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构成中卫七中数学教研组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即学生从空间视角洞察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理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基础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开展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论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获得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于综合思维。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原理来说明现实” 需要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成因及规律等。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

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3.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本轮新课程改革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发展的落脚点就在于考虑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学生在习得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工作生活中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说到底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一次假期的旅行,学生可以从地理视角思考旅游目的地乃至旅游沿途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植被、地貌、岩石、土壤、水文、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建筑等等。

4.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未能坚持正确的“人地观念”,或在“人地观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见,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THE END
0.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摘要: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能力使学生体现抽象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深度的认识。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提出了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jvzquC41yy}/srpcpenjpj3eqo5ujnxku1|jg€4678879;
1.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探讨摘要: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与核心,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那么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自然就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现阶段,落实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jvzquC41yy}/dj~ycvii0ls1lkgp{~qwpyko1pfq|juoimnnkn{oyns139>8;@3jvor
2.聚焦区域认知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记南京市初中地理教研活动2024年3月22日春暖花开,南京市全体初中地理教师和课题组全体成员齐聚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围绕江苏省第十五期教研课题“基于初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成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的唐美松老师开设研究课《印度》,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的梁伟老师开设讲座《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路径的思考与实jvzq<84yyy4ol|o{u0io1Wjyu1H1;654/28.3?=:;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