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农业现代化,大趋势掀起资源要素回流农村。
农村走过“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的政策引导之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提质升级。
美丽宜居宜业乡村,成为新需求。
目前,中国有55万个行政村,238万个自然村。
首先,细分农村类型,按需求发展
238万自然村落,多数分布在山河大川的各个角落,过于分散,呈分布式状态。大致可以分为:
1、大都市郊区的城乡融合型村庄,依托大都市圈、城市群的综合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发展,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产业集聚群带的村庄,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农村,早已工业化了,二三产业繁荣发展。尤其,以“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在江浙一带,比较典型。
3、文旅资源丰富地区的村庄,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支撑,依托资源禀赋的巨大内生吸引力,通过有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包装打造成文旅景点、旅游重点村落等,云贵川一带,比较有优势。
4、偏远、普通、廉价的村庄,大多数农村,都是这样。交通不便、不适合长期定居、基础建设缺失,服务配套跟不上,不利于统一建设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投资量又巨大,可塑性也不强,中西部地区是重点区域。这种,只能集中资源,多村共建中心村,辐射周边自然村落。
其次,三个尊重,夯实乡村建设行动
1、要了解,并尊重农民的多元化需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大跃进、一刀切,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进村庄撤并。农民的生活及就业,住房品质如何,公共服务质量,农民的各种产权及财产性收入,土地增值及增值收益,村集体经济及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都需要考虑进去。要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做新如旧;需要保护性的建设,采取必要行动。如果简单排斥农民、破坏乡村形态,甚至发生诸如强制合村并居、农民被上楼等,必然影响农民幸福感,这是对乡村的破坏而非建设,也不是振兴乡村,而是折腾乡村。
2、要了解,并尊重农村的基本状况,按需求规划设计,开展建设行动。规划引领,建设落地,必须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结合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基建配套等,做好顶层设计,找对发展方向。必须,多规合一、找准定位,操控全盘,采取跨界融合的思路,给农村发展寻找更多的理由,侧重强落地性。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通过新兴技术的加持打造,才能让偏远、普遍、廉价的农村,永续发展,构建新功能,打造新产业,形成具有内生韧性,能够应变未来的乡村发展模式,更宜居宜业。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要解决好水电路气网热等对边远村组的供应保障,切实保障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交通、水利、仓储、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有效支撑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这样,把规划编制好,把建设落到实处。
3、要了解,并尊重乡村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农村,自古以来,就有这些特点:明确的领域感,相对模糊的社区边界,多层级的公共空间形态,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交往空间,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稳定的邻里关系,强烈的集体意识等等,必须在其考虑的范围内,来搞建设。不能罔顾自然规律,来破坏其农村生态。而且,要把脉问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需求搞建设。
最后,四步走,应变农村未来的走势,永续发展
针对,几百万的自然村落,更偏向中西部地区及发达地区欠发达区域的农村,必须要走好四步,要不一切都白费。
1.组织乡村
中国的自然村落,分布在山河大川的各个角落,过于分散,呈分布式的形态。不利于统一建设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把环境比较恶劣,资源匮乏,交通设施不好的村庄,整合搬迁,组织起来,将高度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在县域范围内进行集中。多个村子的资源集中放在一个地方重点发展,多个自然村,联合起来做中心村。这样的农村,在中西部地区及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的农村,普遍存在,需要这样操作。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已经融入到沿海城市经济带,变成了城市经济带的一部分,乡村也早已工业化了。尤其,大都市郊区、产业集聚群带、文旅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村,现在需要的是优化升级,提质。
2.建设乡村
先规划,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始乡村建设行动”。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理”的基础上,用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手法及科技元素,给农村注入:方案定制化、生产规模化、旅居生态化、管理智慧化。同时,又不失真。
农村,要想真的建设好,还是得靠原住民的充分参与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农民,才更懂得生活过的故土,要以尊重农民的多元化需求为前提。
3.经营乡村
乡村规划,建设好,没有合理的经营机制及人才,是不行的。农村,需要规划吸引人才回流的业态。
这样,本村毕业外流的大学生、新告老还乡的,新乡贤归乡的,返乡创业者,农民工,新知青下乡,老知青下乡,艺术家下乡,国际回乡寻根者等,汇集在此,让村庄有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乡村,是村里人的乡村,以后也会变成城里人的乡村。
