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应是未来城市核心价值导向!空间结构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全文2625字,阅读约需2.6分钟

“城市韧性的提升应从全域全要 素出发,全面开展政策制度、社会经济、空间 环境、设施功能等多维一体的系统优化提升。”

作为大型人类聚居地,现代城市一方面意味着便利和高效,另一方面也面临重重风险与挑战。

历经各类灾害和冲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强调发展中的“韧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提出建设韧性城市。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引入“韧性”理念,但如何建设韧性城市,让城市更宜居也更安全,还需要更多探讨。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

曾鹏长期研究韧性城市,并带领团队到全国多个城市调研,形成《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城市更新的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等著作。他强调,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工程设施方面,还体现在城市运营、社会治理等方面,是一个涵盖全要素的软硬结合的系统韧性体系。

民生周刊: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引起很多人担忧。在您看来,现代城市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

曾鹏:人类的聚居地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形式。一般来说,居民点越大,一方面效率越高,另一方面风险越多。现代城市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风险,第一个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深刻影响全球人居环境。我们课题组在闽三角地区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极端气候灾害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因素。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气候变化仍然是当代面临的核心挑战。数据表明: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若上升1.9℃,高海拔地区冰雪将减少80%,水塔的减少将导致19亿人缺水,海平面上升1米左右,全球岛国淹没,2.8亿人失去家园,全球35.7%到49.5%的海滩将消失。按照目前的气候变率,如果不加干预,是非常危险的,对城市发展是个非常大的威胁。 第二个风险是公共卫生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城市治理模式、城市发展机制,甚至城市空间结构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个是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就业问题等各类社会问题。不同类型的复杂扰动持续,诱发城市社会生态失稳。 因此,全球城市正面临着内外部系统、环境、结构、要素日趋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与非传统威胁逐渐增加,而现代城市也迎来通过自我修正、主动适应、创新迭代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契机。

民生周刊:疫情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给未来的城市治理带来哪些启示?未来如何更有韧性地应对?

曾鹏:疫情让大家意识到城市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资源对城市的重要性,另外是城市对基层治理要求越来越高,社区越来越重要。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公共服务越基层越有效,比如在封控情况下,全市级别的大商业可能不起作用了,深入社区的小商业反而更有效。因为它只是服务一定范围的居民,符合疫情防控思路。所以,未来的公共服务配置,应该更重视基层,也就是社区这种基础单元。 另外,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社区承担的就不只是居住功能,而是被动实现了居家办公模式,人们在这里不光是生活,还有工作。未来社区可以在某个地方设一个公共空间,方便人们办公,或者让社区的开放空间质量更好。比如,开设一些咖啡馆,里面提供有品质的公共空间,供居民在线办公或者线下讨论。

民生周刊: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为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有哪些重要特征?

曾鹏:一般来说,城市面对冲击或者扰动的灾前预警能力、抵抗力、冲击之后的恢复力等都是韧性的表现。 韧性最早是一个工程的概念,比如,建筑材料受到冲击的时候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恢复形变,而不是折断。后来有学者将韧性引入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水系统的自净能力。现在,韧性拓展到城市这样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指城市面对不同类型的冲击和扰动,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社会生态挑战等,能够化解、吸收扰动,迅速恢复甚至超出先前的水平。 城市韧性既体现在结构韧性、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等硬件方面的城市建设系统韧性,也体现在社会韧性、组织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等软件方面的城市治理体系韧性。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目前国内有哪些城市具有较好的韧性?

曾鹏:很难说哪个城市是韧性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面对的风险类型不同,它们提升应对风险的抵抗力或恢复力也是从不同维度进行。现在,很多城市把韧性作为重要价值导向。 比如,天津的规划原来对空间结构的表述是“一条扁担挑两头”,两头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曾经也有一个阶段想把城市连起来,变成类似带状的结构。 现在,城市结构明确了“津城”和“滨城”的双城结构,在中间建立生态屏障带,避免城市连体造成城市恶性膨胀。虽然城市越大越有效率,但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各种负面问题,城市病就来了。 北京的新版规划也把韧性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目标,已经率先提出减量发展。

民生周刊: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应该如何提高韧性?

