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观如何让乡村华丽“变身”~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承载着几千年未间断的人类农业文明。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当下的乡村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一个比城市空间更大的广袤乡村空间到底是怎样的,她之于文明的意义是什么;乡村的价值与生命力何在;养育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农业如何在新的格局下重生;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被消灭的命运;因此乡村景观整体规划打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村景观设计便是运用设计思维,借助形态组织和环境营造方法,依托规划传导和政策推动,实现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功能组织活力有序、生态系统健康持续、风貌特色引导控制、历史文脉传承发展和公共空间系统建设,积极塑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

乡村景观打造好,则是一个大画轴,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将它铺展开来,就有着看不尽的风景,摇曳的林木,朴素的气节,或以苍劲的生命,或以激扬的生命,多姿多彩,美化着乡村,诠释着乡村,解说着乡村,升华着乡村、振兴着乡村,同时也在慢慢开启都市人对于乡村旅游的欲望之门。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愿景。

同时在提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好的乡村景观,不仅能呈现田园之美,更能将乡愁、乡韵、乡风融于一体。山石、竹林、花草、农具等元素既可独立成景,又可融入乡村墙面。

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传承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运用本土化材料展现独特的村庄风貌,忌简单套用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

看乡间的景色不仅仅是一种景观,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于历史的鉴证。乡村景观的升级,要注重对于乡村文化的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构建具有品赏价值的乡村景观。好的设计应注重每个细节,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对细节的精心打造,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感。作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乡村景观设计通过人居环境多层级空间特征的系统辨识,多尺度要素内容的统筹协调,以及自然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认识来作为乡村景观整体规划的思路。

01

乡村生态景观构成

乡村生态景观由景观基质、景观廊道和景观斑块构成。人们在山地森林、丘陵混农区、草原、平原农区、湿地等自然基质下,将乡村的自然环境改造成一系列不同的景观,进行耕作、采伐、养殖、捕猎、加工等生产活动,如山区梯田、平原的防护林网、平原混农林业,湿地区域的桑基鱼塘、沿海的虾塘盐田等,都是乡村生态景观的典型。

1、景观基质

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景观斑块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

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景观廊道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大多数据研究表明,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02

乡村景观生态道路设计策略

乡村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景观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

1、为减小道路对整个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

2、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

①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

②绿化上应乔木、灌木、草皮结合,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维护物种多样性;

③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④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

⑤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走向两极化。

3、道理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将道路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创作出舒适悠美的乡村园林环境,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也造福于子孙后代。

03

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植物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乡村植物与当地居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带有本地文化特质的景观格局形式,它是乡村景观中有生命的要素,对丰富乡村景观、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

1、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

2、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

3、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4、乡村植物景观营造首选乡土树种和管理粗放、价廉质优的植物,如可选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还可用适应性强、花期长、管理方便的多年生宿根花卉。植物材料选用蔬菜和经济花、果木栽培既是经济利益的趋动,也是对农耕文化的怀念。通过蔬菜、花卉、果树和珍稀植物的种植既可以获取经济利益,选用当地经济物种代替观赏乔灌,也可大大节省苗木成本。庭院种植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充分考虑民居庭院的经济效益前提下,增强庭院景观的生态效益和可观赏性。

04

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1、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

2、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3、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

4、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还可以加固土壤。

5、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05

乡村文化保护景观建设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近些年,我国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力度加强,各界人士也纷纷自发地投入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大潮中。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及传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使得乡村景观焕发出深厚的文化魅力。展现乡村的文化传承,让人情脉相通。

1、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的文化标识,具有深厚文化的乡村,能够构建出极具竞争力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升级,要注重对于乡村文化的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构建具有品赏价值的乡村景观。

2、乡村景观是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们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种土地、生存繁衍而形成的。乡村旅游景观的升级,应注重反映乡村景观体现的场所历史、延续场所文脉,这样才能展现乡村景观的独特性。

3、乡村景观不仅仅是一种景观,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于历史的鉴证。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乡村的物质景观以及非物质景观都在逐渐的被吞噬。纯粹的乡村景观随着时间的流失只能在每个人的回忆中模糊看到,因此对于乡村景观的解析、发展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

4、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正在彰显着乡村的文化景观艺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宋代大诗词家王安石笔下的村居景象,同时也是人们对于传统乡村旅游景观记忆的模样。

5、文化景观,对于村庄而言,是村庄表面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该村庄在该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在村庄整个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他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06

农田景观设计手法

农田是农业景观设计的基底,设计时要综合运用农业生态学、美学及园林规划理论和相关农业技术手段,对田地。农作物、林带、农业设施等要素,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满足农业物质生产、农田艺术设计和休闲产品三方面的要求。