经营乡村,就得搞得来真金白银,弄得来城里人来消费?如果不懂城里人,就无法将农村产业与城市需求建立联系,无法融入社会大分工,无法把握产业脉络。
首先,资金、资源、资产的整理和细分,明晰产权。把农民组织起来、把资源资产资金集约经营起来、让死产权资本化并交易(抵押)、流通起来。成立(资金互助社、土地合作社、房宅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形成联合社,让农村集体经济能够自我造血,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生产合作、消费合作和治理合作的有效性会倍增,农民成为乡村经营的参与者。
其次,“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做足附加值,搞活产业链条,形成消费链。用三产带动一产、用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价值、用场景体验带动在地化销售、用文创复活传统产业的操作模式,或许才是我们乡村振兴中亟待学习的产业路径。
最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阻碍了“住房”作为一种产权带给农民财产性收入。把进城农民闲置的农房集中起来,设计成田园社区,让农民和市民做交易,放活产权交易。
我们要把农村经营成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喜欢的乡村,而不只是农村人的乡村。必须,走跨界融合的路子,做好顶层设计,来实践经营。
4、管理乡村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很长的路要走。
农村诚信体系薄弱、治理主体模糊、治理体系不完善,亟须重建乡村诚信体系。
农村,除了以“村两委”的领导外,必须留给原住民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治管理,还权与村民,得有自治管理中心的协助。每个村落,都要有一个自治管理中心的存在。
自治管理中心,汇集一些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乡贤、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土著专家等,是一个跟政府沟通的桥梁,达到“精英共治”。
充分形成了自治管理中心协助、村民参与、科技支撑的自治格局。
乡村振兴是村民的振兴,乡村振兴中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是怎么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
通过通用“数字积分”系统,科学记录每一位村民对乡村治理的付出和贡献,可记录每一次参与行为,并依靠这些公开透明的数据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
同时,进行实名制,让村民拥有自己的身份链(数字化身份),每一个人的诚信痕迹、诚信积分都和这个ID关联。赚取的通用积分,可以兑换文旅产品或优质农产品等。
激励不止于此,优先售卖各种农产品、村里项目优先用工、优先租赁民居、优先享受公共服务……
每个村民都是自适应的个性主体,通过日常行为数据的采集可给村民画像,村民通过贡献获取的积分记录,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透明不可篡改。
而与传统的积分激励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也使贡献量的统计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乡村治理面临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乡村经济重构带来的。
美丽宜居宜业乡村,要在大休闲的潮流中落地,还要结合生态,充分利用乡村天然的优势,实现乡村的长久发展。
1、根据地理环境,设计生态发展模式
提升乡村风貌要从改善景观格局入手,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是乡村风貌提升的核心。一方面,乡村景观通过展现当地的代表性农作物、特色水产体现乡村风貌,通过景观的空间镶嵌原理,适当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套、带面积,丰富乡村景观类型;另一方面,从生态基础设施组成形式上说,田埂作为物种实现斑块间空间运动的廊道,在景观上可以通过种植当地特色植被来为物种提供隐蔽空间,通过规则与不规则的交叉种植方式打破视觉上的沉闷与无聊感,自然形成乡村风貌特色。
2、通过分层规划,考虑多尺度生态效益
农业景观的建设需要考虑尺度问题,在大尺度上要考虑农田区和非农田区的空间数量及位置,在农田区要考虑阳光、水源、温度、地形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中尺度上,要重点考虑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维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小尺度上,应着手于农作物的搭配,丰富植物的种植模式,使空间景观要素多样化、物种多样化,提高物种的抗干扰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益虫的数量,避免虫害感染的大面积爆发。
3、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营造乡村风貌需要丰富的生物种类作为支撑,而提升物种多样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大小,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当地的生态景观结构状况。农业景观在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农村是物种多样性维护的着力点,景观可以通过设计营造微地形,形成微气候,节奏起伏的微地形不仅能在景观上改变观景视线走向,形成景观立面设计,也能为害虫的自然天敌提供生命支持。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乡村生态稳定的前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较佳实现为乡村景观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乡村风貌强调宜居的生态环境,而人类自古以来便是与生物一同进化,和谐共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必须尊重三方面,走好四步,要不一切都白费。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观察员 专注文旅、农旅、康养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