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本文来自 海洋世界传播(ID:oceanworld1975)

当你站在海边眺望大海的时候,

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

大海的尽头是什么,

是无边的星空还是无尽的深渊?

都不是。

大海的尽头是海岸。

海岸和海岸线、海岸带是一个意思吗?

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当你乘坐飞机沿海飞行时,

会看到郁郁葱葱的陆地

与浪花朵朵的大海之间

有一条闪着银光的分界线,

蜿蜒曲折,连绵不绝,

那就是海岸线。

而海岸带是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即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物理海洋73)

通常可划分为 3个部分:

1、 潮上带,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岸。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至特大潮汛或风暴潮作用上界之间的地带。常出露水面,蒸发作用强,地表呈龟裂现象,有暴风浪和流水痕迹,生长着稀疏的耐盐植物,常被围垦。

2、 潮间带,指的是我们常说的海滩。指平均大潮低潮线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此带周期性地被海水淹没和露出,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滩面上有水流冲刷成的潮沟和浪蚀的坑洼,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场所。

3、 潮下带,指平均大潮低潮线以下的潮滩及其向海的延伸至波基面部分,水动力作用较强,沉积物粗。亦称水下岸坡。

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是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亦是海洋开发、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地位十分重要。

千姿百态的海岸

提起海岸,

你会想到什么?

是悬崖峭壁还是温暖海滩,

是碧波荡漾还是惊涛拍岸?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风景。

海岸带所处的环境极其特殊,

在它的发育过程中,

会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海岸形态也错综复杂。

我国的海岸可分为基石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其中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基石海岸

基石海岸

基石海岸由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形成,在我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其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曲折,比较适合建造港口及旅游开发。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

山地、丘陵腹地发源的河流,携带大量的粗砂、细砂入海,除在河口沉积形成拦门沙外,随海流扩散的漂沙在海湾里沉积成砂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沿岸的海湾。砂质海岸海滩宽阔平坦,最常见的砂质海岸就是人们最中意的消暑休闲地——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由平原河流携带大量的淤泥入海并迅速在河口沉积而成。因为具有沉积物颗粒较细、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等特点,成了鱼、虾、水鸟等动物的天堂;滩涂养殖也是在淤泥质海岸上进行的。滩涂海岸在我国渤海湾、辽东湾、苏北沿海和珠三角海岸均有分布。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是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及河口潮间带的特有植被。红树林海岸是红树林与泥沼相结合形成的。红树林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淤泥之中,是抵抗风浪、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天然屏障。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及海南岛沿岸均有分布,其中海南岛沿海发育最好。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海岸

珊瑚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腔肠动物,生长在海洋中但并不能像鱼虾一样游动。珊瑚死亡后,许许多多的珊瑚遗骸和分泌物与一些贝壳和石灰质藻类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像礁石一样坚硬的大块孔隙状的钙质岩石体,被称为珊瑚礁。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热带基石海岸边缘,可以保护海岸,抵抗风浪侵袭。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沿海各省的局部地区以及我国南海诸岛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广泛分布,是南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岸不仅类型多样,千姿百态,

还是人类生活繁衍的地方,

自从有人类以来,

人们就不断地开发海岸

现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生活在临近海岸的地方,

与海岸相依相伴。

海岸线会发生变化吗?

海岸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它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

向大海推进或向陆地扩展。

地壳的运动是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地壳的升降活动,会引起海水侵入或后退的现象,因此影响海岸线使其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从未停止。

冰川的融化与扩展是造成海岸线变化的次要原因。地球的南极与北极有着数量庞大的冰川。随着地球气温的变化(上升或下降)冰川的体积也随之发生改变,影响了海平面的高度,因此海岸线也随海平面的升降而改变。

江河流入海时将大量泥沙堆积在海岸附近,大量的泥沙沉积也会造成海岸线变化。泥沙堆积成陆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仅我国黄河每年倾入大海的泥沙就多达16亿吨,由于泥沙在入海处大量沉积,黄河每年都会净造几十平方千米陆地出来。

THE END
0.《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四)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丶游今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 一、水循环(简答)(中)17/13/10 (1)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的过程。 (2)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geic:m>c2363z:qh0jznn
1.环境与经济发展论文范文钦州市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根据上级决策部门统一协调部署,统筹规划。尤其是要在统筹海洋和陆地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城市发展方面下功夫。 3.4 突出滨海特色的原则 沿海城市有自己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的资源环境特色,因此在规划中要根据海岸带的资源环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借鉴其他沿海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59=527mvon
2.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范文与此同时,由于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合部,近海岸陆地受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较大,部分陆地物种不得不依存于海洋生态系统所存在,因此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链,还影响着与其相关的陆地资源,故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957;/j}rn
3.关于渤海沿岸各县区人自然系统耦合与影响机制的研究因此,为了从新的角度分析沿海区域人类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本文在构建人类与自然系统评估框架时,拓展了“自然”这一概念的内涵。其次,现有研究在构建人类与自然系统理论框架时,通常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过分强调地理环境的方面,低估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影响。作为与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独特空间单元,沿海区域具有两种系统扰动特征:一方面受 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322785>;9;0nuo
4.微专题77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3.A 4.B 第3题,根据材料“该公园主要保护对象为海洋地质地貌景观、海岸带生物、海洋鸟类资源、历史文化遗迹、海岛民俗等”可知,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地质地貌景观;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一区域是许多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的栖息地,包括各种鱼类、贝类、鸟类等;海岸带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jvzquC41yy}/|}m0eun1|thv1;4;>7:954ivvq
5.李靖宇:《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导论为此,作者首先论证了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国外成功经验借鉴,依次阐明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关于海洋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力争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参考效果。其次,作者阐明了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目标取向,主张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成为中国海域增长极,并且以此为引擎拉动陆地jvzq<84yyy4lwwqwpek/exr1iepz1ƒ}||3723:6331814:234/721::9538/j}rn
6.海岸带区域船载水岸一体综合测量技术概述期刊摘要:海岸带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特殊地理地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海岸带区域测量一直是海洋测绘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船载水岸一体综合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该技术集成了水下多波束测深系统、水上激光扫描系统、全景影像采集系统和POS定位定向系统等实现水岸一体无缝测量.基于统一的海岸带测绘坐标系统,提供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j~y{ph423=17953
7.史念海:中国沿海陆地的成长和海岸的变迁河流上游土壤被侵蚀后,随水冲下的泥沙除过一部分沉积到中下游的河床外,其他一部分却一直被挟带到海口,年复一年,由于河水冲刷、海潮起伏的缘故,这些泥沙就在河流入海处附近沉积下来,变成新的陆地,海岸也因之向前伸长。就以黄河来说,这是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前面曾根据现代的计算,指出平均每年经过三门峡市随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1;87215<:2>6;:a723?;7:3?70|mvon
8.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实现路径无论是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方法体系还是陆地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都是针对单一区域特征进行研究,而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既包括了陆地空间,也包括了海洋空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现行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不再适用,包括分区方法、规划范围等都有了一定变化,因此,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体系成为关键问题。 jvzq<84cqe4pwl3gfw4dp87243517<61e;>36j8472?21yfigo4ivv
9.李加林等: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发展方向此外,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应及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海岸带空间规划试点区域。 文章来源:节选自《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原刊于《自然资源学报》2022年第4期 作者:李加林,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技术系教授;田鹏,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技术系硕士;李昌达,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jvzq<84cqe4pwl3gfw4dp87244522;91e;>33j8:24::1yfigo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