1、农业科技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兴的农业种植技术,形成了很多新型农业景观。作物种植方式从水平变成垂直,种植场所从露天变为温室,更有层出不穷的作物新品种进入景观植物的行列,如小麦和水稻可以充当草坪植物,羽衣甘蓝早已是“资深”的景观植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乡村景观脱离了传统的桎梏,向着更多彩的方向迈进。

2、需要通过艺术构图,在二维平面内根据地形地貌特征采用几何规则式或线性自然式两种方法将本土农田作物组合成具有审美特征的农田艺术景观。针对水网地区特殊的农业用地形式和作物种植特点,农田艺术构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即图案式、碎拼式和梯田式。

3、基本色调以农业作物当季色彩为主,设计时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宏观考虑作物季相构图,重点突出某个季节的特色,形成鲜明的景观效果。

4、田缘线是农田与道路、沟渠或其他景观交接的边缘地带,是游人最直接的观赏部分,设计应以自然式为主。水网地区的田地边缘可结合水际景观,适当保留村落孤立木和树丛,增植滨水植物,形成浅水区向田野的自然过渡。

5、天际线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立地条件或根据功能需求进行适当改造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塑造富有韵律感的林冠线和高低起伏错落的田冠线,从而在滨水空间或远景空间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线,构成丰富农田景观里面,使游人既可以感受到闭锁的近景,又有透视的远景。

07

农田景观体验设计

1、农耕活动要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性,融合地域自然、人文环境,营造一个特色鲜明、景观丰富、新颖有活力的农业生产大环境,这种环境更易于吸引游客前往并参与其中,体验农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乐趣。

2、园区可开辟农家菜园供游客进行劳作体验活动,配合季节农耕活动的生物特性进行技术性的讲解,组织旅游者参与各项农耕活动或发展农耕活动竞技比赛,丰富游园内容,增强农业科普性。

3、进行农业相关的主题活动设计,首先要明确园区的主要功能和性质,消费主体和使用者,确定开发建设目标;其次以客观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定位为基础,确立主题策划内容,最后,综合运用投资策划、建筑规划、营造策划等各种策划手段,按一定的程度对未来的开发项目进行创造性的规划。

4、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景观方法原则。综合考虑耕地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氮磷流失阻控等目标,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重点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质净化功能提升,应从“山水林田湖草”更大的景观格局出发,优化农田格局并完善绿色基础设施。

5、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耕作覆盖管理、面源污染控制、有机肥处理、农场管护、畜禽建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土地整治、河道修复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要真正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涵,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七条道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唤醒乡愁记忆,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加强的内容。

