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海南再出发“十三五”期间海口水务系统防洪(潮)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热点社会频道

原标题:辉煌“十三五” 海南再出发 | “十三五”期间海口水务系统防洪(潮)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 顾梓童

“十三五”期间,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海口市水务局紧扣中央赋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使命,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和面对水灾害威胁等现实问题,加快完善防洪(潮)堤等水利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防洪(潮)体系,为海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家乡河、母亲河。海南岛的母亲河当属南渡江。她发源于中部山区,顺着地势一路蜿蜒北下,从海口市美兰区汇入琼州海峡,河两岸百姓世代受她润泽和滋养。“十三五”期间,海口市水务系统加快推进南渡江海口段的堤防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取得显著成效。

俯瞰南渡江海口段。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着眼全局高位推动 筑牢防洪防潮屏障

海口江东新区地处南渡江尾闾,地势平坦。南渡江右岸堤防承担着江东新区的防洪安全保护任务,但现状堤防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已不能满足如今的现实需求。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绕城高速以下段现状堤防超高不足,尤其是海瑞大桥以下至麻余村段右堤超高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南渡江右岸堤防等级为3级,堤顶高于100年一遇洪水位0.7米至1.2米,不满足堤顶超高1.55米的要求,堤顶宽度为6米,由于右岸江东新区的规划建设,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相应堤防工程等级应提高到1级。”海口市堤防工程建设管理中心项目技术负责人王绵珊说:“现在我们在抓紧建设南渡江右岸堤防改造工程这个项目,保障江东新区的防洪安全,预计年底之前完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南渡江沿线绿色生态景观空间的建设要求,为后续建设景观工程打好基础。”

海口市水务局把握建设江东新区的机遇,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科学谋划水利建设布局,着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水利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为江东新区建设提供基础前提和重要保障。

南渡江河口右岸海口段防洪堤达标改造工程(示范段)设计示意图。图片由海口市水务局提供。

“我们下大力气,花大投入,加快完善防洪防潮堤等水利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防洪防潮体系,为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海口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守学介绍。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海口市水务局共实施十二宗防洪防潮堤工程,总投资21.7亿余元。其中:兴建南渡江海口市综合治理新坡至东山段防洪工程、南渡江海口市综合治理龙塘至龙泉段防洪工程、南渡江左岸片区农田排涝工程等8个泵站之外线接入工程、南渡江海口市综合治理龙泉至新坡段防洪工程、南渡江左岸片区农田排涝工程、南渡江海口市综合治理新坡段防洪工程、海口市演丰镇防潮堤加固工程、海口市三江镇防潮堤加固工程、海口市北港防潮堤工程、海口市桂林洋防潮堤加固工程10宗防洪(潮)堤工程,总投资18.2亿余元;开展海口江东新区防潮堤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起步区段)、南渡江河口右岸海口段防洪堤达标改造工程(示范段),总投资3.5亿余元。

打造绿色韧性海防 构建整体防潮体系

起步区是江东新区发展的先行区及重点发展区域之一。随着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的建设,起步区防洪(潮)的重要性及对于生态景观提升的迫切性愈加突出。

“我们对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的桂林洋老堤进行生态化改造,在主堤前打造防潮生态缓冲带并对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海口市堤防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副调研员吴其彪介绍。

据了解,海口江东新区防潮堤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起步区段)建成后,改变了单一工程化的刚性海防,打造刚柔并济的韧性海防和绿色开放的活力海岸,塑造了200米宽的绿色生态防潮体系,打造由18.75公顷森林绿丘和19.76公顷红树林湿地两部分构成的海防基干林带,构建“主堤+生态缓冲带+子堤”的整体防潮体系,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改造老堤、建设生态景观带等措施,起到改善海岸带生态景观的作用,同时作为构建江东新区起步区整体防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地保护沙滩、调节洪潮,有助于将起步区防潮标准提升至100年一遇,保护起步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南渡江河口右岸海口段防洪堤达标改造工程(示范段)效果图。图片由海口市水务局提供。

综合治理水利专项 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海口市龙塘坝以上40多公里河段内的左岸片区(新坡至东山段)为河流洪泛区,该地区地势低洼,几乎无任何防洪排涝设施。为提高南渡江左岸片区防洪排涝标准,巩固土地整治成果,海口抓紧实施海口市综合治理水利专项及海口市南渡江左岸片区农田排涝工程。

“我们新建4座排涝泵站,布置在4条天然河道末端,分别是溪头沟、马坡沟、苍原沟、塘柳塘,泵站旁边分别布置4座防洪闸。4座防洪闸列入海口市综合治理水利专项。”海口市堤防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据了解,海口市综合治理水利专项包括防洪堤和部分排涝泵站,南渡江左岸片区农田排涝工程完工后与海口市综合治理水利专项工程联合运用、调度,可满足南渡江左岸新坡镇至东山镇区域防涝、排涝需要。当南渡江水位低于溪头沟、马坡沟、苍原沟、塘柳塘水位时,防区内涝水通过这4处闸口自流排入南渡江,南渡江汛期水位高时,泵站开始运行,溪头沟、马坡沟、苍原沟、塘柳塘内涝水排入南渡江。

