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中主要讲了个体的行为主要受个性人因素与因响应外界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个性因素包含:人口统计学特征、能力、价值观和内在人格
人口统计学特征从人事档案中可以直接看到,包含: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婚姻情况、工作经历。这些是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因素之一;
能力包含体力与心理能力。智力是心理能力的核心,智商与学习能力和成绩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智商越高,越比别人掌握更多知识,智商的高低是先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常常说某人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除了先天的因素还有后天不断训练培养而达成的能力;
价值观,是指对人、事物意义和重要性的总和评价及信念。包含对错、好坏及价值取舍。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比较难改变。所以很多企业在招募时首要看的价值观是否一致;
人格,具有较复杂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有先天遗传、环境因素及情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含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在组织中常常关注的是五种特质:控制点(控制决定自己生活的是自己还是外在环境?)、马基雅维利主义(成就动机的强烈性,是否为了目标不择手段)、自控(是否能够适时调整自己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自尊(是否对自己的认知更积极?是否很受外在评价影响)、冒险性(倾向于回避风险还是迎接挑战)。关于人格测试目前也有很多工具,比如:大五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人格等。
二、个体行为除了受以上的个性因素还受为响应外界环境而产生的知觉、归因、情绪、态度及压力。
1、知觉。书中的概念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信息,过往的经验去理解反思,所以对于一个事物很可能大家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影响知觉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知觉者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特征、情境特征。而知觉者主观的因素有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等。
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知觉。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知觉偏差和错觉,比如:选择性知觉与防御知觉(人们本能的选择和自己相似的喜好或意见,而忽略或歪曲与自己相悖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刻板印象、对比效应、晕轮效应与期望效应(直觉对象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期望,而影响动机,从而使事情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2、归因。是指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以及稳定及不稳定。一位考生成绩考得差,如果认为是这次考题难,即为外部不稳定归因,结果会导致学生不从自身找原因;如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即为内部不稳定归因,结果会使学生更加努力;如认为是自己笨,即为内部稳定归因,结果会使学生放弃努力,认为再努力也没有用。不同的归因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应该要引导员工向内部不稳定因素进行归因。
3、情绪。对某一客体的反应,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经历。情绪有三个维度:种类、强度、持久性和频率。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模型有名的是丹尼尔的四象限,情绪识别/控制以及个人/他人能力分别组成的四个象限:
●自我意识:对自己价值观、情绪、动机深层理解,能够有效了解自己的直觉和本能,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
●自我管理:控制和改变我们内在状态和资源,包括控制冲动、表现出诚实和正直、保持有效执行,甚至在失败后保持乐观
●社会意识:对感情、想法和其他人的情形敏感并理解,能够换位思考,情绪同感
●关系管理:影响他人的信念和感情、开发他人的能力、管理变革、解决冲突、培养关系等。
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人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的情绪劳动无处不在,组织希望员工能表现出满意的情绪努力、计划和控制,除了职业要求外,人际关系是影响情绪劳动的重要因素。当人们不得不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情绪时就产生了情绪失调,随即产生表层扮演与深层扮演。深层扮演是指改变内在情绪来满足工作需求,相比深层扮演表层扮演产生更大压力更容易疲劳。
4、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而情绪一般偏向于感觉经历。态度是由三种成分组成:情感成分、行为意向、知觉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情感包含了情境引起的不稳定情绪易冲动及稳定的情感,深刻的意识,很少有冲动;行为意向即反应倾向,比如“我不喜欢我的上司想要调换部门”;知觉成分是指个体对客观信息的理解评价。
态度的形成由主观个人的特质、经验、需求等存在直观影响;客观因素包括群体、社会文化等起制约因素。态度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及其理论有:
●认知失调理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和谐的情况,会导致心理不适。解决办法为:改变态度、改变认知、改变行为。
●平衡理论。不平衡的状态会产生紧张不适焦虑感,个体会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转向。
●自我知觉理论。行为对于态度的影响,这类研究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也就是说我们于自我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来判断对该事物的态度
5、压力。压力的发生过程,“一般适应综合症”给我们做了很形象的描述,分为三个阶段:1)警报。遇到压力个体开始担心,能量及处理问题有效性降低;2)抵抗。当没有选择放弃,个体激发更多的机能会奋力抵抗;3)衰竭。如果抵抗成功,压力结束,如果压力持续,人的能量有限,个体放弃努力,不再抵抗压力形成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