在审美经济时代下,人们的美学价值观正在逐步回归“自然美”、“朴素美”的观念,照搬城市景观无法给人们提供新鲜的视觉冲击,而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不能抛弃农业的生产性。因此,乡土元素的灵活应用和美观性的结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THE END
0.2024年景观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乡村景观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田园综合体作为当前背景条件下最适合乡村的发展模式之一,通过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挖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实现工业、旅游业、休闲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荒野的保护 jvzquC41yy}/eqnpckxo0lto1j{z87246724A4333>15;:30unuou
1.“轨道上的沈阳”来了!2025年地铁通车257公里!新增城际铁路提高村庄绿化率,做好古树名木复壮及病虫害防治。大幅提升照明设施数量,实现村内主干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照明设施基本覆盖。推进村庄美化环境整治,打造入村第一景观,加强村庄景观路建设,开展村庄公共空间整治。依托辽代遗迹和满锡文化、辽河风情和辉山风光,着力打造具有盛京韵味、关东风情的美丽乡村特色景观。jvzquC41o0qf0lto1mgofrfp1OpZ4VYO|OJR?7mvon
2.【岭南文脉】乡村特色产业为广东乡村文旅融合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相对于全国而言,广东乡村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传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展现的文化韧性特别强:乡村充满活力,乡村与城市的文化并未发生断裂,它们是一个连续发展体。即使是已经身处繁华都市中心的广州市的猎德村,它的宗祠文化、传统龙舟习俗等也依然传承有力。活态化传统是广东乡村旅游的强大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广东jvzquC41pg}t0‚hyd0ipo872453178621euovnsva77:5?8;;0nuo
3.风景园林【景观】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百花园:从灰色基础设施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景观】铜鉴湖郊野公园实践:调蓄地区洪涝的韧性活力湖区营造 最新录用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多尺度下山地乡村景观特质识别体系构建 杜春兰,杨婷 2025, 32(11): 12-20.DOI:10.3724/j.fjyl.LA20250235 jvzq<84yyy4mcufxkuopp7hqo1
4.新闻全球气候变化适应周报(11.611.12)总之,启动中亚韧性景观恢复项目(RESILAND CA+)可以促进联合行动,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恢复景观,保护生计。 链接: https://www.thegef.org/newsroom/blog/nurturing-landscapes-communities-and-climate-resilience-kazakhstan 11月8日——促进“资金不足”气候适应的谈判在资金问题上存在分歧 jvzq<84yyy4junsnkp4dp8xha9J4D@I47:6C6=KCE;7C6=IF3E9F7;J52a81;h=E2D<85>::50nuou
5.水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热带雨林地区的蓝绿空间评价——以五指山市(2020—2030 年)》② 明确强化南圣河的水源保护机制,要求按照"确有 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完善水源保 护的重要战略定位.热带雨林地区的城市河流廊道 作为重要的蓝绿空间,为保证其韧性评估的准确 性,生态系统的韧性评价应统筹考虑河流景观及周 边的土地利用要素.因此,本研究对象界定为五指 山市主城区jvzquC41yy}/tmin0eun0ls1GP5QFO4320744A91l0iomr3tffr/298:79
6.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城建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大会以“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主题,设置了1场主旨报告、4大主题论坛和10个分论坛,涵盖了园林设计、园林树木、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园林花卉、史论遗产、低碳景观、韧性景观等多个议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到会并致辞。他强调,风景园林教育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jvzquC41yy}/|sxtw0kew7hp1ktgq862235459>:0jzn
7.韧性视角下的北方渔猎民族乡村聚落景观评估研究【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北方渔猎民族乡村聚落面临着严峻的冲击,乡村聚落景观也面临着被破坏和脆弱化的问题。为使北方渔猎民族村落及乡村聚落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入韧性理念对乡村聚落景观的相对韧性指标进行研究,建立北方渔猎民族乡村聚落景观韧性评估模型,通过研究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PNUM7247672<60jvs
8.人民日报:一座山水城处处都是景如今,巫山旅游业对全县GDP的综合贡献率达25%以上。今年国庆假期,巫山这座山水小城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590.6万元。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10版 原标题:一座山水城 处处都是景(经济发展亮点多韧性足)——重庆巫山以生态振兴引领创新发展,试水全域旅游jvzquC41ycv/ezhd0eun1|mcpipwhsgyu5Og€xFgvgjnHhncuyJfF6396,og€xKf?7:59795
9.第8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博克”杯全国游憩空间健康、生态空间健康、自然空间健康、遗产空间健康、城乡空间健康、城乡景观健康、社会空间健康、适老性空间健康、行为心理健康、景观基础设施健康、韧性景观、节约型园林、雨水循环利用、低影响开发、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实践: 以健康为主导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 jvzq<84cwr4iw|y0gf{/ew4kphu039<313;6;7mvo
10.武汉市江夏区舒安街韧性乡村水文系统构建研究9 朱韵奇;李燿成;王云才;融合坑塘体系的乡村景观生态网络构建[J];园林;2021年09期 10 王亚楠;黄安;高阳;王数;万年县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格局[J];水土保持研究;202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丹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72:.3974:293:;3jvo
11.俞孔坚:2020年杰里科爵士奖获奖演讲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易发生内涝。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于自然的海绵城市解决方案,将会有效缓解涝灾,大大提升水环境韧性。在污水处理方面,景观可以成为有机的水体净化系统:通过加强型人工湿地系统,借助生物过程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 实践应用 我们已经在中国各地的大量城市中运用了上述这些基于自然的生态设计理jvzquC41yy}/ejqc0rqv0niw0et0kwkq13615872274ivv
12.聂文彬本科生《园林规划设计(公园设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园林景观细部设计》等课程。 2.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耦合生态安全格局与多情景模拟的县域生态空间韧性识别、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以安吉县为例(主持); (2)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浙江室外展园概念性设计方案编制(主持); jvzquC41ncgt0ƒfhw0kew7hp1ktgq863;:554A<0jvs
13.觅见风物·山川共时——第三届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成果展成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作品“天河新生-红旗渠精神背景下太行山景区公共空间设计”围绕红旗渠精神文化内核,重构景区公共空间叙事序列,运用本土材料与生态工法,营造兼具历史记忆与当代功能的韧性景观。北京服装学院的作品“乡村公共车站”以交通节点为载体,结合地域材料与工艺,打造集候车、信息发布、农产品展销、村民交流等多功能的jvzquC41out0liw0gjv0ls1efjno|l1kplp1:533173;<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