曾鹏:首先,应该把安全韧性作为未来城市的一个核心价值导向,融入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应该针对城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建立起专项的城市韧性规划,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的专项行动。 城市韧性的提升应从全域全要素出发,全面开展政策制度、社会经济、空间环境、设施功能等多维一体的系统优化提升。通过统筹设置和机动调配便捷冗余的空间资源与环境设施,作为城市韧性的功能基础;通过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和动态监测风险管理,为城市韧性提供保障和支撑,共同推进城市韧性的提升。

民生周刊:在建设韧性城市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避免哪些误区?

曾鹏:要避免运动式的韧性城市建设。比如,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很大,有的地方效果很好,但有的地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要注意,每个城市面临的风险类型不一样,采取的韧性城市建设路径应该因地制宜。关键是,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定制化地做韧性城市的建设方案,避免对某一类特定技术方案进行运动式的推广,盲目地上一些项目。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原文刊载于2022年第16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 曾 鹏: 韧性应是未来城市核心价值导向 》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编辑:姜玉函、覃琳娜(实习生)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旅游”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令人怦然心动的未来上海!22个问答详解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特别是要牢牢把握国际大都市经济的特征和优势,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等“五型经济”。比如,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进出管理、境内外jvzquC41yy}/yqg0ep5{j~jcp5sf87243625945;29937mvon
1.自然资源部印发《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应根据城市发展目标、阶段特征和安全韧性需要,完善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内容和管理要求。应深化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相关内容,对于总体规划已完成编制但未明确“平急两用”工作的城市,应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中做出安排。可按需编制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jvzquC41ycv/gjxvoqtf{7hqo1g04976277459<685765=3jvor
2.韧性城市:应对重大突发瘟疫灾害的新思考2.城市韧性的概念内涵与能力特征 2.1概念内涵 “韧性”概念强调系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对干扰、冲击或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吸收、转化及适应的能力,一个有韧性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动态演进特点[4-6]。城市作为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风险和安全问题及诉求最为突出和集中。因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81986417;889:87a?5;B9276>/uqyon
3.电子报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全面依法治市成效不断拓展,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更加安全、更富韧性、更有活力。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个人人”充分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谱写新篇。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要以创造性的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内涵,充分彰显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jvzquC41f|h/yqg0ep532;7/28342861fgzbku29886167mvon
4.业内新闻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全国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年度论坛将于12月11日在线上召开,主题聚焦“提高空间治理能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蔓延的背景下,2021年我国又连续遭遇了西北、华北等地的沙尘暴,云南漾濞、青海玛多的强震,河南、山西暴雨洪涝以及十堰、jvzq<84yyy4{l‚uz|z4dqv4e14633664/2?06B99374tj}rn
5.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什么是“韧性城市视频信息0 发布时间:2024-12-07 09:44:11 来源:红网 频道: 新浪财经 / 视频新闻 标签: 简介: 转自:CCTV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 什么是“韧性城市”?有哪些特征 来源:CCTV 编辑:钟家英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表情发布 登录|注册jvzquC41xkjfq7xkpc4dqv3ep1v0hrscpek04976/38.2@4fgvgjn6npe{wzv}6463:257i0jvsm
6.08专题:建设韧性城市2025编者按:近年来,“韧性”和“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进一步强调韧性理念、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议题和共同战略选择。韧性城市起源于生态领域,随后引入城市研究。“韧性”一词体现了城市应对由全球化和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jvzquC41yy}/hsqkd0tfv8v1hptv|llez~0|kn1nnum87247532;:231z32;:2327`6@<53;4ivv
7.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原标题:建设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等向城市汇聚,城市成为资源要素汇聚的高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与此同时,城市风险愈加呈现出多发性、叠加性、传导性等复杂特征,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冲突、环境污染等,常jvzq<84{p0vfqyqg0eun0ls1p4532;6132831l8946:2/<9;8:;53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