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历史真伪难以考证,西史论和伪史论各说各话,争吵不已。
历史方面我不专业,史料和考古我不置喙,这里讲几个我认为的关键和误区,让小伙伴们更专业的辩(吵)论(架)。
第一,对西史论,我想说,考证标准得统一。
要么用证据证明“是”,要么用证据证明“不是”,二者得统一。
比如,西史论认为古希腊历史真实且辉煌,其论据是文学作品的“史诗传说”和有限考古。
但他们否认夏朝之前的虞朝存在,原因是文献记载和考核证据不足。
实际上虞朝不仅在史诗传说中存在,在《尚书》、《礼记》、《周礼》、《国语》、《左转》古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在二里头遗址、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古城遗址均有遗迹发现。
很明显,你不能一边肯定古希腊,一边否定虞朝。
第二,对伪史论,我想说,咱不能全盘否认古希腊,也不能用中国的环境代入古希腊。
比如流传甚广的气候“雨热不同期”,所以没法种粮食,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地球上气候多样,那么适宜当地气候的物种也同样多样。
就像水田种水稻,旱地种高粱,地中海气候也有适宜的谷物,比如非常普遍的小麦。
地中海气候的典型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没有霜冻期。
小麦的特点是,雨水多的冬春季生长秸秆,夏季来临时结子收获,需要的气候恰恰就是前雨后旱。
比如我国北方的小麦同样是春季生长,初夏收获,但我国通常春季干旱,需要浇灌,而夏季可能碰到连阴雨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雨热同期反而对小麦不好。
地中海气候区比我国北方更适宜种植小麦,因为小麦本就是地中海气候演化出来的,是当地物种。
所以啊,千万不要说小麦原产于我国了,这个烟幕弹不科学。
原产地这种事没必要争,一般只有奇葩的气候才能孕育出逆天的物种,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物种一定是在干旱、寒冷、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
我国的土地是干旱?寒冷?还是贫瘠?
我国的土地当然是无论什么物种来到这里都能为我所用,而且都能产量大增,这才是我国气候环境的逆天之处。
当然,希腊山多地少粮食产量有限是对的,确实养不了多少人。
接下来我主要聊聊希腊的地理环境,给大家讨论希腊历史的时候提供些弹药。
先说核心结论:希腊文明不是原生文明,它是一个次生文明,西方中心论者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这里说的希腊是古希腊,不是现代希腊的疆域范围,和现代希腊的疆界有两点不同。
第一,古希腊还包括爱琴海东岸的沿海部分,即现代土耳其的西部沿海。
第二,古希腊的核心不包括巴尔干半岛的内陆部分,其核心在希腊半岛南部。
海上还有克里特岛和埃维亚岛两个大岛,以及四个群岛,北斯伯拉泽斯群岛、南斯伯拉泽斯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和伊奥尼亚群岛。
岛屿总面积大约占希腊国土的15%,即2万平方公里,其中克里特岛和埃维亚岛面积约8300和3600平方公里。
希腊全境多山,80%以上土地为山地,平原主要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位于希腊半岛中部的色萨利平原,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是一个山间盆地;另一部分是星罗棋布狭窄的沿海平原。
加上缓坡丘陵等中间地带,全希腊平原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关中平原的70%,不算太小,只是十分分散。
这两个半岛是古希腊文明的核心所在,著名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分别位居这两个半岛。
古希腊时代,色萨利平原已是边疆,向北过了奥林波斯山就是蛮族领地了,到马其顿统治希腊的时候,北部才被纳入希腊范围。
爱琴海东岸也是古希腊范围,米利都和弗凯亚两个河口城邦有狭窄的河谷平原,面积虽然不大,但已是当地精华土地。
希腊位于北纬35°-42°之间的东地中海,大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温可达40°,冬季温和多雨,最低温基本在0°以上,北部边缘为大陆性气候,夏季同样炎热,冬季相对寒冷。
希腊降雨集中在冬季,11月-次年3月是雨季,其中12月到次年2月降雨最为集中,4-10月为旱季,旱季长达7个月。
希腊降水分布十分不均,以纵贯希腊半岛的品都斯山脉为分界线,西部降水较多,大多地区在700-1300毫米;东部受山脉雨影区影响,降雨较少,大部分地区在500毫米以下。
最大平原色萨利平原年降水不足200毫米,首都雅典年降水量约为380毫米。
大半年干旱、小半年湿润,西部多雨、东部少雨是希腊最典型的气候特征。
当然,既然是古希腊,也得顺带提一句爱琴海东岸,那里和希腊西部气候类似,降水量和月份分布大体一致。
