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地理教育传统和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验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打下基础,高中课程修订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规范了内容与层次的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地理实践力的根本遵循,古代游学是地理实践力的传统文化基础,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影响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素养体系中的定位,做中学是地理实践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地位。要促使“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教学落地,需要把握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构建“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模式,丰富“地理实践力”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探源的研究较少,深入研究“地理实践力”素养理论探源及其教学落地可以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排忧解难,助力教学,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出与理论探源
(一)“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提出
地理教育一贯重视地理实践。我国地理课程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后, 地理实践就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1.地理教育传统和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验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打下基础
从清末到民国期间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都将基于乡土的参观考察和调查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要求教师应“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数多少、道里远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之解说……”民国时期的地理教育政策也重视接触自然和社会的考察和调查。1936年《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野外旅行及各种实习或参观特种场所及展览会等为实地之观察”。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以各类地理活动为主的地理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加强课内外的地理活动。如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第三部分建议,“教师……也可以组织对地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乡土研究(包括观测气象、测报地震),制作教具、编辑地理墙报等”。
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引导创新和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01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试验。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时期,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师往往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和户外活动,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这一时期有学者设计和收集了100多个包含地图、地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以及人文地理等系列的初高中地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地理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2.高中课程修订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规范了内容与层次的构成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这次修订,各学科通过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地理学科凝练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7月修订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至此,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开展的地理实践内涵及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被凝练成了“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地理实践力是实践动手能力和意志力,而“动脑”解决问题同样也是实践活动。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培养方式方面,更侧重在课内(如地理模拟实验)以及户外(如野外考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应用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在进行传统的纸质测试时,也需要应用地理实践力获取关键信息,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但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可以锻炼、检验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主要由“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地理兴趣与审美观”3个大类组成,具体体现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形式和载体,“运用地理工具”体现的是技能、过程和方法,“地理兴趣与审美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大类既有所区别,又有联系和交叉渗透,共同构成了地理实践力的整体性。而三大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7个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地理实践力的构成要素体系
(二)“地理实践力”提出的理论探源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地理实践力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教育部推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各学科通过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化,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了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育人目标,其培育有助于发挥地理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2.古代游学——地理实践力的传统文化基础
“游学”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游学就是要求学习者离开自己所熟知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游历和学习。许多中国古代先哲热衷于游学,在游学中投身自然和社会实践,留下了不少基于实践总结的至理名言、重要著作和宝贵思想,这是地理实践力提出的传统文化基础。在孔子游学过程中,逐渐确立起他的游学观。一是游学的“比德观”。以自然物象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称之为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二是游学的“求知观”。《论语·述而》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把置身于六艺的学习过程叫作“游”,在游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三是游学的“近游观”。《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的近游观使其在出行前对路线和所需的各种物品都做好精心的考察和安排,体现了其游必有方的思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游历我国华北的广大地区,亲自去野外考察,与地图、文献对照,还与当地人交谈,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野外考察方法,撰成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水经注》。
3.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素养体系中的定位
这一轮新的高中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将各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入课程标准,首先是凝练各门学科在高中学段适用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后以学科核心素养来规范学科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水平及其评价。尤其是近期的高考改革,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已取代沿用30多年的学科高考考纲,成为学科高考的唯一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成为高考命题和高校录取的依据。比较高中各门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虽然或多或少涉及实践环节,但只有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这当然出自地理课程强烈的实践性,也与地理课程对世界探索的较强需求有关。
早在2011年版的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就将“实践性”引入初中地理课程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只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2003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前进了一大步,且在初中地理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从初、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进程来看,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各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并列关系,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素养系统(见图2)。人地协调观引领其他素养沿着正确的方向培育,综合思维是其他素养培育过程的关键,区域认知是形成其他素养的基础,而地理实践力不但是其他素养的实践应用,更是对其他素养形成的唯一检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后天性”,即“可教育性”,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二是“实践性”,即不只是看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用得怎么样。
