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自此,“韧性城市”的概念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韧性城市是什么?
韧性城市通常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在经历重大的经济或公共危机时,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与活力等方面,能够比较快比较好地从低谷中恢复,这就是韧性的表现。韧性城市建设能让城市像弹簧一样,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
韧性城市特征:
①自控制——城市系统遭受重创和改变的情形下,依然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基本功能的运转。系统通常具有冗余特征,具备一定的超过自身需求的能力,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叠以防止全盘失效。
②自组织——城市是由人类集聚产生的复杂系统,具备自组织能力是系统韧性的重要特征。系统内部一般保持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形成强有力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能够实现系统内外资源的高效流动,及时填补系统缺口。
③自适应——韧性城市具备从经验中学习、总结,增强自适应能力的特征。韧性城市系统通常为扁平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通过多元系统的构建,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削减外部冲击带来的损害。
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有何不同?
智慧和韧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个方面,韧性是目标,智慧是手段。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保障城市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下的安全性,减少其对城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外力干扰后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则是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城市日常管理的效率,让城市在常态化运营中更为高效。
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差异:
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城市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如地震、台风、暴雨、暴雪等,它强调的是城市的全方位抗险功能,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海绵城市的概念则侧重于城市对雨水的管理和利用,它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利用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生态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韧性城市建设则是为了提高城市在各种灾害中的抵抗能力和居民的安全感。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韧性。
如何建设韧性城市?
看看深圳经验: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深圳长期面临着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加上资源相对缺乏,在城市安全方面存在天然的短板。与此同时,作为超大城市,深圳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800人,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人口、经济活动高度集聚,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力。
在建设一流的韧性城市方面,深圳部署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自来水厂优化整合和深度处理改造;完成500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老旧市政供水管网65公里。
典题练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韧性城市是指能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并保持其主要功能正常运行的城市。当前城市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压力,因而建设韧性城市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分别示意2011年、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空间格局演变。
(1)相较2011年,指出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空间格局演变特点。(6分)
(2)指出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的主要因素。(4分)
(3)说明宝鸡市为提高城市韧性可采取的措施。(6分)
(4)较周边其他城市,简述西安市目前城市韧性等级最高的优势条件。(6分)
(5)相较长三角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等级较低,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西安市为唯一一个高韧性城市;铜川市、咸阳市和宝鸡市城市韧性提升速度最快;庆阳市城市韧性等级未变;城市间的韧性差距拉大等。(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城镇化水平;自然环境;城市规划;政策等。(每条2分,答对2条得4分,共4分)
(3)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治污降霾,减少污染;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生态修复等。(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
(4)省会城市,政策支持力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充足;城镇化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等。(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
(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关中平原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核心城市数量少且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各城市协同水平较低,经济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等。(合理即可,6分)