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摘要:海疆是一个国家范畴的地理概念。历史时期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既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更与古代先民认识和利用海洋的进程相伴。因此,中国海疆史演绎的主题包括不同时期的陆、海关系和海洋与人的关系;而海疆史研究最关切的是沿海、腹地与近海空间范围内人的生存环境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现代疆域管辖和海洋制度建立前,中国海疆并非指“海洋疆域”。历史时期的海疆空间经历了从海岸线构成“海界”,演化扩大为范围界限相对模糊的沿海区域,而后成为王朝国家的沿海疆域的推展发展过程,形成了以海岸带与相邻陆域为主,包括部分岛屿和近岸海域在内、有海洋文明特征的疆域边缘区域。海疆的历史分为奠基、形成、调整定型和成熟与转型等四个阶段;其中宋元时期定型的“中段突出、两端略低”的海疆发展格局,在中国海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地理和地缘角度分析海疆与陆域边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时期海疆治理既按照疆域治理的一般规律发展,同时更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而历代王朝进行海疆经略的政策举措,反映了海疆在王朝疆域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一、对海疆概念的辨析
三、历史时期海疆发展的几个规律
四、历史时期“海疆”与“陆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晓望.福建通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 欧阳修.新唐书:卷165[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划: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 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8,(2):69.
[5] 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注释
1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马大正先生在《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一文中总结指出:“综合现有的认识,海疆可以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大陆海岸线至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这是国家的内海,其法律地位与领土完全相同;二是按当今公认的国际法,领海基线以外的国家管辖海域,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国家的管辖海域和岛屿。”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第2页。
2《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毛注:“溥,大;率,循;濱,涯也。”孔疏:“古先圣人谓:中国为九州者,以水中可居为州。言民居之外皆水也。”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王者统治所及皆为陆地。其观念中疆域亦皆为陆地。见《十三经注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13,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463页。
3古人释“疆”为“界”;而所有“疆域”皆指陆地。如《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郑笺:“于,往也;于,於也。召公於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周行四方,至於南海。”孔疏:“治我疆界于天下,谓画其土境正定其疆界也。”见《十三经注疏》中(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18,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573页。
4《尚书·禹贡》中,分天下为九州,即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域,并对每区域的疆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做了大略描述。这种区域划分并无明确域界,体现出古人疆域观念中对区域划定的依据是自然地理实体的分布。
5《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书·周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对海洋方位的典型表述,代表了当时人们对海的基本认识,即“海”皆处疆域和“天下”之外。见《十三经注疏》中(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18《江汉》;《尚书正义》卷17《立政》,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1461页、第232页。
6检索有关古籍,笔者所见最早以“海疆”一词表达沿海区域空间者为唐代李德裕。其所作《上尊号玉册文》中称:“曩者北狄矜功,耗蠹中国,……倒悬不解,百有馀年。既而龙祠堙灭,携国款塞,质帝女,蹙海疆,有狼顾平城之心,鲸吞咸洛之志。”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00,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3年版,第7197页。
7《尚书·禹贡》:海岱 “海滨广斥”。注释:“濱,涯也”。孔疏:“《说文》云,鹵,碱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鹵。海畔开阔地皆斥鹵,故云广斥。言水害除复旧性也。”这些文字明确记载了古代先民对海岸带自然性状的认识,也是对沿海水害影响耕作和生活的直观描述。见《十三经注疏》中(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6《禹贡》,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148页。
8《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孔疏:“海非可越而言据”。见《十三经注疏》中(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6《禹贡》,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147页。
9如汉代刘向辑订的《战国策》强调“四海之内,分为万国”,显然将统治范围划定在海岸线以内的陆土空间。作者强调此作为传统自古就已形成。参阅《战国策·赵策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笔者认为,此种现象的终止可以市舶司制度在宋代的完善及南宋沿海制置司建立为标志。
11关于古代设县标准,请参阅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第六章“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根据这种幅员设计,一县的范围就遵循行政中心与辖区四至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0里的标准。因在这个范围内陆方政令均当日可达;而县治与乡野民居之间一般皆可当日往返。