图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系统
4.做中学——地理实践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地位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举措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体制向综合课程体制转型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正在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学段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经留出10%的课时实行跨学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中的学分已远远超过各学科课程的学分,体现综合教育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称和内涵也明确了实践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即实践是综合实践不可或缺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项,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三项表现高度契合(见图3)。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图3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与地理实践力表现的关系
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地
理论探源可以帮助一线地理教师增强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深度认识,探索其教学落地的路径。按照教学逻辑,实施路径主要有把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丰富其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一)把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教学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对“地理实践力”培育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不仅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培育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还强调要开展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的社会调查,增强人文地理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培育。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但重视地理实践方法的运用,还强调实践中培养解释、比较、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和专题探究过程,树立生态理念,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二)领会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编排意图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需要,2019年出版了高中地理必修教材,2020年出版了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教材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做了很好的编排。例如,在必修教材地理1中,为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达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需要向学生传授观察地貌的一些基本方法,尽管课程标准对地貌观察方法没有相应的“内容要求”,地理1“地貌”一章中,教材还是增列一节讲述“地貌的观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实现的,所以,必修教材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研究”来完成此项目标。与必修教材相衔接,选择性必修教材主要设计较高水平、较为综合的观察、调查和绘图等活动,并通过信息获取、处理、分析以至提出解决办法的过程,进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丰富其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通过理论探源,增强对“地理实践力”的深度理解,把握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落地,所以要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丰富其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1.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
从地理实践力的内涵、要素、结构出发考虑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模式由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复合而成(见图4)。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自主开设的校本课程这两种教学活动为培养载体。教学过程遵循“呈现地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教学情境—问题驱动学习,辨析地理概念和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探寻地理原理和规律—显化地理思维、形成地理观念—迁移应用、解决地理实际问题”逐步深入的过程。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综合研学)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特色与亮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培养的实际效果往往较好。通过事先组建若干个活动小组,并以具体的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综合研学等学习方式,落实“关注身边事物—发现地理问题—制订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展示实践成果”的培养过程。
图4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
2.丰富“地理实践力”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第一,倡导基于情境-问题式的探研课堂教学。倡导基于情境-问题式的探研课堂教学,在课堂探研教学活动中培育“地理实践力”。例如,在上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气旋与反气旋”时,梳理出学科逻辑上有三个问题:什么是气旋与反气旋?气旋与反气旋具有怎样的运动和天气特点?如何在简易天气图上识别气旋与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推测天气。围绕以上问题,进行问题活动化设计和实施。
首先,采用视频和实验演示法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的地理原理。利用矿泉水瓶自制简易装置演示有无蜡烛两种情况的实验,利用平板电脑“平台演示”的功能投影实验到白板上,学生观察蚊香烟雾流动方向。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开展观察、思考和讨论。无蜡烛蚊香烟雾如何流动?有蜡烛蚊香烟雾如何运动,为什么发生变化?其次,采用绘图和课堂即时反馈交互探究法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运动和天气特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迁移能力。最后,采用角色扮演和基于互联网的专家支持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判断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开展“我是小预报员”活动,分享中央气象台网站的近日卫星云图和等压线分布图到学生平板,进行小组讨论后,说明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堂用微信实时连线福建省首席气象预报员,对这两张图做天气预报,通过专家的示范引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
第二,重视校本地理实践课程的建设。地理教师要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视角加强校本地理实践课程的建设,包括户外实践课程、室内实验课程和社会调查课程。户外实践课程的设计,可以依托野外实习基地设计野外课程,户外实践基地建设要遵循“近体、典型、安全”的原则。社会调查课程的设计,要选择身边、社会热点,训练学生设计问卷、访谈、调研,如当地名优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现状调研,城市垃圾箱设置调查,公园导游线路设计,等等。实验课程的设计,要尽量包含科学研究的程序,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体验仿真科研过程。
第三,加强实地的研学考察。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自然事象典型地区进行研学考察。例如,带领学生到福建德化九仙山观察雾凇现象。首先是宏观空间观察,学生站在九仙山山顶,使用GPS大致测出观测点的海拔高度,俯瞰九仙山雾凇空间分布情况,发现地势较高处(山顶)与地势较低处(山麓)雾凇凝结厚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是微观空间观察,雾凇在植物、建筑、山体两侧凝结情况也不一样。在考察基础上,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雾凇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为何雾凇分布会有这些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试讨论、评价德化九仙山开展雾凇旅游的条件。
第四,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理教师可以打破学科藩篱,通过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组织学生到福建福安葡萄沟考察,进行针对性的访谈、调查,学习葡萄种植经验,到农科所访问专家,学习葡萄种植技术,然后在校园后方的近百亩实践基地上,开展了完整生长周期的葡萄种植实验和对比实验。期间学生们进行了葡萄平地、坡地、台地种植对比实验和葡萄露天种植与敞棚种植的对比实验,开展了土壤酸碱度、温度、湿度的测定,昼夜气温的测定和成熟葡萄甜度的测定。艰辛的实践劳动与研究,取得知识、能力、意志的收获。
第五,借助现代技术。现实环境下许多学生很难走出校园,地理实践力培养因时间、空间、工具和安全责任的限制无法有效开展,需要转变观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破解这一难题,将技术变革视为地理实践力教学发展的创新契机。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学中可以采用的现代技术较多,如3S技术、短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3D打印技术、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