从气候可以看出,希腊的自然环境相当严酷,炎热的夏季恰逢旱季,长达7个月的燥热天气,无论是人畜、植物都很难熬。
特别是品都斯山脉以东的半个希腊,全年降水300-500毫米,盆地平原还不足200毫米,如果没有河流浇灌,差不多就是荒漠了。
希腊降水较多地区的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片小而坚硬,覆着一层蜡质膜,以应对夏季的炎热和干旱。
降水较少的地方生长不了森林,地面基本以硬叶灌木丛和草甸为主。
由此可以推断,希腊谷物种植一年一季已是极限,还得是适应地中海气候的麦类作物,冬季多雨的时候播种,初夏收获,漫长的旱季只能撂荒。
品都斯山脉以东的盆地和谷地,比如色萨利平原,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如果没有稳定水源灌溉,即使是平原也种不了谷物。
这么看,伯罗奔尼撒半岛和阿提卡半岛的4000平方公里平原的农业潜力相当小,特别是干旱的阿提卡半岛,农业完全聊胜于无了。
不过,据传古希腊有梯田存在,毕竟,理论上降水丰富的西部山坡或许有条件搞种植。
但古希腊的土地比气候还令人绝望。
希腊半岛和众多岛屿以石灰基岩为主,风化形成的土层很薄,保水保土能力很差,且有机质含量很低,基本达不到农田标准。
这种地貌,降水量大意味着冲刷严重,容易形成降雨即灾,雨停即旱的景象。
去过希腊的都知道,山坡上到处裸露的风化石灰岩,夹杂着硬叶林灌木和草甸,这种景观随处可见。
希腊土地之贫瘠,莫说山地丘陵,就是平原土地也需要休耕。
如果古希腊有梯田,那只能是橄榄田,或者葡萄田,而且规模有限,绝不是养人的谷物。
由此推断,古希腊能够承载的人口非常少。
说了那么多希腊的自然环境,目的就一个,说明白希腊是一个次生文明。
原生文明的发端一定是一个生产者,而且是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者,贸易者、掠夺者依托生产者才能生存,生产者文明先发于贸易和掠夺者。
古时候的规模生产者一定是农业文明,畜牧和游牧的生产力承载不起“规模”俩字。
西史论者不管怎么圆,都不能把古希腊解释成一个生产者,而是试图用贸易来解释古希腊的繁荣,所以就算是最极端的西史论者也得承认一定有生产者文明先于古希腊,希腊只能是一个次生文明。
事实也是如此。
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希腊人是南俄草原的印欧人南迁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著融合的结果。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印欧人分数次向外迁徙,和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土著不断融合,期间的公元前1600年,希腊的迈锡尼诞生过原始的迈锡尼文明,不过,当时的文明还比较原始,并不是西史论者口中的古希腊时代。
约公元前1200年,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入侵希腊,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希腊文明断层。
古希腊作为古风文明的发端据说是发源于公元前8世纪,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所以你看,古希腊文明其实是非常晚的。
而分子生物学也给了支撑,800年异族入侵,此时的希腊人和公元前16世纪的迈锡尼时代已经不同了。
那么,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的希腊城邦文明是不是非常辉煌呢?
比如,西史论广泛认为古希腊有数百万人口,最繁荣的雅典城邦有30-40万人。
很明显,如果雅典城邦仅有数万人一定支撑不起希腊文化繁荣,以现代的条件,一个小县城能诞生什么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几何学家、甚至物理学家?
更何况是大部分人难以脱产的古典时代,30-40万人的雅典支撑起来已经令人存疑了。
那么,以雅典的资源禀赋能支撑多少人呢?
同比例尺之下,雅典城加上周边区域,其腹地的面积之和仅仅相当于上海浦东,面积相当狭小。
雅典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坡地平原,暂不考虑其粮食生产能承载的人口,姑且认为古希腊的粮食都是通过贸易得来的,也不考虑用啥换的粮食,问就是手工制品、葡萄酒、橄榄油,也不知道低度酒和食用油用的啥防腐剂。
仅仅说水源,年降水量380毫米,旱季长达7个月的雅典地区能承载的人口也十分有限。
雅典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河流,集水面积内所有水源也仅能供应不足5万人的生活用水,注意,仅仅是生活用水,不算生产用水、牲畜用水、农业用水、手工业用水。
现代雅典都会区总人口为300万,95%以上的用水依赖现代长距离输水和海水淡化,以此反推也知道公元前几百年的时代能够用什么解决水资源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东罗马帝国时代,雅典人口最高峰也不过4万人。
是不能输水了,还是不能贸易了?