上述两个项目落成后,将显著提高本区域基本农田排涝能力,让群众生命财产免受洪水、涝水灾害,保护区域内村庄、农田及高端农业示范区,为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为提高美兰机场二期排水能力,彻底解决区域内无法排出涝水的问题,海口市水务局扩建场外排水工程,长度为8904米,主要建设明渠、箱涵、顶管等工程及清淤等附属工程。为了减少施工过程对交通的影响,同时减少工程拆迁,该工程采用了地下大型顶管技术,顶管路径总长约1768米,顶管直径有4米和3.5米两种,属全省目前最大顶管直径。另外,龙昆北排涝泵站项目设计排涝流量为80立方米/秒,项目实施后可有效缓解龙昆沟高潮位顶托,海水倒灌导致的龙昆北路、龙华路严重内涝积水问题,缓解龙昆沟流域的排涝困难,提高片区的排涝保障能力。

未来,海口市水务系统将继续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蓄泄兼施”的思路,构建防洪(潮)排涝基础设施网络,补齐短板,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洪水预警预报水平,整体提升海口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减轻洪(潮)涝灾害损失。

南渡江右岸堤防改造工程建设提速

加班加点 保质保量

■ 顾梓童

11月19日上午,笔者来到海口市海瑞大桥附近的南渡江右岸,在南渡江右岸堤防改造工程工地,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施工现场繁忙而有序。据了解,该工程由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承建,今年8月31日开始进行土方填筑等主体工程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我们主要的施工任务是南渡江堤防培厚加高、堤顶防汛路建设、坡面绿化等。从9月份开始海口多次受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雨水较多,土方作业施工难度较大。”中铁二十三局项目总工程师张山介绍,为确保工程按时完工,施工单位增加关键作业点的人员和机械,优化工序,加快建设进度。

因便道线路长、路况差,雨后多日都不能正常施工。为不影响工程建设进展,项目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修便道,在进场及施工区域内的便道上铺上碎石,争取做到晴雨畅通。此外,项目部加大建材储备力度,以保证雨后施工所需,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任务为堤防防洪治理,对南渡江右岸示范段堤防进行加高加固,使其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保障江东新区的防洪安全。同时,考虑南渡江沿线绿色生态景观空间的建设要求,工程实施后,将在此基础上建设“南渡长卷景观工程”,围绕堤防建设一条生态修复带,恢复岸堤生态系统。南渡江河口右岸海口段防洪堤达标改造工程(示范段)建成后,将为改善江东新区江岸带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丰富公共休闲游憩空间,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海口城市形象。

THE END
0.上海出台水务海洋管理精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近日,上海水务局印发了《上海市水务海洋管理精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更韧性、更智慧、更宜居的治理现代化为发展目标,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发展契机,以数字化转型为发展赋能,全面提升水务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上海加快实现中国jvzquC41jl4bhƒmcp0ipo8sgyu5:9<830jznn
1.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docx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韧性城市如何与空间规划相融合进行了探索,如探讨韧性城市理念在各级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国内外韧性城市的研究对黄河滩区空间规划的启示等,但研究大多从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等视角进行阐述,如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图1 韧性城市规划特征示意图 2?韧性城市规划与传统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74?4934<23?5342643<;0ujzn
2.浙江:全方位布局气候变化适应行动4.海洋与海岸带适应水平全面增强 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建立涉海多部门协作与联动机制。海洋灾害观测预警与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预报网基本成型,初步建立海洋灾害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率先探索建立自然岸线与生态岸线占补平衡机制。深入实施“一打三整治”行动,jvzquC41yy}/eqsfcso/exr1pg}t1<:7969/j}rn
3.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新技术:从卫星遥感到人工智能的整合应用系统梳理了近20年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重点探讨了卫星遥感(如Landsat、CubeSat)、无人平台(UAV/AUV)、原位传感器网络、光纤监测系统(DTS/DAS)和公众科学观测站等六大技术体系,揭示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数据处理中的核心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下的海岸带管理提供了技术路线图。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A4424;1::>386637B5:0jzn
4.广东19部门发文:构建陆海空一体化监测网,增强海洋与海岸带安全韧性!增强海洋与海岸带安全韧性。 提升海岸带及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完善海洋观测网,推动海洋预报体系智能化、网格化。加强厄尔尼诺、近海及海洋温度和热含量、海平面变化、海洋生态灾害等监测、影响调查与风险评估,划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结合风险评估与灾害区划成果,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复核、提升海堤等防洪防风防潮设施jvzquC41yy}/kwxvtwsfp}3eqo4dp8sgyu532;:244909?=8994tj}rn
5.用“有生命的海岸线”守护沿海城市安全|强底线思维筑韧性城市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灾害防御进入陆海统筹的新阶段,加强海岸带空间治理、保护和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成为沿海城市提升韧性、筑牢安全屏障的重要路径之一。笔者以为,可以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