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何将问题式教学与高中地理课程有机结合是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并整理了问题式教学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意义,思考了组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原则以及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教学策略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地理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加以解释,促进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基于这一育人要求,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顾名思义,问题式教学是指在一定目标的引领下,以恰当的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策略与当前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方向比较相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索问题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此来推动高品质地理课堂的构建,从而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不难发现,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策略。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要“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对于课程标准育人要求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借助问题式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结果的准确性,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十分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相对于以往“接受式”学习过程,问题式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地理思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各类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学科特征来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很多地理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是多样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对地理问题进行大胆的思考与想象,尝试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式教学策略对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并立足于整体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加契合问题式教学理念提出的育人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原则
为了真正体现出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意义,教师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应遵循一些相应的原
则,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1]。
第一,生本性。在问题式教学视域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基于此,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设计真正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探究问题。此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比较丰富的学习体验。
第二,适度性。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是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载体。由于学生是问题的使用者,所以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匹配时,学生才能顺利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使地理问题的难度、数量等方面保持在相对适度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式教学过程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启发性。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启发性原则强调地理问题要具有启发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避免设计过多低水平的判断性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利用问题式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帮助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地理学科的价值。
第四,渐进性。从发展规律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需要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基于这一特征,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逐步提高问题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
三、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精准定位目标,明确问题方向
问题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适当减少教师的干预,为学生提供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2]。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学习有序性,避免学习活动偏离重点。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问题探究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有序进行思考与探究。
比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为了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