8=7;;5841gsvrhng1jfvjnnu1738;<4:4>
7.全面乡村振兴: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通过国家意志和政府力量,以资源反哺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供需匹配的公共产品与发展项目。三是实施驱动。战略、制度与政策重在落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驱动政策实施比政策本身更重要。乡村振兴最终成效取决于能否实现从理念建构到实施操作的具象化转变,背后涉及实施主体和程序、职责划分和责任追究等具体要素,关键在于以强力驱动实施。此外,政府主 jvzquC41euyo0ls1uj~04975275u49752769a>;497?30|mvon
8.法学:公共政策在线测试(题库版)考试题库1、填空题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中()具有全面性,综合了各种片面的认识中的正确的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2、多项选择题 政策终结的方式有() A.替代 B.合并 C.分解 D.评估 E.缩减 点击查看答案 3、单项选择题 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jvzq<84yyy4:3n}co0usi8jzco59966:6452:=72554ivvq
9.公共政策导论精选习题及答案(共150题)30.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主要依据的是(A )。A.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B.主体是执政者,客体是制定的政策C.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D.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31.公共政策问题得到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先要考虑的是( C )。A.拟定政策方案B.选择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D.评估政策方案32.在政策执行过程附加了jvzquC41yy}/yv6360io1€jp14961=;;556/j}rn
10.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汇总十篇信息子系统作为现代政策系统的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沟通领导者和执行者,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或政策执行系统和社会的关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执行就是一个信息的发散和汇集的过程:一方面,政策执行者向社会或某些社会团体释放和传递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设法不断地从社会摄取必要的有利于政策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6;7693jvor
11.国开《公共管理学》形考作业14试题及答案.docx政府失效或政府失灵是指是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况。 20此纪40至60年代,可以说是对早期公共行政学的批评与该学科的转变时期,这种批评与转变的结果则是新公共行政学与政策科学的出现。根据公共政策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003年,党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41673=48458169557265495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