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出区域认知的内涵和表现如下: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给出区域认知的培养目标如下: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一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注:【空间格局视角】即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排列状态及其规律性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培养的重点在于,在概括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景观特征等的基础上,从 空间地理事象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和空间组合,以及其 形成原因与机理等角度认识与思考问题。
董老师从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命题方向“出发,提取出4个考点,然后每一个区域认知考点对应若干高考题训练。高考题无处不有“区域”,所以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基础,一组单选题可以考查区域认知的几个方面,一道综合题更是把区域考查的内容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近三年或五年高考试题,即使从区域认知的考查水平进行真题统计,也可以提升自己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我对区域认知在高考题中的考查,详细研究较少,正好借此契机深入了解一下,查阅了相关论文,从“高考题区域认知水平的划分”、“高考题区域认知素养考查内容分析”和“教学中如何落实区域认知素养”进行了深入学习。
1.区域认知水平的划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区域认知的水平划分为 4 类:
2.高考题区域认知素养考查内容分析
3.教学中如何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1)区域特征获取分析
以2018年全国3卷36题(1),博茨瓦纳在索瓦建立纯碱厂分析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8分) 〔区域位置+区域特征〕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 〔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联系〕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区域联系+区域发展〕
②区域认知素养试题分析
③学生存在问题
上图来自论文《基于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的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育研究》
④图-文-问的逻辑关系
🌈启发与收获🌈
1.区域认知的要素不能分割开来,区域认知的要素构成区域认知素养“这一整体”,不论是一组单选题还是综合题某一问,都可能出现考查“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联系+区域差异”等诸多区域认知要素的可能性,所以要以“整体性观点”来看待区域认知。
2.从区域认知视角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就是试题讲解过程,此过程向学生渗透了区域认知意识,提升了区域认知素养,掌握了试题的图-文-问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前的试题分析即使结合图片文字信息,进行设问关键词提取及设问拆分,是不是忽略了学情(学生错误)这一重要因素,导致试题讲解只是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其困惑”提升“其做题能力”呢?学生听完课也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误没🉐到纠正,所以再做题还是同样的错误思维路径。
3.地理答案90%来自图文材料,所以要注重对高考真题的研究,但是如何研究始终是一个问题。只到遇到“区域认知视角下的解题策略”,才深刻体会解读地理课标的重要性,才明白高考真题与地理课标的紧密联系,才明白老师交给学生多少地理方法来应对试题的不确定性,地理本不该被称之为“玄学”,出现问题的不是地理学科而是一线教师。
🌈困惑之处🌈
1.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一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从 空间视角看问题,空间视角有空间格局视角、空间联系视角、空间过程视角……,这些视角如何在高考真题中体现?
2. 空间格局视角
即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排列状态及其规律性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培养的重点在于,在概括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景观特征等的基础上,从空间地理事象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和空间组合,以及其形成原因与机理等角度认识与思考问题。
课标多处提到“空间格局”,我对此理解不深,也不会应用,汤老师发在群里的课件(下图)也有“空间格局”,我却是满脑问号?与汤老师交流后收获如下:
①解题就是要理解题意所指的空间三维场景。
②空间格局呢它是零散的,就是需要我们通过概念去整合,通过概念去理解。这就是我常说的透过本质看现象。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它内在的空间模式。比如说我们用副高的空间模式去理解山顶上的二氧化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