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2025全球滨海论坛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了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中英文版)。近日,记者就案例集发布的背景和意义、具体内容、主要亮点和未来展望采访了相关专家。
记者:请介绍下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中英文版)发布的背景和意义。
刘旭楠(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暴潮、海浪、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风险日益加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海岸硬质防护工程措施在经济成本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局限日益凸显,推动向生态化转型的需求愈发迫切。相比较而言,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珊瑚礁、牡蛎礁等海岸带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消浪弱流、促淤保滩,是天然的“海洋卫士”。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开展保护修复,可充分发挥其生态减灾功能。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求,在海岸带地区部署一系列保护修复项目,充分发挥红树林、滨海盐沼、砂质海岸、海草床、牡蛎礁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消浪弱流和固滩护岸功能,构建更具韧性、更加安全的海岸带。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具体实践,既与中国古人“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一脉相承,也响应了IUCN积极倡导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生态与减灾的协同增效。
本批案例集系统梳理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创新实践和优秀做法,可为沿海地区统筹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批案例集的发布,旨在与全球分享知识、凝聚共识,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及仙台减灾框架目标,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滨海地区落地,携手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海岸。
多元实践落地协同效益彰显
记者:请介绍下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中英文版)收录案例的亮点。
刘旭楠(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案例集收录的案例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修复措施,开展红树林、盐沼湿地、砂质海岸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沿海防护林修复,展示了令人瞩目的生态与减灾协同效益——
辽宁省葫芦岛市天角山海岸生态减灾案例,构建区域“沙滩—护岸—防护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后方3000名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修复后多次成功防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侵袭;
河北省秦皇岛市七里海潟湖生态减灾案例,通过退养还湿、清淤疏浚等生态修复措施,潟湖面积扩大至修复前的3倍,纳潮量提升2.8倍,显著增强了区域应对内涝和风暴潮的能力;
山东省威海市好运角生态减灾案例,创新实施“退养还滩”,在不进行人工补沙的情况下,通过恢复自然水动力条件,成功恢复了18公顷沙滩,展现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强大潜力;
浙江省宁波市花岙岛生态减灾案例,构建“沙滩缓冲—护岸防护—山体稳固”的生态减灾格局,发展“旅游—文化—渔业”多元化经济产业,打通了“两山”转化通道,探索出了一条海岛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特色道路;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砂质海岸生态减灾案例,对砂质海岸开展生态修复,使其发挥原有的消浪弱流减灾作用,形成“生态修复—减灾增效—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海湾生态减灾案例,构建了外湾“沙滩—生态护坡—防护林”和内湾“红树林—生态护坡”综合生态减灾体系,实现了波高衰减率最高达63.7%的显著成效,同时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真正实现了生态与减灾的协同增效;
韩国泰安海岸国立公园沿海沙丘生态减灾案例,通过设置沙捕集器,自然恢复长度10.7千米、宽度20~30米海岸沙丘,缓解了海岸侵蚀,减轻了风暴潮灾害影响;
印度尼西亚德马克县红树林海岸生态减灾案例,通过“与自然共建”模式,建设透水结构与种植红树林协同削减波浪能量,结合社区参与的适应性管理,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海岸侵蚀严重问题,部分区域三年内泥沙沉积超25厘米;
西班牙拉普莱特拉海岸生态减灾案例,探索出一条“生态工程—政策整合—社区参与”的实施路径,有效解决栖息地碎片化、水交换不畅及洪涝风险上升等问题……
这些案例证明,生态减灾协同增效不仅技术上可行,更能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滨海地区落地,携手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海岸的有效路径。
浙江洞头东岙沙滩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供图
创新实施路径拓展综合效益
高琳(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主任):第二批案例集在第一批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深化和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新”上:
一是机制创新。第二批案例不仅关注生态保护修复本身,更深入探索了“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共建”“碳汇核算交易”等创新机制,为项目的可持续运行和价值转化提供了新路径。
例如:浙江温州洞头区创新“政府修复+村企共建”模式,通过赋予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方式,吸引10多家民营企业投入300多亿元参与生态修复,建立了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广西钦州则探索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蓝碳交易”的双重创新路径,不仅将6000吨废弃蚝壳转化为生态护坡材料,还完成了500吨红树林碳汇交易,实现了全国首宗红树林蓝碳交易,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新通道。
二是效益综合。我们在案例选取时更加注重项目的综合效益,强调其在防灾减灾、生态功能提升、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协同促进,展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综合价值实现。
未来,随着全球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认同度不断提高,我们将继续深化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实践,持续推出凝聚各国智慧的生态减灾方案,积极助推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在全球海岸线落地生根,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海岸、推动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转载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