所以,根据自然地理资源极限推算,古希腊城邦时代的人口必然十分有限,莫说和同时期的中国相比,就是和西亚其他城市也不能相提并论。
希腊古典城邦,必然是人口有限的蕞尔小邦,和同时代的中国西域诸国相似。
虽然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国才知道西域诸邦,但实际上这种邦国早早就存在了,文明不是凭空诞生的。
在农耕帝国和草原帝国兴起之前,世界各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邦国,这本就是人类国家诞生的天然规律。
雅典这种小邦国在当时欧亚大陆属于常态,不是只有希腊有,中亚地区、我国新疆地区水土丰美的地方邦国规模更大。
这里没有孤悬海外,反而位于大陆中心,贸易交流更多更广泛,这里土地肥沃,发展农耕畜牧贸易的条件更好。
如果他们有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或者某个后世列强为其立传,西域和中亚邦国之间的恩怨情仇比古希腊精彩多了,不知道有多少本“西域史诗”、“塔里木战争史”、“帕米尔战争”、“精绝女王的远征”。
也会诞生“哲学”,绿洲的土地丈量诞生“几何学”,灌溉的利用诞生“水车科技、坎儿井科技”,也会有金属冶炼、手工制造、武器装备、亚麻纺织、手编草鞋、神庙石刻。
这本就是人类生存传承所必须的东西,世界上东西各地都有,又不是光刻机。
亚洲其他城邦比希腊少的只是一个:后世列强的疯狂认祖归宗、著书立传、定向考古。
古风城邦时代,希腊既不另类,也不突出。
希腊的文字来自西亚,中东第一个字母文字——腓尼基文。
这也印证了人类文明史的规律:没有原生文字的文明一定不是原生文明。
如果说希腊文明不同之处,那就是海洋属性明显,不过,这一点上希腊的位置也得向后稍稍。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在西亚文明有了一定积累的时候,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地区有一个族群,被称为“海人”。
这里降水丰富,森林众多,但种地不太行,人口也不多,类似于中国的福建,背靠大陆,面朝大海。
他们利用木材制造手工制品、船只,海里捞取海蚌贝壳制作名贵染料,利用东地中海的枢纽优势搞点转口贸易,这就是中东第一个商业民族——腓尼基人。
希腊因为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只是作为腓尼基人的贸易据点,并不是腓尼基人迁徙的重点地区,土地肥沃的北非才是腓尼基人的第二故乡。
今天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沿海成为腓尼基人最重要的移民区,诞生了著名城邦迦太基。
有了大陆肥沃土地的加持,迦太基称霸地中海,并在罗马共和国崛起的时候和其进行百年争霸。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灭的时候,希腊城邦文明也走到了尾声,很快被罗马征服,它自始至终都没有泛起多大浪花。
腓尼基农业不行、贸易发达,但没人说他们的粮食主要来自贸易;腓尼基降水丰富,森林密布,但没人说他们人口数百万,舰船如林;腓尼基人足迹遍布地中海,也没人说他们强大富庶。
相反,腓尼基人“海人”的身份备受歧视,他们不断被来自大陆的国家欺负、统治,甚至祖地腓尼基都没能保住,在外海肥沃之地迦太基落脚之后才勉强盛极一时。
他们终究没能训练出“300迦太基勇士”,硬抗来自大陆的“几百万军队”,而最终在与罗马争霸中灭亡。
腓尼基这种沿海“边缘民族”才是历史的常态,势力规模和组织力度天然不能和大陆抗衡。
腓尼基虽然开创了海洋文明,奠定了海上贸易,但没有后世列强吹嘘,以至于声名不显。
原因也很简单,腓尼基人来自亚洲,亚洲人怎么能最先进呢?
公元前4世纪中叶,曾经“硬抗波斯几百万大军”,经济“高度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古希腊在马其顿摧枯拉朽的打击下灭亡了。
后面的历史太近了,太清晰了,再不灭亡就不好编了。
希腊人真正的高光时刻其实是东罗马帝国时代,名虽为罗马,但其实是一个希腊化的帝国,相比欧洲诸国繁荣富庶多了。
不过,这时候欧洲人反而不吹嘘东罗马了,大概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人口、经济重心都在亚洲,看起来实在太亚洲了。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奥斯曼帝国,这个祖宗来自亚洲的帝国看起来就更亚洲了,欧洲人不喜欢。
欧洲在奥斯曼帝国的威压之下瑟瑟发抖几百年,终于在近代咸鱼翻身。
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衰落,1821年希腊伯罗奔尼撒起义爆发,并于次年宣布独立。
本来希腊不成气候,但出于削弱奥斯曼帝国考虑,英、法、俄全力支持希腊,三国联合舰队于纳瓦里诺海战中重创奥斯曼舰队,战局逆转。
为了同奥斯曼争夺巴尔干地区,德、奥等欧洲其他大国也支持希腊独立。
就这样,在全欧洲的支持之下,1832年《伦敦条约》签署,希腊王国成立,奥斯曼帝国被欧洲踩在脚下。
欧洲人终于可以轻易击败一个亚洲帝国,东方的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清帝国颓势尽显,西方人登顶世界。
这是欧洲人的荣耀,足以光耀门楣!
但,回首往事,欧洲人历史太短,祖上不阔,没有原生文明,有辱门庭。
在此背景下,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众多“考古学家”涌入希腊,寻根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