12关于这一时期南方沿海郡县增置情况,可以社会发展落后之福建为例:孙吴时期建安郡所属有侯官、建安、南平、汉兴和建平五县;西晋时期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其中晋安郡管辖有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八县。南朝时以晋安县为南安郡;此时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入居,加上东南沿海优越的生存环境,从而为闽江下游包括沿海及腹地成为闽地政治、经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参阅吴小平《汉晋南朝时期福建政治、经济中心区域的变迁》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49—51页有关内容。有关晋安户口数字,参阅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表17所载“刘宋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13关于郡县设置的意义,先秦与秦汉以后似乎侧重不同:先秦时期的郡县设置侧重于政权统治的政治标志,其经济意义并不突出;而秦汉以后则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标志,只有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开发、社会经济和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某种程度后,才能在其地设置县治。
14隋朝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将秦汉以降沿用数百年的州、郡、县三级体制改为州、县两级。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疆域沿革史上的新的重要阶段,而且直接影响沿海区划构成。隋代沿海郡共设有33个。有关论述参阅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第16章“隋代疆域概述”,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6—128页。
15公元668年唐政权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北起黑龙江流域及鄂霍茨克海,南抵渤海及西朝鲜湾,冬至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开元年间,在安东都护府辖境以北再设渤海都督府,并在其以北设置了黑水都督府。此时唐帝国北方统治范围已覆盖东北方向全部沿海地区。
16如唐代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管理官员“市舶使”;唐文宗大和年间在扬州设置“市舶使司”。
17明清两代皆已将沿海水域划归各省管理。清代更划分出内、外两洋水域进行管辖。所谓外洋,其划分并无固定距离标准。山东的外洋远距海岸达660里;而直隶外洋距天津宁河等州县270—300里不等。这种管辖范围是逐渐形成的。参阅王宏斌《清代内外洋划分及其管辖问题研究》一文有关内容,载《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67—77页。
18比较典型的事例是,绍兴二年(1132),宋廷命仇悆为沿海制置使,未久即命其兼领福建、两浙、淮东诸路。另绍兴三年(1133),宋廷任命郭仲荀为沿海制置使,明确其指挥权限为“以绍兴府、温、台、明州为地分,自帅府外,应统兵官并得节制”。此两项任命说明南宋海防重点多以府州为域,超出了传统海疆以县域为界的范围。参见(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4、卷68,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62页、1161页。
19关于明清时期沿海水域划归各省管辖的记载与论述,参见王宏斌《清代内外洋划分及其管辖问题研究》一文。载《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67-77页。
20笔者认为,海疆传统地位的改变是在晚清时逐渐完成的,其起始于1875年清廷组织的国防筹议,真正改变是在1885年中法战争后的海防大讨论,清廷决策将海防作为国防首要防御方向以后。此时距沿海疆域危机爆发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而从“筹议”到完成改变又经历了较长时间。
21这一格局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变化。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作用下,南方海疆社会进入畸形发展时期。但由于受战争和地方分治等因素的制约,这种畸形发展尚未导致新格局形成,中国海疆即被迫进入了转型现代的发展时期。
22马大正先生曾经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对边疆区域的统治形式往往呈现出两只极端局面,一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甚至是军事管制;另一种则是高度的地方自治。至于在某地实施哪种方式,则是因地制宜或因时而异。”见《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3东汉时曾经出现海疆开发主持者政治身份层级下降的现象,从中央政府下沉到郡一级的地方官府。在东汉末期甚至曾经出现地方豪族代官府行使主持之责。但其统辖和政策制定权仍归王朝政权掌握。
24在中国沿海疆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海、陆关系的演进大致分有陆海交融、海退陆进和陆海分隔等几个阶段。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主要是农耕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进退与消长;对应上述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向沿海扩展、海洋经济及涉海生产相应逐渐退减,明清时期执行的的“禁海”和其他闭关自守政策,使海洋经济涉海生产进一步走向萎缩凋敝。其间虽有宋元海上贸易的兴盛和明清“海禁”后海洋经济的区域性恢复,但总体上呈现出农耕经济不断推展、海洋经济逐渐萎缩之势。考察以上几个阶段的缘起及其表现出的阶段特点,都与割据或统一政权沿海经略政策和举措有关。
25在处理陆疆民族关系中,历代王朝多利用边疆少数民族镇守疆土,作为边陲之藩篱。因此“先是对居住在边疆的各民族采取了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后又实行了土司制度,利用边疆各民族政权管理边疆事务。但在汉代以后,中国海疆的大陆区域中的居民主体是汉族,只有零散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与陆疆完全不同。后者“是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
26海疆与陆疆之间形成对立关系最为突出的时期是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曾在1874年底组织进行了朝臣间的国防大讨论,商讨如何有效地增强国防以应对外敌入侵。在此次国策讨论中形成了对立的两种观点,即以防御海疆为主的“海防派”和坚持西北陆疆防御为主的“塞防派”。这两派之间的争论,将海疆与陆疆完全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